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模仿以下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方法,另自定两个陈述对象,分别造—个句子。(每句2分,共...

模仿以下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方法,另自定两个陈述对象,分别造—个句子。(每句2分,共4分)

例句:古树,是一位惯看秋月春风、阅尽人间兴废的历史老人。

 

⑴新月,是一叶飘遥于天宇、承载着梦幻的小船。⑵瑞雪,是一个滋润大地、传播春天消息的使者。 【解析】 试题分析: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仿写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对例句的分析,例句如是单句主要分析句子结构,如是复句主要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句式和例句一致,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修辞,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此题是续写式仿写,此题注意另选意象,选好喻体,以及对喻体的解释。解释时注意和本体、喻体相扣。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以下语段,并依照划波浪线部分的句式,在空格处分别填人恰切的文字。(6分,每句2分)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开篇之始,就是他老人家持杯望月,怅然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突出表明主角是他自己。然后,由人及月,由月而人,他的心境,全在这首词中表达出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他的神往,是他的憧憬;“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他的遐思,他的凝想;“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                          ;最后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话有五处语病,请分别找出,并往横线上说明应如何修改。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5分)

①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没有建立备用水源,②一些城市甚至连基本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情况也不容乐观。③根据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④目前我国有2200多个水源地,⑤尚有三成还未纳入保护区体系内。⑥反观德国的国土面积比我国小得多,⑦迄今为止已建立了近两万个左右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⑧我国很多地方政府之所以不积极致力于保护饮用水水源地,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错误的发展观念和保障饮水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远处的青山

【英】高尔斯华绥

①就在刚刚过去的三月里,在一个充满痛苦的日子——德国发动它最后一次总攻后的那个星期天,我还登上过这座青山呢。那个阳光和煦的日子,南坡上的野茴香浓郁扑鼻,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当时我俯身草上,暖着面颊,为那新的恐怖寻找安慰。“但愿这一切快些结束吧!”我自言自语道,“那时我就又能到这里来,而不致这么伤神揪心,不致随着表针的滴答,又有一批生灵惨遭涂炭啊,难道这事永无完结吗?”

②现在,总算有了完结,于是我又一次登上了这座青山。头顶上阳光灿烂,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这时心头不再痉挛,身上也不再有毒气侵袭。和平了!仍然有些难以相信。不过再不用紧张地去谛听隆隆炮声,或去查看那倒毙的人们,张裂的伤口与死亡。和平了,真的和平了!

③此刻,在这座青山之上,我能在温暖阳光的覆盖下安然睡去。我甚至能心情欢快地做梦,不必担心醒后好梦破碎;即使做了噩梦,睁开眼睛后也就一切消失。我可以抬头仰望,而不会突然瞥见那里拖曳着一长串狰狞可怖的幻象,或者人对人所干出的种种伤天害理的惨景。我能一动不动地凝视澄澈而蔚蓝的晴空,而不会时刻受着悲愁的拘牵;或者俯视光滟的远海,而不致担心波面上会再浮起血污。

④天空中各种禽鸟的飞翔,海鸥、白嘴鸭,以及那徘徊于白垩坑边的棕色小东西,对我都是欣慰,它们自由自在,一只画眉正鸣啭在黑莓丛中,那里叶间晨露未干。轻如蝉翼的新月依然隐浮在天际,远方不时传来熟悉的声籁,而阳光正暖着我的脸颊。这里见不到凶猛可怕的苍鹰飞扑,而下,攫去那快乐的小鸟。这里不再有歉疚不安的良心把我从这逸乐之中唤走。张目四望。你看到眼前的蜗牛,它那甲壳被雕镂得如此精致,它头顶细角,恍如童话里的小精灵,角端作蔷薇色。你俯瞰从此处至海上的一带平芜,它浮游于午后阳光的微笑之下,活了起来,这里一片空旷,没有树篱,但有许多生机勃勃的树木,还有那银白的海鸥,翱翔在色如蘑菇的耕地或青葱翠绿的田野之间。你凝视一株小小的粉红的雏菊,慨叹它生逢其时。你注目那棕红灰褐的满谷林木,上面乳白色的流云低低悬垂,暗影浮动。这一切,是只有大自然的一个日子风和日丽,而观赏大自然的人的心情也分外悠闲的时候,才能见得到。

⑤在这座青山之上,我对战争与和平的区别也认识得更加透彻。我们并没有领得更多的奶油或更多汽油,战争的外衣与装备还笼罩着我们,报纸杂志上还充溢着敌意和仇恨。据说,此次战争爆发之初曾有一位艺术家闭门不出,把自己关在家中和花园里,不订报纸,不会宾客,不闻杀代之声,不睹战争之形,每日唯以作画赏花自娱。只不知他持续了多久。难道他这样做法便是聪明,还是他所感受到的痛苦比那些不知躲避的人更加厉害?难道一个人连自己头顶上的苍穹也能躲避得开吗?连自己同类的普遍灾难也能无动于衰吗?

⑥我把手掌狠狠地压在草叶上面,然后把手拿开,再看那草叶慢慢直了过来,脱去它的损伤: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战争的创伤已经深深侵入我们的身心,如严霜浸入土地。在为了杀人流血这桩事情而战斗、护理、宣传、修工事的人们当中,很少有人是出于对战争的真正热忱。如果我们能把一切男女对战争所发出的诅咒全部聚集起来,那些哀歌之多恐怕连笼罩地面的高空也盛装不下。

⑦那美与仁爱所在的“青山”离我们还很遥远。什么时候它会更近一些?人们甚至在我所偃卧的这座青山也打过仗。.在这里,云雀的欢歌,香花与芳草,健美的欢畅,空气的新鲜,星辰的庄严,阳光的和煦,还有清歌与曼舞,淳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人们渴求的呀。但是我们却偏偏要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所以,战争能永远终止吗?

⑧现在我躺在草地上,听任思想自由飞翔。这是四年零四个月以来我没有领略过的快乐。那安详,如海面上轻轻袭来的和风,那幸福,如这座青山上的睛光。

【注】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本文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1.从本文内容看,作者明明身处青山之中,但又把本文的题目定为“远处的青山”,这是什么道理?(4分)

2.战后,作者登上青山,他的内心产生了哪些感想?(6分)

3.请在本文第④、第⑤段范围内,找出三种表达技巧,并分别作简要赏析。(6)

4.读完本文后,你对战争与和平有怎样的认知?(6)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1)题计分)

(1)子贡问为仁。子日:工欲善其事,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注:常见名句)

乐民之乐者,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

斜阳草树,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子日:“           ,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大学》)

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灞上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②致身:献身于国君。

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本诗作简要赏析。(4)

2.既然诗人是寓居灞上,那么,将“寄卧郊扉久”中的“卧”改为“居”,是否更恰切?为什么?(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