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在山野菜出口贸易中,蕨菜以前销路非常好,有多少收...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在山野菜出口贸易中,蕨菜以前销路非常好,有多少收多少。可是近几年,国外客商却不要了。

采蕨菜的最佳时间只有十天左右,这期间的蕨菜鲜嫩好吃,早了不成,晚了就老了。采好后,要在地里晾晒一天,第二天翻个个儿再晒一天,把水分蒸发干,然后再成把捆好,装箱。这样处理好的蕨菜食用时放在水里浸泡一下就可以下锅了。可是当地农民为了多采多卖,把蕨菜采到家,来不及放在地里晾晒,而是放在热炕上暖,只用两个小时就烘干了。这样加工处理后的蕨菜,从外表上看都一样,可食用时,不管放在水里怎么泡、放在锅里怎么煮,都跟老树根一样,又老又硬,根本咬不动。

客商发现后,对此曾提出警告,一次,两次,还是如此。结果,人家干脆封杀,再不从我国进口了。那些一心想加工速成蕨菜的菜农,省略了两天的阳光,但是最终却让自己吃亏了!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定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欲速则不达 一位画家幼时兴趣广泛,极强的好胜心使他急于求成却已无所获;玉米数目极多,想要一次性收获,其结果只能是相互挤压,无一掉下,而一个一个放入却都可滑落。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只有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每一成功事例的背后,都有着一次次的尝试与一次次的失败;成功,是酝酿了一次次的累积最后喷薄而出的朝阳,没有夜的暗,何来日的明?十年磨剑,那个听闻鸡叫便起床舞剑的痴狂少年,最终成长为成熟内敛的一代英雄;三十年寒窗,那个老当益壮始发奋的老者,最终成为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坛奇才。旧时杜子美提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愿望,不也是时至今日才实现的梦么?由此可见,只有经过时间的累积,才能实现理想,叩开成功的大门。 还记得吗,那个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英雄,曾蝉联马拉松冠军的赤脚小伙——贝基拉,在近十年残酷的赤脚奔跑训练中,他始终坚定执着,最终他收获了成功。这说明,成功是需要毅力的。多少人因面对无止尽的征程而心怀畏怯?多少人在漫长的旅途中自己放弃前行?人人都懂得欲速则不达,而真正能十几年如一日苦练书法的有几个王羲之,真正能熬住寂寞痛苦,沥尽心血著一曲红楼的有几个曹雪芹,真正能不辞劳苦一生讲学只为实现自己思想的有几个孔子?不要绞尽脑汁地去寻找成功的捷径,这是不现实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才能成功。 同样的,好酒陈酿的时间越长越香醇,音乐谱写得越久越唯美,成功酝酿的越久越辉煌。司马迁为著《史记》,用近三十年遍访古迹,广交天下豪杰,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李时珍一生游历山水,走遍名山大川,阅尽奇花异草,终成一本《本草纲目》;释迦牟尼修行多年,终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从此佛教道义传遍天下;居里夫人十几年寻找放射元素,含辛茹苦,终在几十吨煤中找到几克放射元素……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朋友,请牢记——欲速则不达!请在泥泞的小路上留下你坚实的脚印,在历史的书页里留下你泛黄的足迹。坚定向前,成功就在不远方。 【解析】 试题分析: 对上述材料的内容,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审题立意: ①诚信(材料:海尔,史玉柱,莲香楼月饼,当前一些企业造假成风) ②欲速则不达(材料:大跃进,一些不打基础的艺术家,一些城市整天想建国际大都市,一些学生想一口吃成胖子) ③拔苗助长、急功近利不可取、捷径并不总是成功的,有时捷径是“邪路”的代名词 (材料:拔苗助长,杀鸡取卵,一些家长逼着孩子学特长不让娱乐) ④做事要踏实,一步一个脚印,按照要求的步骤,不要偷工减料 (材料:一些工程由于偷工减料倒塌,美国航天飞机由于省略最后的一个检查步骤而导致爆炸) ⑤苦果是自己酿成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⑥做错了事情要听取别人意见,及时改正错误,拒绝悔改的人必然失败 ⑦不要让金钱蒙蔽了良心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志成中学学生会围绕成大事者是否应当拘小节这一主题举行了一次辩论会。请你分别以正方和反方代表的身份陈述各自的理由(每方不超过50字)。

1)正方:                                                                   

 

2)反方:                                                                    

 

 

查看答案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后面的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波浪线的部分一起构成排比,语意连贯、顺畅。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污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情景补充人物的对话,要求简明得体。

满分5 manfen5.com

 

主持人:您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画吗?

