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精神的树,神幻的树 杨文丰 胡杨可谓“沙漠活化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精神的树,神幻的树

杨文丰

胡杨可谓“沙漠活化石”。地球村的胡杨,绝大多数分布在我国的塔里木河流域。

胡杨仿佛是长在艺术殿堂里的树,超现实的树。在环境最恶劣的地方,灰褐色的树皮粗裂如沟壑的胡杨树,虬曲苍劲,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曲踞,有的如骏马哀鸣……即便匍匐于地,肢断骨折,在天幕下,也依然挺起不屈的脊梁,犹同黄铜雕像。

在面对胡杨的瞬间,心灵得承受庄严与神圣的锻打,才会彻悟什么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什么才是尘世的壮丽与永恒。

成龄的胡杨,在水分充足的环境里,树干其实应该是可以挺直的。

塔里木河流域年均降水量仅50毫米,蒸发量却是年降水量的六七十倍。空气干燥得简直就是智利诗人聂鲁达笔下干燥、赤裸和灼热的金属。而胡杨,没有送水的园丁,有的只是黑夜的冰凉和单一的白天的酷热,夏季,沙漠表面的最高温度可逾70。胡杨只好自行“壮士断臂”——放弃提供某些枝条的给养。黄风卷地,大风刮掉得不到水分的老枝,“伤口”形成的树结,犹同战士征战留下的疤痕。

令你难耐的更有那流动的白沙,在夏日,还会幻化成远逝的塔里木河水,白白地、冷冷地流。入冬季,荒原茫茫,朔风浩浩,极端气温低至零下30,更有沙尘暴。如此环境,本是无法成为树的家园的,然而,竟宿命般成了你胡杨的“家”!你竟只要一息尚存,就依然屹立,将生命延续、繁衍……凄凉里含悲壮,孤寂中显倔强,胡杨啊……

根——胡杨的生命支柱,难道还不是其精神得以挺拔的根源吗?

胡杨的根,以深扎、撑起一片生命的绿为自己的使命。主根深可入土10,侧根则宛如章鱼的触须,伸长范围可远达30。胡杨的根练就了从深深的地层吸取和贮运水分的能力,细胞不受碱水的伤害。胡杨更能从自己的根部直接萌生幼苗。由于根随水走,所以胡杨无形中就成了一种随河流走的植物。

谁还能否定一棵棵胡杨不是人间男儿呢?胡杨也一样有泪不轻弹。当然,胡杨一旦被断臂折腰,在断口处,也会溢出一股清亮的液体,犹如人的伤心泪,这就是著名的“胡杨泪”。

它的底部长的是窄长的柳叶,中间长的则是圆圆的大杨叶,在顶部,长的竟是椭圆形的小杨叶。三种树叶很奇怪地同时长在一棵树上,所以人们叫它三叶树。活着的胡杨,在整个夏天,片片叶子都是纯粹的墨绿,但是一到金秋某天的中午十二点,假如天上恰好又有太阳,胡杨林就似突然接到了神谕一般,所有树叶都在那一刻一下子呼啦啦地变得金黄,满树金碧辉煌。

走过胡杨,你还会发现其嫩枝上,也有密生的水一样柔情的、脆弱的毛,紫红的梦似的披针形的花,长长的椭圆形的果。

胡杨难道还不是有梦的植物吗?

——胡杨梦委实就是绿色的梦。胡杨梦,总幻变在性情独特、文采风流的叶上。

胡杨竟可活而一千年不死!

胡杨竟可死而一千年不倒!

胡杨竟可倒而一千年不朽!

作为生命,胡杨终究还是会倒下的。甚至只有倒入沙漠千年不朽的胡杨,更能显示淬火苦难而后生的真英雄本色。

胡杨难道还不是“精神性”植物吗?而且其不乏黑色的悲壮。

精神成了铮铮铁骨的化身,成了宿命的以生命创造绿的美善行动。

即便作为胡杨的我死了,而我的精神仍在雄起,雄起绿叶婆娑的雄伟形象。

精神——崛起于艰厄,委靡于逸乐,我的胡杨啊!

在无法生活的严酷的环境里苍苍绿绿地生长一千年,在无法站立的动荡沙砾里铁骨铮铮地死而站立一千年,在无法不朽的地方即便变成枯树,即便顷刻变成了一堆碎屑,也要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折的脊梁,向宇宙洪荒发出最后的长吼,即便短吼,也要不朽一千年——胡杨啊!

你本不该成为地球村的英雄树,然而,你却又应该成为地球村的大英雄!

可爱可敬又可叹可悲的雄起着独立精神的胡杨啊!

