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 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杨果,是一位由金入元的诗人,金灭亡以后五年才出来做官。

1.这首元曲在景与情的关系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2.指出“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典故的出处。作者借它们表现了什么情思?(4分)

 

1. 以乐景写哀情(对比)。(2分)开篇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轻松愉悦的众人“采莲图”, 一唱一和显示出欢乐和热闹,这与作者独卧江楼冷清孤寂的“哀情”形成对比;(1分)作者独卧江楼与梦中鸳鸯双宿的景象形成另一层鲜明的对比,更衬托出江楼上人儿的冷清孤寂、愁情满怀。(1分) 2. “南朝旧曲”出自南朝陈后主《玉树后庭花》(或者《后庭花》),“司马泪痕多”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2分)作者借此抒发了深沉的亡国之痛。(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 他羁旅在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在江南水乡常有这样的风景:河湖交错,水网纵横,作为航道的江河流到某一处,水面突然开阔,近岸的所在水流平缓。于是人们种上莲荷陵藕,野鸭鸳鸯之类的水禽也在此栖宿。 早晨时,他看到江南水乡的恬美情景。碧澄的湖面上一叶载着采莲女的小舟,从杨柳岸边荡了过去。一群采莲姑娘哼唱着轻快的小调,天真活泼的歌声飘荡在江南水乡的江面上。江南景色宜人,采莲女天真活泼的歌声,让人心情愉悦舒适。。小船驶入莲花丛深处,碧水盈盈,水光倩影,如入仙境。日暮舟满,莲歌唱和,采莲女荡起船桨,驶向归途;夕阳笼罩下,一对对已入梦乡的鸳鸯隐于莲叶丛中,采莲姑娘的歌声惊起了惊破了莲叶间对对鸳鸯的美梦。被惊起的鸳鸯又激起采莲女们更开怀的笑。舟上是一片欢声笑语,采莲女是如此意趣盎然,兴高采烈,互唱互和,打破了夜深的寂静,这就充满了诗的韵味,就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江南水乡画。但是她们的歌声笑声在当时的杨果听来竟是那样伤感。与莲荷丛中采莲女相对照的,他自己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一边是欢歌笑语,一边是独卧江楼,感到冷清孤寂。由鸳鸯美梦的惊破,联想到自己与故国的分离,独处一方。这种孤寂,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不禁心绪不宁、愁情满怀,在江楼上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睡了,内心的骚动烦躁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对采莲女歌声的不满。睹物思人,无名的烦恼骚动发泄到采莲女的歌声上以后,不禁怅然叹道:“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南朝旧曲就是指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如果唱这支曲子,无疑会加重作者的伤感。“司马泪痕多”,是指白居易在宪宗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一次浔阳江头送客,听了一位商人之妇弹琵琶并诉说了她的不幸后作长诗《琵琶行》,倾诉他同情、感伤的胸怀。眼前情景就像当时的情景,因此他化用《琵琶行》结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以自喻。 这首小令用欢乐场景来映衬伤感之情,篇幅虽短,表达的感情却很丰富,通俗朴实,自然婉转,韵味无穷。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国藩

贤与不肖之等奚乎?视乎改过之勇怯以为差而已矣。日月有食,星有离次。其在于人,言有尤,行有悔,虽圣者不免。改过什于人者,贤亦什人;改过佰于人者,贤亦佰于人。尤贤者,尤光明焉;尤不肖者,怙终焉而已。

人之生,气质不甚相远也,习而之善,既君子矣。其有过,则其友直谏匡之。习而之不善,既小人矣。其有过,则其友多方之。兹贤者所以愈贤,而不肖者愈不肖也。

吾之友有某君者,余曰:“子与某相好不终,是子之失德。子盍慎诸?”又有某君毖余曰:“闻子试于有司,则尝以私于人,是大不可。”二子者之言,卒闻之,若不于吾志。徐绎之,彼无求而进逆耳之言,诚敬我也。既又自省:吾之过,其大者视此或倍蓰,而其多或不可枚数。二子者,盖举一隅也,人苦不自知耳。先王之道不明,士大夫相与为一切苟且之行,往往陷于大戾,而僚友无出片言相质确者。而其人自视恬然,可幸无过。且以仲尼之贤,犹待学《易》以寡过,而今日无过,欺人乎?自欺乎?自知有过而因护一时之失,展转盖藏,至滔滔天之奸而不悔,斯则小人之不可近者已!为人友而隐忍和同,长人之恶,不又谐臣媚子之亚也。《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摘自《曾国藩文集》,略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与不肖之等奚乎           判:区别     

B.则其友多方之               文:掩饰

C.吾之友有某君者,余曰       毖:告诫

D.若不于吾志                 逊:比不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贤亦什人              青,取之

B.则其友直谏匡之        久之,能足音辨人

C.闻子试于有司          客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徐绎之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B.《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C.《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D.《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视乎改过之勇怯以为差而已矣。 (4)

(2) 人之生,气质不甚相远也,习而之善,既君子矣。(4)

(3) 子与某相好不终,是子之失德。子盍慎诸? (4)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变暖!变冷!谁在忽悠地球?

