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A.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B.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纠正和揭露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C.如果给让座者以起码的尊重,让他们感觉到让座行为的价值所在,才有可能真正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D.科学家计算过,鲣鸟从发现猎物收缩双翅,到俯冲扎入水中把猎物叼住,仅仅只需要820毫秒的时间。

 

C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成份残缺。“生态文明”后缺少中心词“理念”,也使得“树立”与“文明”搭配不当。 B项,语序不当。“纠正”与“揭露”互换一下。从事理上说,“揭露”后才能“纠正”。D项,多余重复。“仅仅”与“只”重复。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想一想“车同轨”“书同文”,就能明白推广普通话的意义。而当普通话已经轻车熟路时,人们又开始关心方言的命运。

B.青年学生向父母要钱买奢侈品的现象愈来愈突出,而且大有过江之鲫之势。这种校园奢侈风狂飙,决不是无独有偶的。

C.在《文选》里,在《玉台新咏》里,在《文苑英华》里,我们太习惯于在某些指定的遗址里观光受教一咏三叹

D.若说有一处地方,轻舟竹筏、马嘶猿啼、水墨诗情、满纸烟霞,令千古文人叹之赞之的话,便只有三峡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吕叔湘先生是苏南丹阳人,属于那种长期在北方工作的南方人。几次见到他和祖父聊天,腔调都很接近苏州话。吕叔湘和俞平伯一样,都是比祖父小,又为祖父敬重和钦佩的人物。俞平伯两耳不闻窗外事。吕叔湘正好相反,更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学者。年轻时翻译的罗伯特·路威的《文明和野蛮》和《初民社会》就足以说明问题。以俗名论,他显然没有俞那种曾经家喻户晓的影响,但是在汉语言学这个范围,尤其是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被尊为一代宗师并不过分。他的高深学问远不是我这样的外行可以评论。想说的只是,吕叔湘的身上具有人文关怀色彩,他的为人足以作为楷模,祖父就经常教育我要向他学习。他最讲究认真做人,伯父叶至善常说,文章经过吕叔湘的法眼,心里可以踏实许多。

他的一生,都在和不健康的语句作斗争,努力维护着汉语的纯洁。八十年代中期,吕叔湘发现《人民文学》上的错误实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写信去一一订正,杂志上于是发表了一封短信,一本正经地向吕叔湘表示谢意,可是这封短短的感谢信,竟然也是错误不断,甚至把吕叔湘的名字写成了“吕淑相”。我父亲想写信,希望他能放人一马,但最终还是没敢,因为这种打招呼只会让他更生气。

成天和语法打交道的人,难免给人一种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错觉。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就挑小媳妇的刺儿。吕叔湘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竟然把一门最枯燥的学问,做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

吕叔湘的文字功力是第一流的。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不仅在学问知识上对人有帮助,译文本身也是很好的汉语教材。我父亲谈起自己的写作,总说他最初的文笔就是受了吕叔湘译文的影响。在父亲的文学少年时代,吕叔湘翻译的萨洛扬的《我叫阿拉木》曾经风行一时。

粉碎“四人帮”以后,吕叔湘的《文言虚字》再版,第一版就印了十七万册,由此可见他著作的受欢迎程度。文言文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但吕叔湘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最平白的方式教给别人。吕叔湘在语文教学的圈子里,是振聋发聩的人物。他的名言是“教学教学,教别人学”。对于学术界来说,吕叔湘最重要的两部书,是《汉语语法论文集》和《近代汉语指代词》,对于学术之外的人来说,他的民俗学翻译著作和《文言虚字》的影响更大。吕叔湘还把许多精力放在了中学教育上,非常巧妙地把学术的象牙之塔,与中学生的文化普及教育联系了起来。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哪位中学语文教师,竟然未读过他的《开明文言读本·导言》。                           (节选自叶兆言《吕叔湘生平》,有改编)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吕叔湘先生是苏南丹阳人属于那种长期在北方工作的南方人。但和祖父聊天的时候说的都不是北方的普通话,而是很接近苏州话的南方话

B.吕叔湘年轻时翻译罗伯特·路威的《文明和野蛮》和《初民社会》这些著作,体现了他当时只钻研业务不关注现实的人文学者的特点。

C.吕叔湘的脾气很大,爱生气。他发现《人民文学》上的错误,忿忿不平地写信去一一订正,我父亲没敢劝他放人一马,他更生气。

D吕叔湘把一门最枯燥的学问,做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他的《文言虚字》第一版就印了十七万册,由此可见他著作的受欢迎程度

E吕叔湘非常巧妙地把学术的象牙之塔,与中学生的文化普及教育联系了起来。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开明文言读本·导言》一书

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把吕叔湘和俞平伯都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比较?简要概括一下作者比较的内容。(6分)

