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团队精神 (意)卡尔维诺 我停下来打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团队精神

(意)卡尔维诺

我停下来打量他们。

他们在干活,晚上,在一条冷僻的街上,在商店的门板上动手脚。

这是一块很重的门板:他们正用一个铁门闩当杠杆,但是门板就是一动不动。

我当时正在闲荡,一个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要去。我就抓住那个门闩帮他们一把。他们挪了点地方给我。

我们不是同时在使劲。我就叫:嗨,往上!站我右边的人用他的肘子捅了捅我,低声说:闭嘴!你疯了!你想叫他们听见吗?

我晃了晃我的脑袋,就好像是说我不过是说溜了嘴。

这事儿颇费了我们一点时间,大家都浑身是汗,但最后我们把门板支到足够一个人从下面钻进去的高度了。我们互相看看,十分高兴。然后我们就进去了。他们让我提着一个口袋,其他人把东西拿过来放进去。

只要那些狗日的警察别出现!他们说。

对!我说:他们真是狗娘养的!”“闭嘴!你没听见脚步声吗?他们每隔几分钟就这么说一次。我很仔细地听着,有点害怕。不,不,不是他们!我说。

那些家伙总在你最不希望他们出现的时候到来!其中一个人说。

我晃了晃自己的脑袋。把他们统统杀了,就行了。我回答说。

然后他们派我出去一会,走到街角,看看有没有人过来。我就去了。

外面,在街角,另有一群人扶着墙,身子藏在门廊里,慢慢朝我移过来。

我就加入进去。

那头有声响,在那些商店边上。我旁边的人跟我说。

我探头看了一下。

低下你的头,白痴,他们会看见我们,然后再次逃走的。他嘘了一声。

我再看看。我解释说,同时在墙边蹲了下来。

如果我们能不知不觉地包围他们,另一个说,我们就可以把他们活捉了。他们没有很多人。

我们一阵一阵地移动,踮着脚,屏着气:每隔几秒钟,我们就交换一下晶亮的眼神。

他们现在逃不掉了。我说。

终于我们可以在现场捉拿他们了。有人说。

是时候了。我说。

不要脸的混蛋们,这样破店而入!有人吼道。

混蛋,混蛋!我重复,愤怒地。

他们派我到前面去看看。我就又回到了店里。

他们现在不会发现我们的。一个人一边说着,一边把一包东西从肩上甩过来。

快,另外有人说,让我们从后面出去!这样我们就能在他们的鼻子底下溜走了。              我们的嘴上都挂着胜利者的微笑。

他们一定会倍感痛心的。我说。于是我们潜入商店后面。

我们再次愚弄了那帮白痴!他们说。但是接着一个声音响起来:站住,谁在那儿?灯也亮了。我们在一个什么东西后面蹲下来,脸色苍白,相互抓着手。另外那些人进入了后面房间,没看见我们,转过身去。我们冲出去,发疯也似的逃了。我们成功了!我们大叫。我绊了几次脚后,落在了后面。我发现自己混在了追赶他们的队伍里。

快点,他们说,我们正赶上他们呢。

所有的人都在那条窄巷里奔跑,追赶他们。这边跑,从那里包抄。我们叫着,另外那群人现在离得不远了,因此我们喊:快快,他们跑不了啦。

我设法追上他们中的一个。他说:干得不坏,你逃出来了。快,这边,我们就可以甩掉他们了。我就和他一起跑。过了一会,我发现只剩下自己一个了,在一条弄堂里。有人从街角那里跑过来,说:快,这边,我看见他们了。他们跑不远的。我跟他跑了一阵。

然后我停了下来,大汗淋漓。周围没人了,我再也听不见叫喊声。我站着,两手插在口袋里,开始走,一个人,没什么特别要去的地方

1.小说中的身份有哪些变化?(4分)

闲荡者                            告发者                                                                                    闲荡者

