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古往今来,立志做“一品大员”、“一品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古往今来,立志做“一品大员”、“一品高官”的比比皆是,而立志做“一品百姓”的却寥若晨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却做了天下第一人。

  半个多世纪以前,陶行知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出发,提出做人要做“一品百姓”的口号。他毕生以此自勉“想老百姓、做老百姓、学老百姓”,是光彩照人,彪炳史册,比那些一品大员、一品高官都要高大得多的“一品百姓”。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提示:写作之前请精心构思,最好先列个提纲,想好了再动笔,努力写出自己作文的亮点。请注意自己的书写,清爽整洁的卷面对自己以及阅卷者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参考例文 做“一品百姓”       古往今来只听说有人立志要做“一品大员”、“一品诰命”而立志要做“一品百姓”却是闻所未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便是这天下第一人。   半个多世纪前,陶行知从提高全民族素质高度出发,提出做人要做“一品百姓”口号他毕生以此自勉“想老百姓,做老百姓,爱老百姓,为老百姓,学老百姓”。       一品高官是官之极品人臣顶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做到这一级当然很难;“一品百姓”则是百姓之佼佼者平民之精英也居之不易“一品百姓”体现在一流德行一流襟怀一流爱心上。     “一品百姓”虽居江湖之远但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爱国不甘人后救亡一马当先“齐师伐我”平民百姓曹刿挺身而出论战于长勺高瞻远瞩指挥若定大败齐师留下千古美谈鲁迅先生无品无级却常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解放冲锋陷阵为睡狮猛醒摇旗呐喊“吃是草挤出来是奶”陈嘉庚先生无位无爵为支援抗战不惜毁家纾难为办教育倾尽一生心血他们都是“一品百姓”。     “一品百姓”未必腰缠万贯但却充满爱心有博大襟怀助人为乐他们经常慷慨解囊扶危救难白求恩医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雷锋列兵出差1000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陈观玉沙头角普通市民几十年如一日帮失学少年重返课堂帮失足青年浪子回头帮孤寡老人安度晚年他们都是“一品百姓”。     “一品百姓”乐于奉献敬业爱岗放在哪里都会闪光老模范张秉贵“心里装着一团火”;石油工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上海房管维修工徐虎“一人辛苦换来万家幸福”;北京公交售票员李素丽热情服务顾客平凡工作一流贡献他们也都是“一品百姓”。     古人曰:“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卿相;仕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乞人”一品高官只有那么几个苦熬一辈子“仕夫”也未必就能如愿腾达搞不好还会沦为“有爵乞人”而一介平民只要肯“种德施惠”便能成“一品百姓”便是“无位卿相”且不受年龄地域数量限制多多益善因而与其打破头挤着去做“一品高官”不如立志做“一品百姓”更为实际也更有益于社会试想倘若处处可见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爱国爱民“一品百姓”人人都是种德施惠“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位卿相”这个社会不就成了人们世代向往人间天堂了吗? 【解析】 试题分析:(一)题意分析:本次作文试题,其实就是仿照全国课标卷的作文命题形式,关键词已经给出,重点考查学生对于关键词“一品百姓”的理解和认识。 那么,什么是一品百姓呢,其实文章已经指出:陶行知就是一品百姓的诠释,理解什么是一品百姓,你只要理解陶行知的人生和贡献,就懂得什么是一品百姓了。 本来是非常容易的一个作文题目,却被理解成:为人民服务,做平凡的自己等等。这样的理解,其实是对于材料的片面理解,材料固然强调了为人民服务和平凡有关的内容,但是,材料的核心却“做一品百姓”,什么是“做”,就是身体力行去实践,什么是“一品百姓”,"一品"是突出的意思,“百姓”是平常人,“一品百姓”,就是有突出成就的普通百姓。命题人意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歌颂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劳动者,关注全民素质的提升,争做优秀的公民,“无位的卿相”。 因此,材料的含义是:做有突出成就的普通人。怎么做到呢?陶行知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对于材料理解的依据结合材料中的提示,“一品百姓”体现在一流的德行、一流的襟怀和一流的爱心上;“一品百姓”虽居江湖之远,但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爱国不甘人后,救亡一马当先;“一品百姓”未必腰缠万贯,但却充满爱心,有博大襟怀,助人为乐,扶危救难。 (二) 作文备考建议 :对于占到半壁江山的作文,一定要审好题,千万不能偏题离题。“就以此次一品百姓的题目为例,这个题目有一定的难度”,百姓是很普通的,但应该追求“一品”,这本身就是一个相互矛盾的关系,很有张力很有内涵。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审好题就简单多了。 “审题时可以分三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用在这次作文上就是,一品百姓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做一品百姓?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考生把这三个问题回答好了,作文也就基本不会偏题,可以达到平均分。 如何让自己的作文能脱颖而出呢?一定要经营好作文的亮点,让老师能一眼看到亮点。比如,对于自拟题目的作文,题目就是你显示亮点的第一个机会,题目取得好,文章就成功一半了。接下来在文章开头,一定要精心打磨,能吸引住阅卷老师。中间有点缀的亮点时,可以单独成段;文章结尾要干净利落,有时一句话即可,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行文角度: 草根英雄: 用爱托起生命,做一个有善心的一品百姓——最美妈妈 用生命坚守诚信,做一个有信义一品百姓——孙东林为哥哥孙水林给 农民工发工资 用团结撑起民族精神之柱,做一代不朽的一品百姓——多难兴邦 什么是一品百姓——固守内德,致力于完善自身,从而达到完成 向“真正人民”的过渡,供力于社会健康发展 为什么要当一品百姓——百姓是社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有百姓个人发展才有社会进步 一品高官大员是一品百姓附属物 怎样做——正心——爱国 修身——知识 齐家——对社会的责任 孔子 处江湖之远,立天下之心 一品百姓是什么——最具资格评判国家兴衰的人 杜甫——忧国忧民——心 袁隆平——解决食物——行动 我们身边的一品百姓 穷亦可兼济天下 不悔的决心——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胡文中夫妇 不变的信心——跨越海峡的希望之鸟——记者张平意为麻风村儿童创办学校 不灭的善心——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筹善款资助失学儿 一品百姓无官无位却尽职尽责——雷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鲁迅 拒绝平庸追求完美——陶渊明做好自己 (四)立意雷区: 平凡 一品百姓 做自己 (五)行文范例: 1、题目,既体现正确立意,又醒目 求一流境界 做一品百姓 2、开头,一定要点题,表明主旨;要讲究句式,要有点修辞效果 开头一,自问自答议论式 天地逆旅,光阴过客,人生百年,价值何在?意义何在?是追名逐利,做一品高官;还是修身立德,做一品百姓? 开头二,生动有趣故事式 有一个关于做一品百姓的故事:楚王派人去请庄子,要他做楚国国相。庄子正在河钓鱼,他手执鱼竿,头也不回,悠悠然道:楚国有一只神龟,死时三千岁,楚王用锦缎包好它,珍藏在宗庙的堂上。你说,这只神龟,是情愿要这份被珍藏的荣耀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请回吧!我也一样,要在烂泥里自由地摇摇尾巴。 是追求表面的富贵荣耀,做“一品高官”;还是追求精神的自由独立,做“一品百姓”,庄子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3、阐发观点,要夹叙夹议,要正反对比,要句式整齐,可用两两相对的方式讲话 (承接开头一)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里,读书人多是官本位思想,做官就是学习的目的,所谓“学而优则仕”,做官才能“光耀门楣”,才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今天,也不乏官迷心窍的人,或欺上瞒下,伪造政绩;或跑官要官,丧尽廉耻;更有甚者,台面上唱红打黑,背地里违法乱纪。这些人,一味追求加官进爵,以致理想泯灭,道德沦丧,难免害人害己。 而另一些人,则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肉食者鄙”,曹刿不妄自菲薄,不迷信显贵,挺身而出,指挥若定,保卫家园,是为一品百姓;“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不谄媚长官,不迷恋权位,情牵田园,挂冠而去,人格独立,是为一品百姓;“人之爱国,谁不如我”,杜月笙不畏惧日寇,不自甘下流,毁家纾难,组建义军,大节彪炳,是为一品百姓(玩笑话耳。举例不可吹捧反动人物)。这些人,或无一官半职,或弃官爵如敝履,但他们有担当,有情操,有境界,拒绝平庸,拒绝渺小,以一介白身,谱写浩气长歌,树立万世标杆。这,就是“一品的百姓”,就是“大写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4、过渡, 要独立成段;要层次分明,从古到今,从“要做”到“怎样做” 《菜根谭》有云:“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仕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的乞人。”人生价值,从来不在于权位上下,而在于品德高低;国家前途,也从来不在于王侯将相,不在于高墙深池,不在于利兵坚甲,而在于黎民百姓。现代社会,乃是讲求责任崇尚价值的公民社会,追求一流人品、一流境界,才是现代公民立身处世之道,才是国家民族之福。如何,才能做到“一品”? 5、联系现实,要叙议结合;展开议论,可运用对比,可树立标靶,可自问自答,可层层递进 做一品百姓,并不神秘,当代中国,也并不缺少这样的人。君不见,“当代神农”袁隆平,情系苍生,埋头科研,半辈子职称不升,薪酬不涨,无怨无悔,造福万代;“抗非英雄”钟南山不计较个人得失,临危受命,知难而上,降服肆虐病魔,揭露药监黑幕,功德无量。更有那,为汶川灾民慷慨解囊的无数升斗小民,为北京奥运无私奉献的广大青年义工,为邓玉娇仗义呐喊为药八刀出离愤怒为小悦悦悲恸落泪的无名的网民们,也许是你,也许是我…… 但是,做好一品百姓,也并不简单。因为,所谓一品,不仅是一时之品,而是一世之品;不仅是一事之德,而是一生之德;不仅是一行之美,而是一贯、全面、彻底的崇高。一流境界,一以贯之,才真正当得起“一品”二字。 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多少革命干部,晚节不保;多少英雄豪杰,私德有亏;多少道学先生,表里不一。俯仰无愧,行止有耻,谈何容易!所以,现实中竟然有那么些人,放弃了责任,忘却了追求,一味鼓吹“躲避崇高”“消解意义”,在人格的荒漠里自欺欺人,“娱乐至死”。是的,谁也不是圣人,谁都不会永远正确。然而,求乎其上,得乎其中;求乎其中,得乎其下;求乎其下,那就会更加卑污不可言了。躲避崇高,卑鄙就会横行;消解意义,恶俗就会 6、结尾,点题!照应题目、开头 不沉溺权位,不甘于平庸,追求一流境界,做“一品百姓”,人生才有意义,社会才有明天。 正确立意:要做“一品百姓”。不能只谈何为一品百姓,更要落脚在如何“做”上。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一日的春光

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1.“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

什么样的感情?(4分)

2.“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4分)

3.结合原文,说说作者为什么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

意?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斯固百世之遇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2) 亦以明死生之大,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臣心一片磁针石,                     。(·文天祥《扬子江》

(4)               ,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

(5)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屈原《离骚》)

(6) 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7)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水口行舟①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 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 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①] 庆元三年,学禁严峻,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4 )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一定的哲理,请简述(4)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

杜环,字叔循。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谨饬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偏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筋。以母故,不敢大声语。

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重然诺,好人急           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         往见

C.谭不纳,母大困           道歉

D.奉糜母,抱衾寝母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竟给他事辞去                                                                      小易大,彼恶知之

B访一元家所在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

D.环购布帛,令妻制衣衾                                          秦王赵王击缶

3.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                 D.何故而至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

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

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

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5.翻译。(10分)

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4分)

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3分)

③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4分)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雨还没完全停下来,我们几个人就迫不及待地背上背包浩浩荡荡出发了

B.自去年末至今年初,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已令众多消费者叹为观止

C轰隆的巨响,振聋发聩,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的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

D.勤奋和天才息息相关,没有先验论的天才,但是有勤学苦练、以汗水灌溉出来的天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