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句式一致;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4)

康桥    雨巷   兰亭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例:康桥,你的温婉艳丽,你的灵动娇美,你的脉脉含情,不正好唤醒了我沉睡的柔情吗?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根据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要仿照前面的语句的句式和修辞来写。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按最恰当的语序将下面6个句子填入空格中。只写序号。(4分)

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                     。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

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

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

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

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

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

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20分)

目    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也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这篇散文以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个镜头目送为线索,切入点很小,很普通,引发了对亲情、对人生的感悟,笔触精致,令人叹服。

B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这句话揭示了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终点必联系另一个起点。

C.本文在对亲情的叙写上倾注了太多感性,缺少理性的冷静审视与思索,使作者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

D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作者以斜风细雨烘托惨痛别离的心情,再连用两个深深将自己对父亲的难舍和失去父亲的痛心直接抒写出来,使深情的描写与抒情、议论自然融合到一起。

E.文中的,是母亲,也是女儿。长长的牵引的目光中,那渐行渐远的背影,蕴积着的是目送者渐远渐浓的至深亲情。

2.作者围绕目送写了哪些情景?请简要概括。(6分)

3.文中出现两次不必追的文段,文字相同,那么,这两段文字包含的情感内涵和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也相同吗?请简要分析。(4分)

4.这篇散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但是《目送》与《背影》所表达的主题还是有所不同,请做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 (5)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3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5___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

7)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长在荆门郢树烟。

1.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4分)

2.颈联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赏析其妙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8)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居代雁门,匈奴备:防备

B.赵王李牧让:指使

C.王用臣必:一定要

D.悉习战    勒:统率、组织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牧用兵蓄势待发的一组是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    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

牧杜门不出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⑥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坚持固执的一面。

C.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来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4.请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3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 季氏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