2.小说情节简单,叙述也非常清晰,但读后却有一种强烈的荒诞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些情节与现实逻辑完全不符,请分条陈述。(4分)

3.小说开头说一个人,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要去,结尾又说一个人,没什么特别要去的地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4.小说符号化的写作,几乎零度的情感和道德介入,使文本意义呈现多种可能性,每位读者都可能从中读出不同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6分)

 

1. 闲荡者→小偷→告发者(警察)→逃跑者(小偷)→追赶者(警察)→奔跑者(小偷、警察)→闲荡者 注:必须按照顺序;错一处扣1分;满分共4分。 2.①“我”竟然能轻易被小偷们接纳,没有任何困难; ②“我”竟然也能同时被警察们认可,没有任何疑问; ③“我”竟然能自由地转换警察和小偷的身份而没受到任何质疑; ④“我”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令人无法理解的从容不迫,几乎没有什么害怕和恐惧。 注:回答出两条即得满分4分;回答不在参考答案范围内,如符合要求也酌情给分。 3.内容上:前一句强调“我”孤独而茫然,不知生存的方向、意义和价值所在;后一句写出了“我”分别加入不同团队却依然无法获得归属感,依旧孤独、茫然的状态,强化了主题。 结构上:后一句显然是对前一句的呼应和强化。 注:内容上两点各1分;结构上2分。 4.①小说是对人类个体存在本质的描述;孤独而茫然,无法把握存在的方向、意义和价值; ②小说是通过孤独感描述个体与社会的疏离与断裂; ③小说是对所谓社会组织的嘲弄和反讽,社会无法成为个体的归宿,更无法提供归属感; ④人最大的孤独来自身份的虚无;⑤小说描述的是人找不到自我的无力感等等。 注:只答出主题概括给3分,有对主题的解释和分析再给3分,需言之成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身份转换(形象)的把握,难度不大。最初他是闲荡者;遇到小偷后,自然而然地加入他们的队伍成为了小偷;接着又被小偷派去把风,于是他又自然而然地加入到了警察的队伍;而后他又被警察派去探视小偷的情况,他又回到了小偷的队伍;在被警察追赶的过程中,他被拉下,又混进了追赶他的队伍,也就是警察的队伍;于是他也开始追,一会被警察当成自己人,一会又被小偷当成自己人,他既是警察又是小偷;最后,跑着跑着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又成了闲荡者。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不符合现实逻辑的情节进行概括。概述情节一般采用主谓句。小说一直在写主人公身份的变换,概括地讲就是他由一个闲荡者变为一群人中的一个,又由一群人中的一个变回一个闲荡者,小说标题为“团队精神”,但他似乎一直游离在团队之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固有的身份,主人公身份却可以随便转换,这是不符合现实逻辑的。首先,小偷对自己的成员应该是很警醒的,但却没有怀疑他;其次,警察也应有高度的警惕性,但对他也没有产生任何疑问;最后,他自己也对自己进入到任何一支队伍显得从容不迫。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开头结尾的作用,即小说情节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考虑。这道题,开头结尾类似,因此从结构上看,必然是相互呼应。在内容上,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情节来分析。前一句,写他的无所事事,没有地方去,没有事情做。后一句再分别加入了警察和小偷的队伍之后,他又成为了一个闲荡者,但仍然空虚寂寞无聊,强化了主题。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主题的把握,把握主题应从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等方面加以分析。从闲荡者来看,他是无所事事的,找不到生存的方向和意义;他不停地转换身份,却找不到自我的位置。从小偷和警察这两个团队来看,他们并没有给“我”提供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以致“我”最后又成了一个闲荡者,也反映了社会和个体是疏离和断裂的。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5分)

今冬,雾霾肆虐神州大地。

要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不少于50字。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为漫画拟一个标题(不得以无题为题)并揭示漫画寓意。(3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语意相关,注意押韵。(4分)

