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

古代诗歌阅读(11)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1.本词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创设意境,请结合上片或下片作简要赏析。(5分)                                                         

2.作者在此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感慨,请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1.上片:实写了石头城天地无物、惟有青山如壁的空旷寂寥之景;(2分)虚写了昔日战争连年的激烈残酷、豪杰消逝的苍凉悲壮之景。(2分)虚实结合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1分)下片:实写了离宫荒凉破败,辇路芳草萋萋,松径寂静无人,鬼火高低明灭,秦淮一片明月的空冷阴森之景;(2分)虚写了歌女在歌舞中、酒樽前、明镜里青春渐逝的孤寂凄惨。(2分)虚实结合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1分)(实写2分、虚写2分;每种景象要简析诗句、概括特点,各1分;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1分。) 2.①对世事(历史)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1分)。曾经的繁华六朝,现已成空荡的江山;曾经的行宫内院,早已是芳草萋萋。世事(历史)沧桑/盛衰无常,让人倍加感伤。(1分)②对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人生短暂的无奈(1分)。曾经的江山明月离宫依旧存在,而曾经的豪杰宫人却已随时光流逝而“消磨”,一片空冷孤寂,让人顿觉自然永恒、人生短暂。(1分)③对战争残酷的心痛(1分)。战火纷飞,摧毁了往日的繁华,只剩下生灵涂炭,白骨遍野,让人心痛。(1分)④对青春易逝的感伤(1分)。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对镜施粉理鬓,却又青丝变白发,消磨了青春美丽,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已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感伤。(1分)(情感概括及简析各1分;答出任何三点即可给满分;两条合为一条,言之成理亦可;未分条概括酌情扣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虚实结合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指的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诗中的“虚”,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的部分。上片中石头城的“天”“地”“青山”,下片的“离宫” “芳草”“松径” “鬼火”“明月”都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为实写。上片“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写出昔日战争激烈残酷、豪杰消逝,下片“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写歌女的孤寂生活,都是诗人想象之景,是虚写。虚实结合的效果就是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这首诗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抚今追昔,以苍凉的韵调,以富有悲剧意味的形象,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写出了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感慨,也表现对战争残酷惨烈的心痛。上阙:重点写的是昔日在这里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战争,写景,咏史,抒怀。“石头城上”三句写出了石头城空荡凄惨的江山,发出了世事变迁的慨叹。“指点六朝形胜地”二句引出下文对历史上连年战乱的追述。“蔽日旌旗,”三句以简洁的文字,清晰鲜活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接连不断的战争的激烈场面。那些龙争虎斗的英雄豪杰也不可避免的被历史的洪流席卷而去,令人无限伤感。下阙:写的是凄凉冷清的行宫,多少歌舞粉黛在这里送走了青春,耗尽了年华。“寂寞避暑离宫”五句写出了“离宫”已是人去楼空,空冷孤寂。“歌舞尊前”三句应是诗人对自已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警醒。最后两句说明淮河上明月依旧,六朝的繁华却早已消逝,伤感无限。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飙发凌厉②,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卒时,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

注:脱粟:糙米饭。②飙发凌厉:气势猛然。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老仆蔬自给             艺:种植

B会高拱掌吏部,素瑞     衔:怀恨

C执政阴之               沮:沮丧

D而哭者百里不绝         酹:祭奠

2.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3分) (   )

①发橐金数千,纳之库         ②属吏惮其威             ③力摧豪强,抚穷弱 

④瑞遂谢病归                 ⑤瑞以身矫之             ⑥有寒士所不堪者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海瑞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他穿布袍吃粗粮糙米,即使为母亲祝寿也才买了两斤肉。他死时挂的还是葛布帷帐,用的也是破烂竹器。

B海瑞巡视应天十府时,很多贪污的人自动离职,显赫权贵人家把大门漆成黑色,任江南织造的宦官也减少了车马随从。

C.海瑞推行政令雷厉风行,又加上奸民多乘机告状,世家大姓中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因此士大夫的怨言越来越多。

D海瑞抚吴才半年就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当老百姓听说海瑞解职离开时,不仅一路呼号哭泣,还画像来祭祀他。

4.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5分)

