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然拼命吮吸,因为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然拼命吮吸,因为它曾从这朵花上吮吸过甜蜜。但是,现在吮吸的尽是苦涩。蜜蜂振动翅膀,飞高了一点。此时,它发现,枯萎的玫瑰花周围,处处是鲜花。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失败者多抱怨 成功者找原因 与其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题记 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然拼命吮吸,此时蜜蜂吮吸的是毒汁。于是,蜜蜂愤愤不平,它吸一口就抬起头来向整个世界抱怨,为什么味道变了? 味道变了,归咎谁呢?显然是蜜蜂自己只是盯着一朵玫瑰,不会寻找新的玫瑰,新的蜜源。正可谓:失败者多抱怨,成功者找原因! 读过日本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写两群老鼠的生活,开始都在一起享受奶酪。后来一群老鼠就懒惰了,沉湎在享受奶酪的喜悦中而不愿继续寻找,最后在抱怨中饿死;另一群则不断地寻找新奶酪,生活得甜蜜。 (分析,紧扣材料:)那群饿死的老鼠,不是从自身找原因,反倒抱怨生活。正确的态度是,不要怨天尤人,主动寻找新奶酪。昨天的鲜花,吸到的是甜蜜、芬芳;枯萎的玫瑰,吸到的是苦涩、毒汁。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找到新的玫瑰,享受生活的甜蜜。 有两个修自行车的朋友,姓何师傅的刚开始生意还好,但时代在发展,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有人找他修摩托他就推托,他只好关门歇业。还抱怨说,你们怎么不骑自行车! 而姓刘的师傅不断的揣摩,由修自行车改修摩托车,后来改修小汽车,生意红火。他不抱怨,找到新的玫瑰,感受到了玫瑰的芬芳。 在对待学习上,我看过一篇《我的胖老师》的文章。一个学生抱怨数学老师长的太胖而厌倦数学。后来经心理学老师点拨,将胖老师看着熊猫国宝,结果他发现老师也很可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抱怨,数学成绩就突飞猛进,找到了学习的快乐。 成功者找原因 失败者多抱怨。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蜜蜂要消除抱怨情结,才能寻找到新开的玫瑰,才能吮吸到甜蜜。 时代在变化,事物在兴衰更替,有新机遇也就有新挑战,有甜蜜就会有苦涩,我们的眼光不能只盯着过去,只有不抱怨,积极主动才能找到机会,你就会发现处处有鲜花。 无数事例证明:抱怨者多失败,找原因者多成功! 【解析】 试题分析:揭示材料的寓意:由物及人。扣文中的词语(名词、动词),利用已知元素:玫瑰、鲜花、毒汁,抱怨、飞高……然后结合生活可以有几下立意:一、生活中不要总是抱怨,要学会面对。二、眼光高远了,才能看到美丽的风景,成就美丽的人生。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2013年暑假热播的各档“汉字书写”节目中,许多生活中的常用词语,纷纷成为选手闯关的“拦路虎”。而对观众的调查也证实,许多人写不出“烙饼”“害臊”“电饭煲”等生活中的常用词语。

对汉字书写中普遍存在的“写不出常用词语”这一现象,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100

 

 

 

 

 

 

 

 

 

 

 

 

 

 

 

 

 

 

 

 

 

 

 

 

 

 

 

 

 

 

 

 

 

 

 

 

 

 

 

 

 

 

 

 

 

 

 

 

 

 

 

 

 

 

 

 

 

 

 

 

 

 

150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分)

日前,“青花瓷的故事”正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这部由央视纪录频道制作的最新作品,描绘了明清之际中国外销瓷寰宇之旅的恢弘图景,将历史上对于中国外销瓷的重要事件一一地呈现出来。

1.文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l分)

答:                                                                    

2.文中有一处词语使用不当可删去,请指出。(l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在画横线处把结论性的句子补写完整。(2分)

习语带有鲜明的文化色彩。在汉语中说“犟得像头牛”,在英语中却说“犟得像头骡子”;汉语中说“力大如牛”,在英语中却说“力大如马”,因为在西方文化中,“骡子”和“马”分别代表顽固和力量。可见,意思相同的习语                   

答: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副缅怀鲁迅的对联,依次填入空格处的短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上联:以赤热心,                     

下联:           ,写沉痛书,          

①作冷静语  ②含慈母泪  ③共知长翰有深期  ④莫谓遗言犹讽刺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怀陆圣泉

巴  金

①六年前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坐“怡生轮”去海防。圣泉赶到金利源码头来送行。开船时,他和我哥哥都立在岸上对我微笑。我对他们说,两年后再见。