嘉宾:                                                                 

主持人:老人为什么喃喃自语这句话?

嘉宾:                                                                 

主持人:您觉得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嘉宾:                                                                 

主持人:                                                               

嘉宾:最重要的是,还要常回家看看。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谁的故乡不沉沦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被拆迁房子的瓦砾上跌坐,茫然吃着午饭,只是一个馒头和一棵大葱。这是一副为农村上楼而配发的照片,看到这个片子,看到一片狼藉,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

我看到报道: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

农民被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我想镰刀碰到谷穗是呜咽,谷子倒下时也是呜咽,推土机的巨响脚手架的巨响龙门吊的巨响,他们听不到故乡的呜咽。农历没有了,节气没有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伦理被改造了。

古人有揠苗助长的话头,也有夜雨剪春韭的诗意,乡村的消失在证明着一种东西——故乡的脆弱,美的危险,土地不再为农人服务,土地开始为GDP服务。但没有了故乡的人是无根的,离开了地气的脚步注定是走不稳而踉踉跄跄的。

有一成语叫背井离乡,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有个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你离开了那空间,你离不开那里蒸腾的气场,那里的细节,虽然有时光的流逝和空间的隔阻。但任它草堆也好,破窑也好,你儿时放摇篮的地方,便是你死后最好的葬身之所。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但原乡在哪里?即使你千里迢迢回到放摇篮的地方,但拆迁的速度,要比你的脚步快几倍。在某些趾高气扬者烟灰弹落的瞬间,无论老房子无论老城墙,都会谈笑间灰飞烟灭。故乡小桥的容颜你无法再睹物思情,没有铜雀台可以锁住那也叫小乔的恋人,即是铜雀台也会被拆迁成瓦砾。你有的不只是乡愁,而是目睹故乡的凌迟,故乡的死亡。

我想,拆迁的那仅仅是一座座老屋么?拆迁的是那些有形的表面的东西,那融入人生的部分呢?那故乡的气味呢?要是再向人回答三十前的故乡,你准会遇到听众的不解,因为你的斜阳流水,你的蛙鸣溪头荠菜早已无有踪影,大家以为你在说谎,说不曾存在的诗意,说你的梦呓。拆迁的巨响,它不仅仅伤到了我们的骨头,它给我们不能指认故乡的人一种暗伤,在咯血,你看不到那血丝,你感到那虚空,那是一种大地的整体失忆和乡村历史的短路。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榆树,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窗外的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的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我不反对现代化,我反对的是过度和对故乡的损伤。我是怀念一种乡村的精神质地,一种氛围和一套完整的乡野价值观,那种安恬那种惬意。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人类历史的保姆,她提供的是一种见证,是我们的童年。但现代化现在成了一种不容商榷的规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有着吊民伐罪讨伐一切的权力。过去那种低碳的生活,那乡村的牛粪和泥泞,曾是我发誓逃离的,那不是矫情,当走过了人生,当失去了故乡,当看到沉沦的故乡,失去了的才知道珍重。

在我们人生的路上,应该有故乡

                                                    (有删节)

1.如何理解无边的乡村在沉沦的含义?(2分)

答:                                                                          

2.段记述文人雅集的酒桌上与友人的问答,有哪些作用?(3分)

答:                                                                          

3.仿照示例,请列举两种作者心目中故乡安恬惬意的美丽情景,以及分别让你想到的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学典故或名句。(4分)

示例:故乡有安静而古老的观景台,像铜雀台那样引人遐思。我想到了杜牧的《赤壁》一诗曾发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感慨。

1                                                                          

2                                                                          

4.“在某些趾高气扬者烟灰弹落的瞬间,无论老房子无论老城墙,都会谈笑间灰飞烟灭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答:                                                                                                                                                  

5.作者说在我们人生的路上,应该有故乡的原因有哪些?你怎样看待现代化对故乡的损伤?(8分)

答: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                    ,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3)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柳永《望海潮》)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6)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