2)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5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国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知盐和梅是当时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盐主咸,梅主酸,只有盐梅结合方能成为美味的羹。在国人眼里,梅的果实不仅能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还可以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和驱蚊虫的功效。《诗经·召南·摽梅》写道:摽(biào,落)有梅,其实七兮摽有梅,顷筐暨(,取)之。很明显,这里的梅是指实而不指花。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大约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人们才将梅作为一种来欣赏。到南朝刘宋,一种独立的诗歌品种——咏梅(花)诗,才正式出现。南朝梁元帝萧绎《咏梅诗》说;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将梅花作为歌咏的对象。后来沿唐及宋,咏梅花的诗不止千首。南宋彭克(号玉壶)有《玉壶梅花三百咏》一卷,一人竟写了300首梅花诗。而南宋刘克庄也一人创作了123首咏梅诗和8首咏梅词。可见当时咏梅花诗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诗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那么,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素质,所标榜的气度。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放翁《梅》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得冰雪颜。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

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戴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初冬梅花偷放颇多》)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清恽寿平《梅图》说: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环境的是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衬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宋扬无咎《柳梢青》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这就是梅花的陪衬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其清一贯,其骨相通。清汪士慎《题梅花》诗说:冰华化水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金农《画梅》诗说:清到十分寒满地,始知明月是前身。前者写月光为梅色添白,东风送梅香悠远;后者说梅花形象清寒,乃因它的前身是更加清寒的明月。张道洽《梅花》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孤本元明杂剧》中有《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互友。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的说法,还是在南宋期间,如陆游《小园竹间得梅一枝》云:如今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梅与竹,不仅为,而且同属于。林景熙《五云梅舍记》说: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因为这三种植物,它们所象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国人开始是从实用的方面去认识梅花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才将梅花作为审美的对象。

B.在国人看来,梅花的实用价值很多,它可以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可以入药,有治疗各种疾病及驱除蚊虫的功效。

C.南朝正式出现咏梅诗,沿唐及宋,咏梅诗更是大量出现,南宋彭玉壶一人竟写了咏梅的诗300首。

D.咏梅诗的盛行,引起一些人的埋怨,认为这是失去了真梅,是种弃实求花的现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梅花的色淡气清,正与文人学士追求的高雅脱俗的精神价值相契合。

B.熊禾的《涌翠亭梅花》与陆游的《梅》,都写了梅花的清淡,诗人借以表现对质朴的追求与气度的标榜。

C.疏影瘦身的梅姿,凸现出人的一种雅趣和倔强,这种雅趣与倔强象征了坚贞不屈的人格。

D.恽寿平《梅图》中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的诗句,是对高士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精神的赞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古人咏梅,常用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寒雪等物象作陪衬,以便全方位多角度托梅的高标逸韵

B.陪衬梅花的意象群,应与梅花其清一贯,其骨相通

C.金农《画梅》诗句:清到十分寒满地,始知明月是前身意思是说梅的形象清寒,是因为其前身是更加清寒的明月,而清寒的明月又为梅添加白色,使梅香随东风散得悠远。

D.南宋正式出现松、竹、梅岁寒三友的说法,这可从陆游与林景熙的作品中得到印证。这三种植物都象征了中国士人的至高精神境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花的纤弱是一种姿态,树的挺拔也是一种姿态;山的沉稳是一种姿态,水的灵动也是一种姿态;迅疾奔跑是一种姿态,休闲徜徉也是一种姿态;仰望天空是一种姿态,关注脚下也是一种姿态。

你心目中最美的姿态是怎样的?请以最美的姿态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全民读书活动结束后,主办方准备向山区中小学生赠送《现代汉语词典》,策划在词典中放

进两片书签。请你代主办方设计两片书签的内容。要求:每片书签内容与《现代汉语词典》或读书活

动有关;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每片书签字数在40字以内。(6分)

 

查看答案

请你仿照例句,以人们习惯上以为……其实……”的句式,写一句话,字数要求与例

句完全相等。(5分)

例句:人们习惯上以为班门弄斧是讽刺弄斧者卖弄本领,自不量力,其实不是,它也可以用

来赞美弄斧者的胆魄与智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