②我绝没有想到这就是我和圣泉的最后的一面。

③我离开上海后第二年,在成都得到圣泉被捕的消息,那是从桂林传来的,后来又听说他已经出狱。但是我到了桂林才知道他入狱后下落不明。朋友们见面时,常常谈起圣泉,我们想念他,暗中祝他平安。有时在静夜,我们三四个友人对着一盏油灯围着一张破旧而有油垢的方桌寂寞地闲谈。桂林郊外的寒气从木板壁缝侵入。我们失去了热情。怀念和焦虑在折磨我们。可是圣泉一直没有消息。他就这样令人不能相信地失踪了。

④虽然他是一个视死如归的人,但他为什么必须死呢?他与其说是被捕,不如说是自首。日本人找不到他,他自己走到捕房去,准备跟那些人讲道理,辩是非。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他相信敌人也会在正义面前低头。据说他唯一的罪名就是他的口供强硬,他对敌人说,汪精卫是汉奸,大东亚战争必然失败。他可能为这几句真话送命。

⑤以上是议论,猜想,耽心。而事实却是他那时和两个朋友守着书店,书店被抄去两卡车的书,他失去了踪迹。书店保全,他却不见了。

⑥我和圣泉相知较晚。“一·二八”沪战后一年我在福建泉州看朋友,在一个私立中学里第一次看见他。可是我们没有谈过十句以上的话。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抗战前两年参加了书店的编辑工作,第二年他也进来做一部分事情,我们才有了谈话的机会。抗战后,书店负责人相继离去,剩下我们三四个人维持这个小小的事业。共同的工作增加了友情,我们一天一天地相熟起来。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我们常常在书店见面。一个星期中至少有一次聚餐的机会,参加的人还有一位学生物学的朋友。我们在书店的客厅里往往谈到夜深,后来忽然记起宵禁的时间快到了,我和那位生物学者才匆匆跑回家去。在那样的夜晚,从书店出来,马路上不用说是冷冷清清的。有时候等着我们的还是一个上海的寒夜,但我的心总是很暖和,我仿佛听完了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⑦我这种说法在那些不认识圣泉或者认识他而不深的人看来,一定是过分的夸张。圣泉生前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简朴,不善交际,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他把朋友的意义解释得很严格,故交友不多。但是对他的朋友,他总是披肝沥胆地贡献出他的一切。他不是“文豪”、“巨匠”,甚至他虽然真正为“抗”敌牺牲,也没有人尊他为烈士。他默默地活,默默地死(假定他已死去)。然而他并不白活,他确实做了一些事情,而且也有一些人得到他的好处。但是这一切和那喧嚣的尘世的荣誉怎么能联在一起呢?那些喜欢热闹,喜欢铺张,喜欢浮光的人自然不会了解他。

⑧我对人说我了解圣泉,然而要是有人向我问起他的生平,他的家世,甚至他的年龄,我却无法回答,唯一的原因是我不知道。我认识的只是他的人和心,此外便是他的文章。

⑨一个崇高的心灵就这样不留痕迹地消失了,这是可能的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我知道,万一他还活着,万一他能看到我这篇短文,他一定会责备我:“在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在受苦,你们为什么只关心到我一个?”

⑩是的,在我们中国每天有千千万万人死亡,许多家庭残破,生命像骨头似地被随意抛掷。一个读书人的死活更不会有人关心。然而就在这样的中国,也有人爱理想,爱正义,恨罪恶,恨权势,要是他们有一天读到圣泉的书,知道圣泉的为人,明白他的爱和恨,那么他们会爱他敬他,他们会跟着我们呼唤他,呼唤他回来,呼唤那个昙花一现的崇高的心灵重回人间。

(摘编自《巴金笔下的人生随想》

【注】①陆圣泉(19081942):即陆蠡。本文写于194611月。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码头送行是巴金与陆圣泉的最后一次见面,文章开头叙写此事,自然地引出下文对陆圣泉的回忆。

B.陆圣泉富有正义感,刚直硬气,面对凶残的敌人,他的“几句真话”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C.初次见面,陆圣泉给巴金留下的印象较单一。巴金对陆圣泉的好感,多是在后来的交往中获得的。

D.第⑦段拿陆圣泉对朋友和朋友对他的不同态度作对比,突出陆圣泉的为人与喧嚣的世态格格不入。

E.文章回忆陆圣泉,没有详细叙写陆圣泉的生平事迹,而侧重于表现他的个性品质,抒写作者的感想。

2.第⑥段叙写作者与陆圣泉的交往,在内容上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答:                                                                    

 

3.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知道,万一他还活着,万一他能看到我这篇短文,他一定会责备我”这句话的涵义。(6分)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