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她)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道:“...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道:“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众人笑推她说道:“快醒醒儿,吃饭去。这潮凳上还睡出病来呢。”

“她”指谁?她因何事醉酒?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5分)①“她”指史湘云。(1分)②宝玉与宝琴、平儿和岫烟同一天生日。探春提议凑份子置酒同乐(1分)。散席时,不见湘云。原来她醉眠于山石僻处的石磴子上,四面芍药花飞,满头满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扇子落在地下,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2分)。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帧浓墨重彩绘就的极富诗情画意的美人醉卧图。丛丛芍药,枝繁叶茂,青翠欲滴;花儿争相怒放,婀娜多姿,色彩缤纷。在这天光柔和、花弄倩影的景致中,湘云以石为床,包花为枕,坦然而卧,酣然入梦。她面带红晕,双眸轻闭,显得格外娇柔、妩媚。微风徐来,花朵摇曳,香瓣轻坠,撒落全身;掉地纸扇,落英半埋。湘云身覆散乱红香,俨然锦簇花团,引得群蜂嘤嗡,围之旋绕;彩蝶翩跹,环之起舞。被人推唤,仍似醒非醒,梦中唧嘟,犹说酒令……作者用生花妙笔,把主人公娇憨的情态,率真的性格,惟妙惟肖地描摹出来。毫无雕琢,自然酣畅,如诗如画,一个至纯至美、青春四射的自然之子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表不信,亲诣馆舍观之,果有诗四句。诗曰: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刘表见诗大怒,拔剑言曰:“誓杀此无义之徒!

“无义之徒”指谁?毛宗岗对上述四旬诗评点道:“龙跃池中,正应马跃溪中。假诗之句,已预为之谶矣。”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

A.得到梅去世的消息,觉新是平静的,他赶往钱家为梅料理后事。在向灵柩告别时,他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用一种交织着爱和恨的声音说出了一番话。  (《家》)

B.隐修女用石头砸铁窗栏,爱斯梅拉达从铁窗进入小屋——“老鼠洞”,母女俩沉浸在骨肉团聚的欢乐里。这时,克洛德喊来宪兵包围了“老鼠洞”。隐修女把女儿藏在小屋的一角以躲避搜查。  (《巴黎圣母院》)

C.葛朗台从前上过一个犹太人的当。在谈判时,葛朗台替那个两手捧着耳朵,假装听不清又口吃得厉害的犹太人寻找思想与字眼,把犹太人的理由说得像是应该似的。那场交易是葛朗台平生唯一吃亏的买卖。(《欧也妮·葛朗台》)

D.就在赵伯韬等待公债市场的斗争能传来好消息时,他从王和甫的电话中得知,杜竹斋已将资金投向

了吴荪甫。赵伯韬对着电话,大声地叫道:“我们大势已去了呀! ”(《子夜》)

E.自从随着流放队伍跋涉了两个月后,马斯洛娃内心的变化也在她的外貌上表现出来。她消瘦,晒黑,仿佛苍老了似的,她的两鬓和嘴角露出细纹,她不再让一绺头发飘到额上来,而把头发都包在头巾里。(《复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

江夜

[]吴锡麟

    万峰壁立大江横,秋色连天露洗清。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

    隔汀孤鸟欲同梦,逆浪老鱼微有声。半夜月沉潮又上,渔灯流过蓼花明。

(选自《晚晴移诗汇》)

1.为什么诗人“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请谈谈你的理解。  (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颈联或尾联进行简要赏析。  (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驳《复仇议》

[]柳宗元

①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予昂建议诛之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②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③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④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⑤且夫不忘仇,孝也;不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⑥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柳宗元集》)

[]①贼虐:残害。②为理者:当官的人。③刺谳:审理判罪。④调人:周代官名。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其阊      旌:表彰      B始而求其端    原:最初

C经背圣    非:违背      D.不死          爱:吝惜

2.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作者直接驳斥陈子昂主张的一组是(      )  (3)

①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②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③诛其可旌,兹谓滥

④旌其可诛,兹谓僭  ⑤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  ⑥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第一段指出陈子昂在《复仇议》中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并将之“编    制于令,永为国典”的主张是错误的。

B.第二段针对陈子昂的主张进行驳斥,在阐述封建礼()与刑()本质一致的基础上,指出他的主张自相矛盾、黩刑坏礼。

C.第三、四段对案件所涉及的双方进行具体分析,阐明诛杀和表彰二者不能并行;并    引经据典,指出陈子昂的主张违背了圣贤经传的训条。

D.本文从维护封建“礼”与“法”的尊严出发,调和为亲报仇与守法之间的矛盾,其    目的是为了揭露吏治黑暗和官官相护的社会现实。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1)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3)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3)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旬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

(1)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3) 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 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5)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