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母 亲 石 梁 衡 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母 亲 石

梁 衡

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 笃笃 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 你能不能不走? 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 ?”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 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八十,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选自《青年博览》 2010年第 4期)

1.第二段文字写的是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文章写了的母亲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4分)

 

3.说说划线句子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在文中的含义。(5分)

 

4.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当今社会,你认为儿女们怎样做才是孝顺?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1.写母亲石的形态和由来(来历、历史、文化内涵等均可)。(2分)作用:点明题旨,歌赞母爱;(1分)引子,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为下文对母亲的赞颂铺垫蓄势。(1分) 2.“我”奉调进京、老母亲艰难地赶来为“我”送行;(1分)“我”幼时逃兵灾,母亲几次全力护儿到天明;(1分)“我”在家时,母亲细心照料“我”的生活;(1分)“我”第一次远离时,母亲备感难舍和失落。(1分) 3.运用比喻的手法,(2分)赞颂母爱之绵长与美好;(1分)“红线”和“细针”象征伟大的母爱,(1分)触动了游子的心,引发了他们对母亲的思念以及没能尽孝心的惭愧之情。(1分) 4.第一问:这是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1分)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1分)这块母亲石引发了“我”对母亲的回忆,(1分)让“我”为自己的“不孝顺”而愧疚。(1分) 第二问:这是一道探究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第一问不难,只要将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即可。第二问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一、本文的标题是“母亲石”,所以它有点明标题的作用。二、全文写母亲对子女的无私的爱,所以本段有引出下文和点明主旨的作用。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首先要找到答题的区间,然后分层,概括层意即可。“那年我奉调进京……小时每天放学……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本题的深意要结合上文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来理解。这是本段的中心句,也是本段的主旨所在。另外还要结合“细流”“彩云”“刺痛”这几个关键词来理解。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 被石头打动是因为这块石头有其象征意,它是一块母亲石,所以它蕴含着母亲的爱。文章的最后一段照应开头,“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直接点出了“我”被打动的原因。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何应对文明风险

范正伟

近来,借助大众传媒,我们目睹了许多公共安全事件:大连海上原油泄漏,南京废弃塑料厂爆炸……

联系此前国内三聚氰胺等事件,使人想起了德国著名社会学者贝克的一段话:原本无害的东西突然间怎么就有危险了。肥料变成长期毒药,造成普遍的后果。过去一度被大肆夸赞的财富来源(核子、基因科技等)一变而为不可见的危险来源。

正如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所揭示的,在后工业化时代,人类正步入风险社会。与传统的自然风险或者外部风险不同的是:今天的风险则更多地来自人类自身,所谓人造风险文明风险,它是人类发展、特别是科技进步造成的。

如果说传统风险源于无知,那么现代风险则更多的来自于知识和分工。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高度的自由与便捷,同时也带来了高度的脆弱与风险。越是发达的科技,内部组成的密集度和复杂性就越高;越是细密的分工,相互的依赖和影响程度就越高;越大规模的城市,安全布局的合理性就越高,而一旦其中某个部位或环节出了问题,就会造成想象不到的风险。

作为风险的对立面,安全是人类的首要诉求和基本价值。对公共安全的维护,是政府的基本责任。而面对风险社会中种种非传统风险,政府需要从行政理念到管理手段上的一系列转变。

与传统风险不同,人造风险则具有隐蔽性、不稳定性和突发性,仅以水来土掩的方式已难应对。这就要求政府摒弃以往的安全主义文化,以及面对风险时的鸵鸟政策,代之以风险文化。在管理中,树立预防理念,防患于未然;风险来临时,有条件反射般的应急能力,实现社会动员,最大程度降低损失。近日山西煤矿爆炸、南京废弃塑料厂爆炸,前者是非法藏匿炸药所致,后者则被通报施工安全管理存在漏洞,这些都不能说与政府风险文化的缺失有关。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事件发生后,人们向一个个机构求助问责,但得到的往往是请向有关部门咨询”“这与我们无关等回复;甚至在情况危急的时刻,还有人在进行着归谁负责、向谁请示的淡定商讨。这种有组织不负责现象,往往会扩大和恶化风险。因此,面对风险,除了严格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发法规,还应该认真检讨风险决策机制,看看分工是否够明确、配合是否无缝隙、权责是否相一致。

从某种意义上讲,风险是与现代化伴生的一种代价。就像亨廷顿所言,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农业与工业的更迭,使转型期中国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加多元复杂的风险。但风险也是一个致力于变化的社会的推动力,在风险频发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思索对公共危机的管理,如何走出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的怪圈,如何培育全社会的风险文化,这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解之题。(节选自201085《人民日报》)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明风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明风险产生于后工业化时代,它是人类自身带来的,因而又叫人造风险

B.人类发展、科技进步必然造成文明风险

C文明风险主要不是源于无知,它更多的来自于人类的知识和分工。

D文明风险传统风险分别产生于后工业化时代和之前,它们是人类历史时期两种不同的风险。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明风险传统风险更具隐蔽性、不稳定性和突发性。要求政府以风险文化来应对。

B.风险是与现代化伴生的一种代价,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要树立安全意识,政府部门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患于未然。

C.转型时期的中国会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加多元复杂的风险,目前存在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情况也属正常。

D.文章由目前大众传媒所披露的一些事件引起思考,指出了文明风险产生的根源并指明政府部门应如何转变行政理念和管理手段来应对文明风险

3.根据原文,请就如何应对文明风险,提出几点建议(4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中国古典诗文中有不少关于声音的句子。有时气势宏大,如                 ,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还有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有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有时借无声表达有声无法表达的情感,如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还有执手相看泪眼,              (柳永《雨霖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    日

寇 准

离心杳杳思迟迟,   深院无人柳自垂。

日暮长廊闻燕语,   轻寒微雨麦秋时。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唯有葵花向日倾。

1. 两首诗都写夏日,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贾 谊 论

苏 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远者,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yuè)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注】汉文:汉文帝刘衡。昼:地名。(yuè)然:跳跃的样子。趯,同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夫子何为不?              豫:高兴

B 虽三代何以远              过:错

C 彼其匹夫有天下之半        略:夺取

D 一不见用,则忧伤病        沮:失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所就者大,必有所忍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知其有狷介之操

B、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

C、王庶几召我                观过湘为赋以吊屈原

D、古之贤人,皆负可致才     将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贾生量小”“识不足的一项是(    )(3分)

A、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

B、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C、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D、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B、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C、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D、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3分)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3分)

                                                                               

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4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近几十年来,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

也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

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尽管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

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⑤⑥③④①    C⑥⑤④②③①  D⑥①②④⑤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