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将门之后 [李晓燕] 岳青每次说自己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将门之后   [李晓燕]

岳青每次说自己是北宋名将岳飞的后代时,那准是和岳大婶干仗的时候。岳大婶就狠命地在地上跺着自己的一双小脚儿,仿佛那脚下的土地就是岳青。岳大婶把牙错得“啧啧”有声,说:“你也不撒泡尿照照,就您老那身子骨儿。捏把捏把不够一碟子,还将军的后呢,给将军牵马恐怕还不够格儿呢!”

与岳大婶开战,岳青一感到力不从心时,便败走麦城。出了自家的后门儿,直奔南园茶楼。在那里,岳青是十足的将门之后,只要给钱,就是山呼“万岁”,跑堂的小二儿也照呼不误。岳青往往要上一杯铁观音,一面品茶,一面看着楼下熙来攘往的人流和车流。唉,人少多了,车也少多了,就几天的工夫,这街就不像个街了!岳青在心里叹惜。岳青暗骂:狗娘养的日本人,真作孽呀!那苍凉的情景让岳青的眼里仿佛要生出热泪来一般。

正在岳青心里潮乎乎的时候,金四爷一挑帘子进来了。金四爷是岳青在茶楼最不想见到的人。关于将门之后的问题,谁也不跟岳青较真儿,可就是这个金四爷,却以大清八旗子弟的后代自居,一百个不把岳青放在眼里。

金四爷一进门,就看见岳青坐在那里,端着茶碗的手悬在半空,眼睛却向他这边张望。也不等跑堂儿的招呼,金四爷径直朝着岳青对面的座位走了过去。到近前,却不坐下,而是把一只脚踩在岳青对面的那张椅子上,手搭着椅背,眼睛斜瞪着岳青,说:“你不是将门之后吗?有种跟日本人试试,杀个把日本人让老子瞧瞧,也不枉你是将门之后!”岳青拿着茶碗的手抖了一下,险些洒了那铁观音。看岳青还是坐着不说话,金四爷把腿从椅子上放下来,抬屁股坐了上去,直冲着岳青的脸低声说:“不行就本本分分做孬种吧!”岳青还是没有搭话,举着茶碗,一口一口地啜茶。待一碗茶饮尽,放下茶碗,冲着金四爷一抱拳,说了句“四爷您慢用”,不待金四爷回复,径自走下楼去。

谁也没在意岳青的离去,大家依然喝茶的喝茶,下棋的下棋。外界的纷乱仿佛早已阻隔在了茶楼的门外。可是,天知道,人们的心却是浮躁的,张歪脖将军时居然忘记了拿掉对手的棋子。常胜将军孙二庆连输三盘,可大家却都端着一个平静的表情,藏着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要不是岳大婶找到茶楼里来,大家还以为岳青是回家了。可是,岳青没有回家。从早上出门一直到日头西斜都不见人影,岳大婶就着急了,岳青从来没有出去这么长时间过。岳大婶说,我们是吵了,可是我们哪次不是床头吵架床尾和呀!大家不禁哗然。岳大婶却哭了,那死鬼一定是出事了!

金四爷带了一帮人去寻找岳青,因为金四爷认为岳青的失踪跟他头晌说的那番话有关系。金四爷想,这老小子不至于一时想不开寻了短见吧?要是那样,我金四以前还真是小看了他了。

天一擦黑时,从出西关的坟场上找到了岳青。那情景,把金四爷着实吓了一大跳。

已经是初秋的夜了,天一黑,就显出夜露的苍凉。岳青躺在一个坟头上,清白的月光映照着他苍白的脸,他前胸挂满了血迹,身体早已冰凉,但他的一只手却紧紧地掐着一个日本军人的脖子,两个手指陷到脖颈里边。血顺着他的手背流入袖口,早已凝固。而他的另一只手则抓着日本军人戳在他前胸的刺刀。想来,他死前,是和日本军人进行了生死对视,那目光早以刻入彼此的心里。

金四爷缓过劲来,就长嚎一声:“岳青,原来你真是将门之后啊!”在场的人无不低泣。帮岳大婶料理完岳青的丧事,金四爷就参军了。他临走时说:“我不战死杀场,就是凯旋!”

