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坐大巴 范子平 娘家舅舅摔伤了,金爱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坐大巴

范子平

娘家舅舅摔伤了,金爱听说了,恨不得一下子跑过去看望。舅家在赵村,和娘家李村相邻,金爱就想坐大巴过去。

金爱老公叫郭为民,是这个县级市的老一。金爱想用车不用给老公说,一个电话打过去,机关事务局保证会以最快速度开过来。但金爱一是平民意识强,从心底里不爱搞特殊化;二是逆反心理强,用小车越方便越想坐大巴新鲜一下。另外这次坐大巴还有政治意义呢。这几天上级正在考察班子,要推荐一位德才兼备的副厅级领导。金爱想,关键时刻,没准儿自己坐大巴走亲戚,会成为老公廉政建设的又一个闪光点,为他的副厅级增加票数呢!为了躲避干扰,趁早饭时街上人少,金爱拎了礼品就走,万幸没碰见熟人。她步行到一个站点,等了一辆大巴上去。车上就有迟迟疑疑的目光扫过她的脸,金爱回看觉得其中一个面熟,就主动打招呼。一搭话才知是小学时的同班同学,几十年没见面了,这个小菊四十好几了还得来城里打工,人呀真是没法说。

坐大巴其实挺方便,赵村村口下车,拐两个弯儿就是舅舅家。但刚拐过村口,就见一辆摩托车呜呜叫着迎面过来,金爱认得正是表弟老胖。她打招呼说,老胖,你爸腿伤好些没?老胖一听喊才转过头,好像大吃一惊的样子说,我姐夫……?金爱嗔道,光记得你姐夫,我不是来看你爸么。老胖就拐过车头,把金爱的东西放车上,推着往家里送。路上碰到辆捷达车迎面过来,到他们跟前刹住车,一张年轻的脸从车窗口伸出来道,老胖,来贵客了?老胖闷着头说,我表姐来了。对方立即现出吃惊模样:郭书记家你表姐?咋来的呀?老胖低头走路。金爱不无骄傲地说,坐大巴来的呗!到家门口,老胖把东西拎屋里,说姐你跟老爸说话,我跟别人约好得走。金爱赶忙过去问舅舅的伤势,谁知道舅舅也是先问她咋来的。金爱不由得叹气道,管我咋来干啥!你的腿受伤才是大事。谁知舅舅就有些急,反驳说我这条老腿算啥?就是折断也不会要老命,你坐啥车来才真是要紧,你坐辆好车来一趟,乡里村里头头至少一年都不敢低看咱家!你也坐大巴来,不是跟咱乡下人趟齐了?

谁知事情远比舅舅说得要严重——两天后推荐副厅级老公差了几十票!以至于落到老二后边去了,以前从没出过这种情况呀。老公暗让亲信了解。了解来了解去,问题竟然出在金爱身上!原来有些人见堂堂第一夫人坐大巴走亲戚,就想当然认为老一出事了,反正这年头出事的老一也不少,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竟然闹得满城风雨,这次投票就直接受到了影响。从来对夫人说话和风细雨的老公终于发了脾气:你做事怎么这么欠考虑,一点政治也不懂!你看你带来多大的危害!

后悔莫及的金爱满腹委屈:我本想……谁知……好,从今再不坐大巴!

(选自201311日《平原晚报》)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金爱想坐大巴新鲜一下,考虑到老公的因素,为了躲避干扰,故乘人少时走。这样写为文末出现意外结局埋下了伏笔。

B、舅舅关心金爱坐啥车来,是希望乡亲们知道自己有个有权有势的亲戚。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社会上某些人炫耀权势的错误观念。

C、金爱堂堂第一夫人坐大巴走亲戚,遭遇了人们异样的眼光,是因为人们的思想境界低,不能理解她的平民意识。

D、主人公金爱坐大巴是有她的政治考虑的,最终却被斥为一点政治也不懂。这里两个政治的含义是相同的,只是认识不同罢了。

E、小说写了金爱坐大巴去探望舅舅的普通事情,折射了社会百态,从而揭示了廉政建设工作的艰巨性,发人深省。

2.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列举两个特点并举例说明。(4分)

 

3.结合文本,说说文中主人公金爱坐大巴的遭遇带给你的深刻思考。(6分)

                                                                                         

 