媒体上科学家关于北极海冰完全融化的时间预言被研究报告不断提前,“最快2013年夏季”。然而,美国近日发布的监测数据却完全出人意料:“与20128月相比,今年同期北极冰盖面积已增加了60%。”同时,一些科学家发出警告,必须为“全球变冷”做好准备。

从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到被警告做好应对“全球变冷”准备,这一反差,着实让人心存疑问:“地球到底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气候变暖”一步步为公众所接受,并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彼时,一些科学家发现,20世纪后半期,全球温度上升趋势“非常明显”。研究揭示,20世纪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气层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近50年观察到的气候改变速度是此前百年的两倍。美国气候科学家詹姆斯·汉森说,有99%把握确信,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了温室效应发生。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立后发布了4个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不仅指出了全球气温升高的危险,而且量化了人类活动对推动气候变化影响的可能性达到90%以上。联合国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等,召开了气候变化巴厘岛会议、哥本哈根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

在一些科学家论证气候变暖时,另一种截然相反的研究结论如影随形,那就是“气候变冷”论。20世纪70年代初,一些科学家们从地球运转轨道周期变化规律出发,提出了盛行一时的“气候变冷”说。“地球变冷”论得到了冰川学家的支持。一批俄罗斯、法国、美国的冰川学家认为,地球气温变化的一个完整周期为10万年至12万年,而地球气候变暖最近的一个高峰约在17万年前,现在已开始降温。无独有偶,丹麦科学家丹斯加德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推算,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全球“气候变冷”将是主流。全球“气候变冷”论者似乎在现实中找到了证据。比如,被认为地球气候变暖最明显地区之一的阿拉斯加,本世纪十多年间年均气温降低了13摄氏度。

实际上,两者都广受质疑。“气候变暖”论的两个核心观点即“全球气温上升”和“人类活动是推动全球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就一直受到挑战。对前者,质疑者认为,对地球约45亿年历史来说,用近100年左右的时间纬度来衡量考察,进而得出全球变暖的结论是片面的。对后者,质疑者认为,相对于自然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言,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是微不足道的,把可能的气候变暖归结为人类活动是武断的。有人直指IPCC是一些国家、组织和个人牟取利益的工具,气候变暖论本质上是世纪大谎言,其背后隐藏着国际发展权之争和牟取碳交易利益的私货。“气候变冷”论也不能幸免,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就曾批驳此种论调,他说:“这类1℃上下的变迁,过去5000年中极为普通,算不了地球变冷的证据”,认为依据这种“极为普通”的温度波动妄下结论,纯属“杞人忧天”。

无论是预测地球“变暖”还是“变冷”, 我们希望相关预测研究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希望科学家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拿出挺进真理的气魄。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091408 版)

1.下列有关“气候变冷”与“气候变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暖”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完全被公众接受并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

B.“气候变冷”这一观点得到了俄罗斯、法国、美国一些冰川学家的支持,他们认为地球现在已开始降温。

C.曾被认为是地球气候变暖最明显地区之一的阿拉斯加在本世纪十多年间年均气温降低了13摄氏度,这是气候变冷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D.“气候变暖”与“气候变冷”均被学者质疑,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就曾批驳气候变暖的论调。

2.下列有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美国近日发布的监测数据将北极海冰完全融化的时间预言再次提前到“最快2013年夏季”。这一结果完全出人意料。

B.研究表明,20世纪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气层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是此前百年的两倍。

CIPCC发布的4个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量化了人类活动对推动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D.丹麦科学家丹斯加德等认为,地球气温变化的一个完整周期为10万年至12万年,而地球气候变暖最近的一个高峰约在17万年前,现在已开始降温。

3.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因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对气候变冷或变暖的研究方法、论证逻辑等都必须经得起质疑和挑战,科学研究必须对真理负责。

BIPCC是一些国家、组织和个人牟取利益的工具,气候变暖论本质上是世纪大谎言

C.地球约45亿年历史,但如果用100年左右的时间纬度来衡量考察气候的变化,结论是片面的。

D.依据“极为普通”的1℃上下温度的波动妄下全球气候变冷的结论,纯属“杞人忧天”。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卡西莫多把姑娘藏在的住房里,他像守护神一样睡在房门口。他把愚人节得到的哨子交给姑娘,通知她遇到危难时,一吹哨子,他就能赶来救援。(《巴黎圣母院》)

B·吉诃德第次出外当游侠劝说了一个又矮又胖、满脸胡子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仆从。桑丘家里很穷,正想出去碰碰运气,加上当仆从是赚工钱的,他便答应了。(《堂·吉诃德》)

C诸葛亮交代杨仪在其死后秘不发丧,若司马懿来追,则回旗返鼓将自己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以吓退敌军。后来,事情果然如诸葛亮所料,司马懿见木像以后,狂逃五十里。(《三国演义》)

D.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自个儿不想干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干。(《论语》)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目前民间舆论对延迟退休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迟领取养老金年龄,增加缴费总量,以缓解养老金整体缺口。

B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自上映以来,票房接近亿元,再次刷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成为第一部突破亿元票房的国产动漫电影。

C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D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只是在考试科目、考试形式上做改革调整,将很难打破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缓解社会各界的考试焦虑情绪。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一届政府大规模推进简政放权,比如最近我们取消了企业登记的门槛。李克强说:与此同时,政府还要托住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生活的底,即便老百姓创业就业失败了,还有安全网兜着。

B1113,包括搜狐视频、乐视网在内的多家视频网站以及多家影视制作公司共同组建了“中国网络视频反盗版联合行动”,对抗百度视频盗版侵权行为,并发起总额达3亿元的诉讼。

C欧洲空间局所属重力场和稳态海洋环流探测卫星燃料即将耗尽,卫星的轨道便逐渐降低高度每天下降1英里左右(约合16公里)

D广州恒大捧得亚冠冠军后,日媒并没有进行大篇幅的报道,在著名的日本媒体《日刊体育》的网站上,他们仅用简单的二、三行文字描述了恒大队与首尔FC队的比赛情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