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法国启蒙思想家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法国启蒙思想家蒙田说过:“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3)题目自拟;(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知识无止境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法国启蒙思想家也说,“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这就是说“知识无止境”。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别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这位科学家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这里存在一定的思辨色彩,粗浅的无知是因为人在不掌握知识前,知识面狭窄,看问题做事情粗俗鄙陋。而掌握一定的知识后,虽然变得有一定的思维,也对世界有一定的看法,但是知识是浩瀚的,学无止境,我们求知也是有限的。同时,我们在得到一定的知识时还得经受实践的检验。 参考角度: 1、愈博学(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知识无止境。(知识的领域在扩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它与无知领域的触点,认识是不断深化、向前、扩展的。同时,我们知道的越多,我们对自然,宇宙,生命获得的知识越丰富,我们越走向不可知的神秘境地。若从认知或人对知识的掌握上讲,我们可能走过了这样一条道路: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 2、博学者的信口开河、弄虚作假、文过饰非、自以为是、不知变通,是一种无知。 3、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的时候,就是有学问的无知。(理论知识还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 4、不学习,就无知。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纵一苇之所如,                 

2.                ,泣孤舟之嫠妇。

3.盘盘焉,囷囷焉,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5.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

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①谢公:即谢安,东晋名士、宰相,早年曾隐居东山。

1.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2分)

2.下片蕴含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

文化的梅岭

徐怀谦

1)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等人的足迹,谛听着驿道上“嚼嚼”的马蹄声来到这里的。

2)梅岭,这座横亘于江西、广东两省的重要关隘,这条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古驿道,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唯一旱路,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

3)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曾经以为这座令无数流放官员失魂落魄的梅关,一定是荒山秃岭、荆棘丛生;曾经以为这条通往岭南瘴疠之地的古驿道,一定狭窄陡峭、凹凸不平。然而并不,这里环境幽静,古木参天,绿意葱茏,枝叶密得连阳光都难得渗下来;驿道宽阔达四米半,远比我在云南盐津豆沙关看到的“五尺道”要宽阔、平坦得多。唐代以前,这里只有羊肠小道可供人行,唐开元年间,时任宰相的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奉旨开辟此驿道,路开通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呈现出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

4)很显然,梅岭古驿道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而由于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他们于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从而形成了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

5)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秋,惶恐滩上驶来一艘官船,船头立着一位头戴靛青斜角头巾、身穿玄色夹袍的老人,他就是58岁的苏东坡。他的身旁是儿子苏过、侍妾朝云和两个老女仆。刚刚从定州知州调任英州知州,又再贬为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东坡就要远离中原,过梅岭,投身那蛮荒之地了。小船在漩涡中艰难前行,东坡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看得出,老人的内心是郁闷、苍凉的。

6)七年之后,苏东坡蒙宋徽宗开恩,奉诏内迁。北归途中,他又一次登梅岭,穿行在古驿道上。在山头的一家村店休息时,一老翁问苏东坡的随从:“官为谁?”随从答:“是苏尚书。”老翁即走上前来,向东坡施礼,对他说:“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听了很受感动,把老翁视为知己,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题于村头壁上。诗云:“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是啊,苏东坡的红颜知己朝云就没有回来,而是永远留在了惠州!

7)《宋史》载,宋代因罪贬岭南的知名官员有144名,多为全家南徙,能活着回老家去的确实不多,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就是贬雷州后病死的。

8)与苏东坡心境同样苍凉的还有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万历十一年二月,54岁的戚继光受张居正牵连,由蓟镇总兵贬为广东总兵。那是一个清秋时节,他登上梅岭时,一弯明月挂在天际,他写下这样一首诗:“五岭山头月半弯,照人千古去未还。青鞋芒履途中味,白简红缨头上斑。姻水情多鸥意惬,长林风静鸟声闲。依稀已觉黄粱梦,却把梅关当玉关。”戎马一生的他多么希望眼前的梅关是玉门关,他可以出关卫国,战死疆场!然而,这是梅关,南下是无兵可练的广东。

9)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赤乌四年(公元241),东吴大将陆凯奉命南征,过梅岭时,正值梅花怒放。他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便折下一枝梅交给驿使,并赋诗一首《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

10)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美丽、刚强、高洁的象征。宋代诗人张道洽《梅岭》诗,赞的是梅花的美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何香凝老人1926年和1927年两度赴梅岭,咏梅赋诗,写的是梅花的品格:“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

11)据说梅岭最美的景致在冬天,踏雪寻梅才别有一番情趣。我乐于赏梅,更乐于品赏这里的文化。小小一座梅岭所负载的太过悠久太过深厚的文化,显然是需要慢慢行来,慢慢体悟,慢慢消化的。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

1.3段,作者从                  (两个空都必须用4个字回答)两个角度,描写梅岭关隘比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2分)

2.2段,面对他眼前出现的梅岭,作者写道: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请简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2分)

3.文中既已写了苏轼贬官的例子,又写了戚继光贬官的例子,两个例子看似重复,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组织材料。3分)

4.文末,作者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之,戎独不往。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多子,苦李也。取之信然。

戎在职(任侍中时)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①虓(xiāo),怒吼。②和峤:西晋大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等辈竞之,戎独不往     趣:争着去   

B树在道边而多子,苦李也   一定

C以母忧     离开

D.而容貌毁悴,然后起。   杖:拐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树在道边多子,必苦李也          B问其故

其隙也,则施施行                   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C帝遣医疗                        D又尝群儿嬉于道侧

杳不知其所                      嬴而不助五国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王戎幼年时与众不同,同伴争着摘李子,只有他不去。他认为树在路边而果实却多必是苦李

B. 王戎任职虽然没有特殊才能,但治理有方。后来升任光禄勋吏部尚书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皇帝深知他是哀伤过度,为此担忧,派医生为他治疗。

   D 刘毅认为和峤虽然睡草席吃稀饭,但不过是生孝。至于王戎,那是死孝,陛下该先为王戎担忧。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2分)

2)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山川相(同“缭”,连结,盘绕)   何为其也(这样)

B一世之雄也(本来)              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

C.而莫消长也(终究)              则天地不能以一瞬(曾经)

D其破荆州(当)                  杯盘狼籍(凌乱的样子)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哀吾生须臾              不知东方既白

B今安在哉                耳得之为声

C.知不可骤得              相与枕藉舟中

D.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托遗响悲风

3.下列各句特殊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客有吹洞箫者

C.游于赤壁之下             D.而又何羡乎

4.下列对这几段文字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深切感慨。这些感慨为下文苏子心志的表白作了铺垫。

B.选文第二段中,作者借用江水、明月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

C.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结尾“不知东方之既白”体现了作者“悟透而喜,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相与枕藉乎舟中”看似洒脱,实则暗示作者心中仍存有那挥之不去的烦闷心理。

5.翻译划线句子(6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