1.C、D(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2.(1)以小见大。本文写的是金爱“坐大巴”的小事,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人们存在的某些错误的思想观念。(2)层层铺垫。金爱坐大巴先是图新鲜,接着感到挺方便,然后“舅舅”不高兴,最后影响到老公的仕途。揭示了社会上某些急需改变的错误观念。(3)前后呼应。文章以金爱想坐大巴开篇,以“从今再不坐大巴”结束,浑然一体。(每点2分,答满两点给满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示例1:坐大巴本来是挺方便,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正常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反映了人们思想状态的复杂性。示例2:因为金爱坐大巴,影响了老公的仕途,这是社会的悲哀。示例3:坐大巴事小,闹得满城风雨事大,“坐大巴”反映出廉政建设极其需要培养廉政的土壤。(选其中一个观点进行分析即可。观点2分,对观点的阐述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人们的思想境界低”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两个“政治”的含义是不同的。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解答时可与前面的选择题相结合。根据BE两个选项的内容可想到以小见大,根据A选项的内容可想到铺垫、埋下伏笔类似的术语,对比首尾的内容就可想到首尾呼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抓住原文最后一段“原来有些人见堂堂‘第一夫人’坐大巴走亲戚,就想当然认为‘老一’出事了,反正这年头出事的“老一”也不少,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竟然闹得满城风雨,这次投票就直接受到了影响。从来对夫人说话和风细雨的老公终于发了脾气:你做事怎么这么欠考虑,一点政治也不懂!你看你带来多大的危害!”这些关键的评论性的句子就可揣摩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强壮科普   让双翼齐飞

周一平

科学家不到位导致科普成为无源之水。曾经多次主持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大光认为,我国科普事业的最大问题是科学家没有调动起来,科普活动中科研人员参与程度太低。而在发达国家,科学共同体早已成为科学家与公众沟通的桥梁,科学家与大众媒体的默契合作,更是造就了诸如阿西莫夫、卡尔萨根等众多科普明星。反观我国,科学共同体只是专注于科研,科学家与大众媒体的信任度远未建立。

一位热心参与科普工作的院士曾经感慨,科技工作者自认为搞科研是唯一天职,打心底关注科普工作的研究人员简直是凤毛麟角。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师昌绪也表示无奈,现在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是看学术成果,而科普并不在评价体系之中。不愿拿搞科研的钱来做出力不讨好的科普,这是科技工作者的普遍心态。

科普理念落后导致公众缺乏支持热情。长期以来,我们的科普工作基本是将科学知识向公众,有专家形容是你不知道、我来告诉你的居高临下姿态。这种传统的科普方式在教育水平落后、信息不公开、公民意识尚未形成的年代尚具有意义,但在一切都已发生改变的今天,传统的科普方式或许隐含着一种不平等的思想。这种强制灌输式的、忽略公众认知心理和意识的理念,亟须改变。

在西方,科普工作经过大众科学科学传播,发展到今天公众理解科学,名称演化的背后是科普理念的转变,公众逐渐从科学之外融入到科学之中、领会科学方法,最终形成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转变科普理念,在与公众进行充分互动交流的前提下,将推知识转为拉兴趣,是我国科普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选自201341《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科学家不到位导致科普成为无源之水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活动程度太低,科学家没有调动起来是最大问题。

B、科学共同体只是专注于科研,科学家与大众媒体的信任度远未建立。

C、科普理念落后,传统的科普方式忽略公众认知心理和意识的理念。

D、科技工作者自认为搞科研是唯一天职,关注科普工作的人只是凤毛麟角。

2.结合文本,说说应该如何改变我国当前落后的科普现状。(3分)

                                                                                         

3.结合文本,概述推知识转为拉兴趣,是我国科普工作者努力的方向的理由。(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南宫括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查看答案

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巴黎圣母院》选段,回答问题。

突然间,她看见弗比斯头顶上方伸出了另一个脑袋,一张发青的痉挛的脸孔和一副恶魔般的眼光,在那张脸孔旁边有一只手,举着一把尖刀。

是谁,看见的人又是谁?此后发生了什么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我今天求姐姐进去和我一样同居住处,同分同例,同侍公婆,同谏丈夫。喜则同喜,悲则同悲;情似姐妹,和比骨肉。(第六十八回)

这段话是对谁说的?她们同居住处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赤壁之战前,黄盖和周瑜巧设苦肉计。黄盖倚老卖老,假装不愿投降而顶撞周瑜,周瑜大怒是,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就此骗过曹操。(《三国演义》)

B、因为父亲早逝,觉新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虽然他深爱梅表妹,可因他祖父想抱重孙,家人就用拈阄儿的办法为他选定了李家的姑娘瑞珏。(《家》)

C、吴荪甫认为,范博文只会卖弄口舌耍小聪明逗女人开心,他吩咐林佩瑶不要让林佩珊和范博文交往。因为吴荪甫的不赞成,林佩珊并不接受范博文的爱意。(《子夜》)

D、涅赫柳多夫决定跟随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后,回家将土地贱价租给农民,并进一步把农民交纳的资金当作公益金或税款供给农民自己使用。(《复活》)

E、葛朗台本是一个箍桶匠,他挖掘的第一桶金,是把父亲给他的400路易贿赂标卖监督官,花极少的钱买下了当地最好的葡萄园、一座修道院和几块分租田。(《欧也妮葛朗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伶俜(pīng):流离失所。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府,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1.一二两联是如何来写清秋之景的,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分析。(3分)

                                                                                          

2.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