                                                     (选自《短篇小说》第8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岳青面对苍凉的街道,眼里直想流泪;金四爷鼓动岳青去杀个把日本人,这样的言行表明他们的心里充满了对日军的仇恨。

B.岳青是将门之后的说法没有得到岳大婶的认可,岳大婶因此常与岳青吵架,除此以外岳大婶对岳青还是非常关心的。

C.金四爷帮岳大婶料理丧事后就参了军,一方面是他想弥补内心的愧疚,另一方面是由于他誓死也要捍卫中国人的尊严。

D.茶楼中的人们都表情平静却内心浮躁,说明日军的恶行已经激起了人们的不满,但胆小怕事的他们只求能置身纷乱之外。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岳青是如何证明自己是将门之后的故事,深层的用意却是为一个懦弱的民族能够强大起来指明方向。

2.小说反复写到茶楼这一地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将门之后”的岳青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主要由金四爷与岳青“较真儿”和岳青与日本军人同归于尽两个片段构成,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8分)

 

1.答A、C给5分,答其中一个给2分;答B、D、E不给分。 2.①茶楼是岳青能够找到自己“将门之后”尊严的地方;②茶楼里的金四爷对岳青的“较真儿”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③茶楼能够容纳各色人等,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典型的环境。(6分;能够从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角度答题,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①以“将门之后”自居,但又时常表现出怯懦的一面;②性格平和,但有中华儿女的血性;③有悲悯之心,勇于捍卫国家尊严。(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概括解析各占1分) 4.【观点一】金四爷与岳青“较真儿”的片段精彩。①描写了金四爷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岳青的甘受挑衅的巨大反差,有强烈的冲击力。②构成主人公岳青捍卫“将门之后”尊严的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③在艺术上,运用细节描写、衬托手法等,真切地呈现了“较真儿”的过程,生动形象。【观点二】岳青与日本军人同归于尽的片段精彩。①展示了岳青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地塑造。②作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品讴歌中华儿女维护自身尊严和国家尊严的主题。③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细节描写、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观点三】两个片段同样精彩。①都是小说的华彩段落,前者是铺垫,后者是高潮,共同完成了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②二者相辅相成,通过“较真儿”的金四爷和“将门之后”的岳青形象的互相衬托,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在艺术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和衬托等多种手法,精妙传神,画面感极强。(8分;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英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自习比照,以辨识正误。题中,B项错误是,岳大嫂与岳青吵架的原因,小说并未交代。D项错误是,“只求能置身纷乱之外”的想法未必是当时所有人的真实心理写照。E项错误是,“为一个懦弱的民族”的说法不正确,小说的深层用意也不是“指明方向”。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可从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提供典型环境、表现作品主题等方面分析。题中的茶楼,是岳青能够找到自己“将门之后”尊严的地方,因此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作用;是金四爷跟岳青“较真儿”的地方,因此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是一个能够容纳各色人等的地方,因此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典型的环境。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从小说对人物的心理、语言、行为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入手。小说中,岳青以“将门之后”自居,说明他有自尊;但从金四爷对他的嘲笑可以看出,他又时常有表现出怯懦一面的行为。从岳青常被岳大婶吵得败走麦城看出,他性格平和;但从他被金四爷激后真的杀了个日本军人又可看出,他有中华儿女的血性,勇于捍卫国家尊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可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既可认为金四爷与岳青“较真儿”的片段精彩(这需要从金四爷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岳青的甘受挑衅而形成的巨大反差有强烈的冲击力;构成了岳青捍卫“将门之后”尊严的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真切地呈现了“较真儿”的过程等方面分析),也可认为岳青与日本军人同归于尽的片段精彩(这需要从展示了岳青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地塑造;表达了作品讴歌中华儿女维护自身尊严和国家尊严的主题;运用了细节描写、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等方面分析),还可认为两个片段同样精彩(这可从都是小说的华彩段落,前者是铺垫,后者是高潮,共同完成了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衬托,丰富并深化了主题;运用细节描写、对比和衬托等多种手法,精妙传神,画面感极强等方面分析)。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2)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3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问题。

卜算子   [吴兰修]

绿翦一窗烟,夜漏知何许?碧月濛濛不到门,竹露听如雨。

独自出篱根,树影拖鞋去。一点萤灯隔水青,蛩作秋僧语。

1.简要分析词人描写景物时的最主要表现手法。(5分)

2.有人认为本词中蕴涵了“孤独而不哀伤”的情感,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 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一等                     秩:官阶    

B.参将石亨请大同民           简:通,减少

C.每岁自冬春                 徂:往,到  

D.并其罪                     按:追究,查处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明罗亨信刚正勇敢的一组是

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      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      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      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A①③⑤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D.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红楼梦》和中华文化    [周汝昌]

《红楼梦》以前的章回体稗官”“野史绝无如此弘广深厚的文化内涵容量,曹雪芹以前的作者群,也不曾有过像他这般才情灵慧的大手笔:两者凑泊,形成了诞生这部伟大的文化小说的历史条件,正所谓前无史例,后继为难。

那么,这部小说究竟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精髓、何等光芒呢?

