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足:
A.面对美如西施一样的西湖,竟然伸出光脚,把西湖当做洗脚盆,把西湖水当洗脚水,这跟焚琴煮鹤一样大煞风景,既没有文化,也没有文明。
B.随着指挥员一声口令,顿时战车轰鸣,硝烟弥漫,枪炮声振聋发聩。在直升机编队的掩护下,坦克、步兵战车、反坦克导弹车组成的前沿攻击队迅猛冲击。
C.皇马新援伊斯科遗憾地表示:厄齐尔被皇马转卖给阿森纳,令他的皇马队友们都如丧考妣;C罗更是满心郁闷,因为厄齐尔是为他输送最多炮弹的队友。
D.原来,在贫困山区,还有那么多贫困失学的少年。我暗下决心,将来有能力了,一定要对他们鼎力相助,让他们也能上学,让他们摆脱贫困,改变命运。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熨(yùn)帖 不谐(ān)世事 修葺(qì) 压轴(zhòu)大戏
B.跫(qióng)音 恪(kè)守不渝 衾(jīn)枕 戎马倥偬(kǒng zǒng)
C.铁砧(zhān) 屏(bǐng)气凝神 妊娠(shēn) 饿殍(piǒo)遍野
D.渐(jiān)染 否(pǐ)极泰来 呜咽(yè) 强(qiǎng)颜欢笑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四川小伙邓启明2011年硕士毕业后,担任华为海外技术部经理,虽然要常在海外工作,但待遇优厚。然而父亲去世的消息给他猛然一击,为了照顾好母亲,也为了把父亲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他打定主意要回老家陪母亲卖黄粑。此举感动了很多人,但也引来了一些非议。有人支持他,认为“亲情是用钱买不到的”,“是金子在哪里都可干一番事业”。也有人反对,“应功成名就后接老妈去享福”,还有人认为要“尊重个人选择”。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在外国,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某酒楼以“一道菜,一生情”为主题开展活动,向市民征集感恩祝福话语,请你参与互动,拟定一个菜名,并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感恩。要求:①符合主题;②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80字(含标点符号)。
看图表回答题

1.根据图表,写出一条结论。 (3分)
2.根据图表揭示的现象,用简明的语言谈谈你的看法。(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邓广铭:逝去的学风
徐百柯
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临邑人。历史学家,公认的宋史泰斗。
回忆、抚今、追昔,还有责任、信托。季老以“后死者”自勉,反观已逝的邓先生,他又何尝不是岳飞、辛弃疾、王安石、陈亮……这些宋代大豪杰们的“后死者”呢?
此情境,“千古知音”一句,足矣。
邓广铭研究古代史,最早却以新文学为人所知。 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之前,他曾就读于辅仁大学。恰逢周作人来校讲新文学。周作人自称“既未编讲义,也没有写出纲领来只信口开河地说下去就完了”,谁知讲完之后,“邓恭三先生却拿了一本笔记的草稿来叫我校阅,所记录的不但绝少错误,而且把我所乱说的话整理得略有次序,这尤其使我佩服”。
结果这本笔记当年就以《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为名出版了。周作人将稿费送给邓广铭,他用这笔钱买了一部线装二十四史。老友张中行后来感叹,周作人讲课北调搀和南腔,其中又有不少专业知识,颇不易记,邓广铭却像是轻而易举,不止记了,且接着就印成书,“一个初进大学之门的学生,才竞如此之高,学竞如此之富,简直不可理解”。
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中写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有“复振”的希望,所以“宋代之史事,乃今日所亟应致力者”。然而,这一件工作却并不容易做,因为《宋史》阙误特多,而在诸正史中,卷帙最为繁多,故“数百年来,真能熟读之者,实无几人”。
由此可见,欲治宋史,必须有勇气、有才学。邓广铭无疑就属于这不多的“几人”之列。史学大家周一良甚至认为他堪称“20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
邓广铭穷毕生之力研究宋史,而他早年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又萌发了写中华民 族英雄人物传的念头,于是以史笔为王安石、岳飞、辛弃疾、陈亮等立传,为他们钩沉、辨诬. 对他们作出公允的评价。他写王安石,写的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写陈亮,是写“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特立独行气概;写岳飞,写的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壮志。
他的《岳飞》被称为名著,1945年抗战胜利之际由重庆胜利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个巧合,出版正赶上那场民族战争的胜利。”邓广铭的女儿邓小南告诉记者,“书是在抗战中写的,里面寄托着他的慷慨报国之心。”上世纪80年代此书增订再版,印数达到17万余册,对于学术著作,这是少见的印数,可知此书受欢迎的程度。
邓广铭写这些豪杰,同时也将此种情怀躬行于自己的人生实践,长期随伺父亲左右的邓小南对父亲的印象是两个词,耿介和磊落。“他们那一辈学人,经过那么多曲折,很多人改变了,但他总体上还是磊落的。他自己在‘运动’中有过违心的言行,这他从来都承认,承认得也很磊落。”
一些老朋友默认学界不良之风,邓广铭会毫不客气地提出批评;他的学术商榷文章,总是直指根本,非常尖刻。家人劝他随和一点儿,他却斥之为“乡愿”。邓小南感叹:“他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界风气,那时的学者坦诚相见,大家习以为常。但现在,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了。”
时代变了,然而邓广铭依旧沉浸在他以往的理念中,依旧渴求思想的交流甚至交锋。他的不肯屈就,使他在晚年失去了很多本来能够谈话的朋友,以至于家人不时能察觉到他精神深处的孤寂。
邓小南说,其实父亲晚年珍视每一次沟通交流的机会。他耳朵不好,戴上助听器效果也不大,凡有电话找他,他会立即让家人搬来一张小椅子,端坐在那儿,双手把着电话筒,把耳朵紧紧地贴在上面……说到这里,邓小南的声音有些悲凉。
邓广铭一生,有声有色,有棱有角。在临终前的病榻上,他对女儿说:“我死了以后,给我写评语.不要写那些套话,‘治学严谨、为人正派,,用在什么人身上都可以,没有特点。” 也许,葬礼上的一句挽联会符合先生的心愿:“直道挺儒林,矫俗惟凭孤剑勇。”
老友季羡林在回忆邓广铭时提到过一个词“后死者”,感慨于这个词里面所蕴含着的哀思。
——选自《民国那些人》
1.传记写作要求具有真实性,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一传记文学特点的?(4分)
2.为什么说邓广铭是“20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请结合文意具体分析。(5分)
3.如何理解“反观已逝的邓先生,他又何尝不是岳飞、辛弃疾、王安石、陈亮……这些宋代大豪杰们的‘后死者’呢”这句话?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