一棵棵胡杨倒下去了,千万棵胡杨站起来,如此的生命景象,如此的精神现象,在这人的世界,还可能成为现实吗?                              (《散文精选》)

1.结合文本简析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4分)

2.文章题目是“精神的树,神幻的树”,请概括胡杨的精神。(4分)

3.文章最后两自然段有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4分)

4.“可爱可敬又可叹可悲的雄起着独立精神的胡杨”能带给人们哪些启示?(6分)

 

1.这篇散文语言很有特色。既使用文言词语,具有典雅美(1分),又运用口语,让人感到亲切(1分)。既运用比喻写出胡杨的各种极具艺术的形态(1分),又运用拟人写出了胡杨内在的精神品质(1分)。 2.①不竭的生命追求和无所畏惧,至死不渝的坚守。②淬火苦难的真英雄本色,对自身价值的体认、肯定和塑造。③对绿色之梦的永不忘怀、孕育和呵护。(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3..①直抒胸臆,抒发对胡杨由衷的赞美之情。②深化主旨,由树及人。由胡杨的生命景象、精神现象联想到人,文章更有厚度。③反问作结,令人深思,令人震撼。“在这人的世界,这可能成为现实吗?”让读者在赞美胡杨精神的同时,反观人类,耐人寻味。(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4.答题角度举例:①要能直面困境②要坚强不屈③要坚守梦想(一个方面的启示,结合文本,言之有据,即给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分析散文语言,可先总体概括下特色,然后从多个角度分析,如从修辞手法、句式、用词等,这篇散文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体现出了语言生动形象的特色;大量运用口语化的语言,人称的不断变化等,使文章丰富多彩。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对胡杨的精神概括,可根据文章中对胡杨的描写议论抒情性的语句进行概括或者直接提取,修饰性的语句可直接提取,描述性的可进行概括,如“即便匍匐于地,肢断骨折,在天幕下,也依然挺起不屈的脊梁,犹同黄铜雕像。”可概括出胡杨对生命追求和无所畏惧的坚守精神;“甚至只有倒入沙漠千年不朽的胡杨,更能显示淬火苦难而后生的真英雄本色。”可直接提取。“精神成了铮铮铁骨的化身,成了宿命的以生命创造绿的美善行动。即便作为胡杨的我死了,而我的精神仍在雄起,雄起绿叶婆娑的雄伟形象”“一棵棵胡杨倒下去了,千万棵胡杨站起来”可概括为对绿色之梦的永不忘怀、孕育和呵护。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上来分析作答,在内容上,最后两段是抒情性的语句,故可从对胡杨的精神赞美的角度作答;“在这人的世界,还可能成为现实吗?”由对胡杨的赞美联想到了人类,故深化了主旨;以反问句作结,一般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在结构上,结尾两段以慷慨激昂的语言来赞美胡杨精神,与题目“精神的树,神幻的树”相照应,故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相对开放,可结合文章中着胡杨的精神,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反思,从而得出胡杨对人类的启示。答题角度,可从坚守梦想、无所畏惧、敢于面对困境等方面作答。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对考生作文失分的原因进行了随机抽查,结果显示如下:(4分)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所占比例

思想内容

观点、材料、分析

4330

层次结构

层次、过渡

1135

语言表达

词汇、句子、修辞

3945

其他

书写、标点

590

1)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不超过25字)(2分)

2)根据统计结果,请你对今年参加高考的同学提出建议。(不超过40字)(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4分)

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但从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为什么不译作“霉国”?“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用什么字呢?用“英雄”的“英”、“美丽”的“美”、“道德”的“德”、“法理”的“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而外国,比如英国,用英文译别国的国名,只用音译,译名中不合有褒贬意义。

请用一句话概括该翻译家的观点。

答:                                                                        

 

查看答案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4分)

①与别的名山一样,天柱山也有许许多多的象形石头,比如飞来石、寿星石、太白观海石、象鼻石等等。

②攀爬上到近处,又用照相机的变焦拉近看,才看清的确是天然所成。

③天柱山的石头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但都是圆润的形象,少有棱角。

④我们由衷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⑤我们开玩笑说,天柱山的石头是女儿化身,个个都婀娜多姿,富有曲线美。

⑥奇妙的是其中一块“寿字石”,远远看去,一个山石上活灵灵一个“寿”字,俨然就是人工书写造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

2.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3.                     ,不思其反。(《诗经·氓》)

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4.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 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 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 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1.颈联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句诗,对“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4分)

2.《落梅》一诗,因其言近旨远而成为宋代屈指可数的咏梅佳作。请结合尾联分析诗中包含的讽喻之意。(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