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年初,该所执法人员也曾接...

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年初,该所执法人员也曾接到类似举报,在椒江下陈街道查封了一处地沟油制造场所,这次很可能是地沟油业东山再起

B.许多市民趁着周末前来参加房展会。为了吸引购房者,参展楼盘的各家单位使出浑身解数,各种节目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C.马刺如果正常发挥,进入西部决赛倚马可待;如果抢到西部决赛的席位,能否进入总决赛就很难说了,毕竟雷霆很有实力。

D.据介绍,电影《大碗茶》以浓郁的京派文化和细腻的手法,将北京市井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北京的一张城市名片。

 

D 【解析】 试题分析:D“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A项“东山再起”,指再度任职,或比喻失势后重新任职。用于人而不用于物。B项“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与“看得”语义重复。C项“倚马可待”比喻文章写得快,望文生义。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旗袍    青花瓷    老奸巨猾    冤家易解不易结

B. 炒作    志愿者    图穷匕现    打破沙锅问到底

C.包揽    四合院    胸无点墨    宰相肚里能撑船

D.楼宇    水笼头    蛊惑人心    磨刀不误砍柴工

 

查看答案

三、(24分)

举炊烹饮日月间

王 芸

①表面上看起来,灶是火与土的结合,垒土为台,燃薪为火,便有了灶。可实质上,灶一旦运作起来,便是金、木、水、火、土的齐齐相遇,缺一不可。

②灶间的女子俯着一张被旺腾炉火映亮、被暄软蒸汽濡湿的脸,在木窗隔透过的熹微晨曦与浓稠暮色中忙碌。壮硕、丰满的身影在焦黄的墙面上悠悠地晃,腰上的围裙转过来又旋过去,早沾了一身嵌在灶台纹路里年深月久的烟尘。灶间女子足不出户,却在举手投足、举炊烹饮间,将金、木、水、火、土统统采进了心里。一日三番,像乡村的日子一般齐整。

③乡间土生土长的女孩,多是在灶间完成人生最初的启蒙。她们守着窄窄的灶膛口像守着一扇亮堂堂的窗,从一根根炙红的柴薪、一束束喧腾的火苗里,一路望进了未来的岁月。许许多多的美好梦幻,像桔红色的火焰在眼前袅娜地闪耀,升腾。

④当女孩的腰肢摇摇摆摆长过了灶台的高度,女孩便成了那一日三餐在灶间采金采木采水采火采土的女人,在三尺灶台间量度一生的长度与宽度、热度与厚度。柴薪依然在灶膛里旺旺地燃着,将女人的影子夸张地涂抹到墙壁上,孤独地摇来晃去。灶,从与女孩眼睛平行的角度,渐渐移转到眼睛的下方,迷朦的蒸汽徐徐上升,弥漫了整个灶间,也遮盖了那一双眼睛和眼睛里沉淀的所有隐秘心事。

灶的故事,就是一代又一代女人的故事。灶曾经青涩,就像每一个女人曾经青涩过一样。最初,男人用他们粗糙的手砌就了灶,给了灶形体与躯壳,却是一代又一代成熟起来的女人用她们的双手赋予了灶生命,与善感的灵魂。

⑥女人长长短短的一生,就像一棵柴薪填入了灶膛的过程,由天真未泯的一点潮湿与清凉慢慢被褥热,点燃,直燃出眩目的透红,再慢慢被炙残,灼干,从表到里,沉默着失去一点一滴鲜活的水分,直至每一脉纤维都全然化作火焰的祭品——灰烬。曾经紧凑的身体慢慢松散开来,肌肤憔悴,骨殖破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便软软地坠入灶的底部,冷却为暗淡无光轻软无骨的灰烬。或许,在最后一刻,会燃出一痕灼目的亮,散尽最后一息热。然后是新的柴薪,新的女人,来续写一口灶的故事。

⑦男人们在田地里书写清凉的田园诗,女人们在屋子里谱写温热的家园诗。灶,便是那恒定的韵脚,押在每一个日子的晨昏与腰间。

每每从灶屋屋顶上升起的炊烟,就像女人一声声温婉的召唤,也是一座宅屋每天吐故纳新的几缕悠长而拙重的呼吸。不论从哪个角度眺望,男人都能轻易辨认出自家炊烟的形象。由炊烟,又迅速联想到自家女人在灶间忙碌的形象。男人抹一把眉峰淋漓的汗,嘴角不觉微微上挑,露出一抹隐约的笑意。

⑨古时有言,君子远庖厨。不止于此,也不知从何时发端的不成文分工,将灯下苦读归作男人的事,而举炊调羹成了女人该干的活。男人的天地在屋子外面,有本事的男人脚步迟早会越过千册万卷的拘囿,踏千山万水、千沟万壑去求取一纸功名,也求取一生一世的荣华富贵,与一家一族的显赫荣耀。而女人的舞台在屋子里,在灶台间,女人的本事在于将平铺直叙的一日三餐,调配得山高水长,将一个重复了又重复的韵脚运用得飞花流瀑。

⑽我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灶离我一直遥远,如同乡村一直遥远。

直到有一天,我和一位朋友,一个从乡村走出来已有十余年的女人,一同在旅游途中,走进大山深处一户黄泥抹墙的人家。进了屋,她直奔灶间,痴痴地守着灶膛口添柴加火,不肯挪步。旺旺的炉火很快暖红了她的脸,红得像屋外檐角下悬挂的一串串干辣椒。饭间,她一直不肯上桌,为一桌人端菜递碗,就在灶间里吃完了那顿农家饭。那是我第一次吃灶烹出的饭菜,吃得热汗淋漓,吃出了百般的滋味与念想。也于一餐饭食间,一下子懂得了乡村生活的些许筋脉。

这得感谢朋友,和那一口灶无言的提示。

离不开土地与天空的灶,也就离不开乡村。城市的空间再盛大,也容不下一口灶谦卑的脾性与需要。城市的生活向着空中升起,踏地而炊的灶,依然讷言地,隐忍地,依偎在乡村的怀抱里,与泥土紧紧贴在一起。

当城市像天上的星群日益繁密,灶越离越远。它从日益稀薄的乡村岁月中,伸出被烟熏火撩过千百年的手指,轻缓若无地勾住了城市岁月的衣襟……   (有删改)

1.概括文中灶间“女人”的形象特点。(4分)

2.结合上下文,回答以下问题。(6分)

1)理解第(8)段“每每从灶屋屋顶上升起的炊烟,就像女人一声声温婉的召唤,也是一座宅屋每天吐故纳新的几缕悠长而拙重的呼吸”的深刻含义。

2)简要分析第(5)段在文中的作用。

3.请赏析本文语言特色。(6分)

4.作者在文中用低徊惋惜的口吻抒情“当城市像天上的星群日益繁密,灶越离越远”。城市到底需不需要灶?请结合文本作探究。(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此地有崇山峻岭,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⑴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二章》)

⑵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访风景于崇阿。                   (王勃《滕王阁序》)

⑷江娥啼竹素女愁,               。                   (李贺《李凭空篌引》)

⑸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首诗首句“峡口花飞欲尽春”的作用。(4分)

2.两首诗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情感?(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                   宠:使荣耀。

C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 梁王骇服,为改馆                  即: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3分)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集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 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 ②③④       C.①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