3.从全文看,吕叔湘给世人的影响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4.文章说,“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就挑小媳妇的刺儿。”对于语法和语言学家的限制,你的看法是什么?谈谈的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竹 叶

[日本]川端康成

秋子把水桶放在蜀葵旁,从梅树下的一棵矮竹上摘了几片叶子,然后把叶子放到水桶里。

“船,你喜欢吗?”小男孩出神地盯着水桶看。他抬起头看看秋子,咧着嘴微笑着。

“秋子给你做了多好玩的船,”小男孩的妈妈说,“因为你是好孩子。如果你听话,秋子就和你一起玩。”

秋子所以要跑到屋外的小院子里来,是因为感到小男孩的妈妈想同她的爸爸单独聊聊。

这个孩子很淘气,就把他领了出来,他是她未婚夫最小的一个弟弟。他搅着叶子。“它们在打仗呢!”他高兴得什么似的。她把洗净的和服拧干,晾了起来。

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她的未婚夫还没有回来。

“打!”小男孩一边使劲地搅着水,一边喊,“狠狠地打!”

“你把衣服全搞湿了。”

“要不然它们不动呀!”确实,他把手一拿出来,竹叶就静止不动了。

“把竹叶放到河里去,那样就不会停了。”

小男孩把桶里的竹叶捞了起来,秋子把水浇到蜀葵上,然后把水桶拿回厨房。她站在河边的一块石

头上,把竹叶一片一片地扔进河里。小男孩乐得直拍手。“我的打赢了!你看,你看!”他沿着河边,跟在竹叶后面跑。秋子把最后的几片扔到河里,跟在小男孩的后面跑。

她费力地跑着,因为她的左脚有毛病。她孩提时,得过小儿麻痹症,左脚跟着不了地。

这左脚狭小,柔软,脚面弯得拱了起来,她既不能跳绳,也不能走稍远一点的路,她放弃婚嫁的希望,但不久却订婚了。毅力可以克服生理上的缺陷。她比任何时候都更卖力地锻炼,希望能使左脚跟着地走路。脚跟很快地起了泡。但她坚持着。不久,便失败了。随着放弃了锻炼,打泡后的伤疤仍留在左脚跟上,就像烂冻疮似的。

这男孩是他未婚夫的弟弟,所以这是她第一次用脚跟走那么多的路。

面前是一条小溪,上面浮动着杂草。两三片竹叶被勾住了。

小男孩就在她面前约一步的地方看着竹叶,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她走过来。更没有留神她走路的姿势。小男孩颈子上的凹塘使她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她很想把孩子抱在怀里。

小男孩的妈妈走了出来,对她说了声“再见”便挽着孩子走了。

“再见!”小男孩平静地说。

不是她未婚夫死了,就是婚约被取消了。

大概是战争时的阴郁气氛才使他想同一个跛得厉害的姑娘订婚的。

她没有进屋去,而是走到隔壁看人家造房子,这房子大概是郡里最大的一间,大家都站在那里看。战时,建筑中断,野草丛生;现在一下子都改观了,门口还有两棵苍劲的松树。

在秋子看来,这是一种坚固结实的房屋,但是,却有许多窗户,走廊好像全部包在玻璃里。

大家猜测着搬进去住的会是什么样的人,但谁也无法确切地知道。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秋子家屋外的小院子里,长着蜀葵、梅树和一棵矮竹,有可供晾晒衣服的绳子或杆子之类,还有可供汲水的井。

B.“如果你听话,秋子就和你一起玩。”小男孩的妈妈说这句话,不仅鼓励小男孩听话,还暗含有让秋子就在院子陪小男孩玩的意思。

C.小男孩喜欢竹叶互打,体现了他好战的心性,这一点使得秋子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因为秋子的未婚夫是一位参战的士兵。

D.这篇小说在情节上较为平淡,几乎没有起伏变化,既没有一般小说的开端、发展,甚至没有一般小说的情节上的高潮。

E.小说在表达上,虽然用语简淡洁静,较为客观冷静,但细细品味,仍能读出其中蕴含着一股深沉浓烈的情感。

2.小说多次写到竹叶,竹叶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分析。(6分)

3.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在结尾处没有明确地写出结果。秋子的婚事,到底是未婚夫死了还是婚约被取消了,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交待;连同那个房子,搬进去的是什么样的人,也都无法确切的知道。对于这样的安排,有人认为这是匠心独运的妙法,也有人认为这是小说的局限或弊端。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战国楚屈原《离骚》)

2.北风卷地白草折,                            ,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天大寒,                        弗之怠。(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忆少年·别历下

晁补之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①官柳,官道上的柳。

②罨画,色彩鲜明的画。绀,红青色。

③刘郎,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1.“罨画园林溪绀碧”一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在词中起什么作用?(5分)

2.这首诗的首尾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