简要而言,有两条主脉,贯串了全书。这两条主脉,并非我辈读者的臆想创说,实由作者自己明文醒,即: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一部大书的主题眼目,豁然尽展于此。作者的文风,语淡而意,然其含蕴至丰。

  吾人须知:一,便是雪芹对我中华文化这精髓命脉的最经济的简括和深

之所谓文盲,其才与诗文了无干涉。元春入选,明言是由贤德。妙玉的才,以仙为喻,亦非仅指能诗而已。这样一说,则《红楼梦》所重之才,所包甚为广博。

原来,是中华大文化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节目,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在《易经》的《说卦》中就已提出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是谓三才的理念。三才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而人居三者之中,为天地之心,独占性灵之位。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哲思的另一逻辑形式。

天之才,表现为风云雷电,节序光阴。地之才,表现为山川动植,品类众生。人之才,则表现为智慧聪明,情思才干。所谓天人合一,实即天人本一,人也是天的一部分,也是天的精华体现。

所以,在《红楼梦》中原始根由是女娲炼石,石乃通灵”——是为天人一体可以互感互通这中华哲思的艺术解说

,从汉字造字学来讲,它是植物生长而未成待展的意象——有如半木之形。而即生命的升华,在植物表现为开花,在人则表现为才华。而才华者,在农工则为良耕巧匠,在士子即为诗圣丈宗,在妇女亦必心灵手巧,针黹皆能。此在古时,势所定才,”“分途,男女异致,而质(体性)却是其致一也

《红楼梦》首标一字曰,其故在此。

有才者,必有情,才情一词,紧系两者,是以曹雪芹又曰其书大旨谈情

微善的善,又当何解呢?

的包容量也十分广博,但,通俗地讲,它的主意义在于品德——品德与才情,正是我上文所标明的两大主脉。两者并驾而方轨,成为中华民族对于的基本要求,亦即鉴定人的超标准尺度。

简单地区分:才属情,善属性。

 孟子主性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是为旧时启蒙教材的第一义。《大学》开头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在曹雪芹书中竟两次分引过,堪称特例。贾宝玉公然宣称:除明明德外无书!

从这一点来看,曹雪芹所称于那些闺女(一干裙钗,异样女子)者,也应是在性地心田——至少是以品德为主,而其他材具技能居次。

至此可知,一部《红楼梦》,主旨为的是给女儿传神写照,阐发幽光,而其所传,不离”“两端。即此一条主旨要义,亦足以可晓悟,这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名实相副,当之无愧,何用谦虚。  

(节选自《新华文摘》)

1.下面对文中“小才微善”的“才”的概念的理解,切合文意的一项是

A.“才”就是指人的智慧聪明、情思才干,它包括文才、诗才、理家才等。

B.“才”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C.“才”是“天之才”“地之才”“人之才”的统称,它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

D.“才”指的就是与“天之才”“地之才”相对并列的“人之才》它融“天之才”“地之才”之精华于一身而具“性灵”特点,常常表现为人的智慧聪明、情思才干。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曹雪芹弘广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修养和杰出的才情灵慧融汇聚合,促成了他的伟大文化小说《红楼梦》的诞生。

B.《红楼梦》中的包含广博,但因书中所写的人物之才多为文才”“诗才,所以人们很容易把等同于文才”“诗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C.《红楼梦》中女娲所炼无才补天通灵之石,就是后来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这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艺术表现。

D.在《红楼梦》中,紧密相联,有必有,如林黛玉集才与情于一身,而则属品性,是人的品德的主要内容,如贾宝玉对晴雯、袭人。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深厚弘广的文化和杰出的才情灵慧一直未能在同一作家身上兼具,所以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之前未产生伟大的文化小说;这之后,如果有作家兼具这两个素质,就必定能创作出类似《红楼梦》的伟大文化小说

B.作家曹雪芹不但深谙中华文化之精髓,而且在其作品《红楼梦》中,非常鲜明地以此为主题,从而使读者很容易看出小说这一贯穿全篇的主题思想。

C.小说《红楼梦》表面只写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小才微善,实际全书深蕴丰厚广大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称其文化小说,名实相符。

D.除《红楼梦》外,中国古典小说再无第二部文化小说,原因就是那些小说既无多少中华传统文化因子,更没有扣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理发店里来了一位客人,师傅大胆地让还是学徒的阿信出来接待。客人表示要做微卷遮耳发型。阿信仔细现察了她的脸型,觉得这种发型不适合这位客人。于是他擅作主张,为客人烫了一个波浪卷的新发型。发型做好后,客人大发雷霆,并对着师傅大喊大叫。师傅沉着地应对:对不起。如果您不满意,我们就不收钱好了。客人分文未付,扬长而去。师傅温和地对阿信说:你不是已经努力去做了吗?不要放在心上。没过多久,那位客人上门道欺,指名要阿信再为她做头发,因为上次的新发型得到了她朋友的一致赞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