过去的怎会重来/哪怕有一千个感慨/只是在心底的那片花园/还生长着彼时花开

一席童年已九霄云外/那些个顽皮和异想天开/那些个幼稚和天真无猜/留下了无名的小坏和小小的可爱

一席青年已青春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席壮年已潇洒难待/那些个沉稳和坚定豪迈/那些个厚重和心窍全开/留下了优雅的风骨和壮士的情怀

彼时花开彼时花开/尽管时光不再岁月不再/在心底的那片秘密花园/花香如故温情常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个小题,共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3.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____________________,宁移白首之心。                       (王勃《滕王阁序》)

4.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将进酒》)

                   ___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6.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姚夔,字大章,桐庐人。孝子伯华孙也。正统七年进士,乡、会试皆第一。明年授吏科给事中,陈时政八事。又言:预备仓本贫民。而里甲虑贫者不能偿,辄隐不报。致称贷富室,倍称还之。收获甫毕,遽至乏绝。是贫民遇凶年饥,丰年亦饥也。乞敕天下有司。岁再发廪,必躬勘察,先给最贫者。帝立命行

景帝监国,诸大臣议劝即位,未决。以问诸言官,夔曰:朝廷任大臣,正社稷计,何纷纷为?议遂定。景泰元年,超南京刑部右侍郎。四年就改礼部,奉敕考察云南官吏。

天顺二年改吏部。知府某贪败,贿石亨求复,夔执不可,遂止。七年代石瑁为礼部尚书。

成化二年,帝从尚书李宾言,令南畿及浙江、江西、福建诸生,纳米济荒得入监。夔奏罢。四年灾异屡见,疏请劝视经筵,裁决庶政。亲君子,远小人,节用度。且言:今日能守成化初政足矣。帝优旨答之。他所请十事,皆立可。

帝信番僧,有封法王、佛子者,服用僭拟无度。奸人慕之,竞为徒。夔力谏,势稍减。

五年代崔恭为吏部尚书。雨雪失时,陈时弊二十事。七年加太子少保。复偕群臣陈二十八事,大要以绝求请,禁采办,恤军匠,减力役,抚流民,节冗费为急。帝多采纳。明年九月,南畿、浙江大水。夔请命廷臣共求安民弭患之术。每遇灾异,辄请帝振恤,忧形于色。明年卒,赠少保,谥文敏。

夔才器宏远,表里洞达。朝议未定者,夔一言立决。其在吏部,留意人才,不避亲故。初,王翱为吏部,专抑南人,北人喜之。至夔,颇右南人,论荐率能称职。

(《明史·列传》六十五,原文有删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备仓本贫民                                                                      振:救济

B.超南京刑部右侍郎                                                        擢:提拔

C.岁再廪,必躬勘察                                                        发:打开

D.他所请十事,皆立                                                        报:答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先给最贫者                                                                                    奸人慕之,竞为

B.帝立命行                                                                                    夔奏罢

C.知府某贪败                                                                                    四年灾异屡见

D.大要以绝求……节冗费                                          王翱吏部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姚夔才器宏远、立决朝议的一组是(   )

必躬勘察,先给其最贫者                                          贿石亨求复,夔执不可

朝廷任大臣,正为社稷计                                          夔请命廷臣共求安民弭患之术

雨雪失时,陈时弊二十事                                          颇右南人,论荐率能称职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夔考中进士之前,两级考试都是第一;做吏科给事中后力陈时政,皇帝采纳并立刻命令施行。

B.在景帝登基与否的问题上,姚夔一言立决,决议才形成,他因此功劳被任命为南京刑部右侍郎。

C.姚夔为官刚正,阻止了贪官复职的企图,又上书请求停止了个别地区诸生通过缴纳钱财做官的做法。

D.王翱掌管吏部时专门打压南方人,到姚夔接掌吏部后,比较重视南方人,他推荐的人都能称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收获甫毕,遽至乏绝。(4分)

2)朝廷任大臣,正为社稷计,何纷纷为?(5分)

3)每遇灾异,辄请帝振恤,忧形于色。(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