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顾隐君传 〔明〕归有光 隐君讳启明,字时显,世居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顾隐君传

〔明〕归有光

隐君讳启明,字时显,世居昆山之七浦塘,今为太仓人。相传晋司空和之后。散居浦之南者,其族分而为三,故世称其地曰三顾村云。隐君有子曰存仁,举嘉靖十一年进士,选调余姚知县。以最,入为礼科给事中。皇太子生,覃恩近侍,封隐君如其官。

隐君为人敦朴,粗率任真,尤不能与俗竞,平生不识官府。会里中有徭役事,隐君为之赋鸿雁之诗,戾止于吴门。君故生长海上,言语衣服,犹故时海上人也,无纤毫城市靡之习,及贵,愈自敛约。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敕受章服,闭门不交州郡。郡太守行乡饮酒礼,到门迎请,终不一往。每旦,焚香拜阙,一饮一食,必以手加额,曰:“微天子恩,不得此。”居常读书,有所当意,每抉摘向人谈说不休,曰:“不信今人非古人也。”故平生未尝爱财,未尝疑人。

季弟蚤世。先属意隐君子为后,隐君固让其兄子。在余姚,见家人持官物,即槌碎,加诟责焉。虽流离颠沛之际,孜孜以济人为务。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或伪指隐君赚人金,隐君曰:“吾不知金,而金实为我。”卒偿之而不自言。州大夫建绰楔,使人送其直,送者诡曰:“此吾赎金也,而非其罪。”隐君恻然,遽还之。里有某宅某墓地相邻比,有某桥道未修,有某死未殓葬,以告,必得所欲。至其所自奉,布衣蔬食而已。濒海多逋税,置役田以恤其里人。尝曰:“海上吾故乡,吾不能一日亡首丘之志。”故自号海隐居士。时时往庐于墓侧,从兄为游,年老兄弟相乐也。竟自海上得疾以归,而卒。

初,隐君未六十,为教曰:“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因乞兄书之,勒石于墓。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戾止:流传到达。②绰楔:古时表彰孝义的牌坊或木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子恩,不得此            微:没有

B.先意隐君子为后            属:集中

C.里有某宅某墓地相邻        比:对比

D自海上得疾以归            竟:最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世居昆山七浦塘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一饮一食,必手加额        勇气闻于诸侯

C.隐君之赋鸿雁之诗          身死人手,天下笑者

D乞始兴君书之,勒石于墓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隐君的祖籍是昆山七浦塘,相传他是晋朝司空和的后代,他因为进士出身的儿子顾存仁在担任地方官时政绩突出,又恰逢皇太子出生之喜而被朝廷封赏做余姚知县。

B.顾隐君为人忠诚老实且率性天真,生平既不喜欢和世俗之人攀比也不喜欢结交官场权贵人物,不染城中人奢侈习气,即使后来做官发达富贵了也仍恪守海边平民本色。

C.顾隐君是一个具有浓郁感恩情怀的人,他虽然不曾接受郡太守的乡饮延请,但对给与他官职的天子却始终带着真诚的感激之情,每天除焚香拜阙外还一饮一食常思源。

D.顾隐君因经常读书而仰慕书中古人的高风亮节,一生仗义疏财且待人胸无城府,自从被人诬指骗钱而无辜赔偿后开始沉默寡言,但每逢乡里人前来求助他仍慷慨解囊。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

译文:                        

2)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译文:                                            

 

1.C 2.D 3.D 4. (1)到余姚去接受朝廷奉养(或:到余姚就任县令),他只让力夫跟随自己,独自一人在晚上到官衙里去,县里人都不知道。(“就养”“自随”“夜”“无知”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我死后安葬不必被禁忌约束,棺材一定要用普通的油杉木材,有一点不是像我说的这样,这就是违抗我的遗命。(“拘忌”“油杉”“不然”“逆命”各1分,语句通顺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比:靠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D(承接连词,于是,就。A.结构助词,的/取消独立性,无义;B.介词,把,用/连词,表目的;C.介词,因为/表示被动,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C此项错在“自从被人诬指骗钱而无辜赔偿后开始沉默寡言”曲解文意。原文信息是无辜替骗钱人赔偿,自己却不向外人说。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顾隐君名叫启明,字时显,祖上曾居住在昆山的七浦塘,现在他是太仓人,相传他是晋朝司空和的后人。顾隐君有个儿子叫顾存仁,他考取了嘉靖十一年的进士,被选拔外调做余姚知县。因为政绩考核得了第一名,他被调入朝廷做礼科给事中。恰逢皇太子出生,皇上厚待身边臣子,把顾存仁曾做的余姚县令一职封给顾隐君。 顾隐君做人忠厚老实,率性天真,特别不愿意和世俗人攀比。他平生不结交官府里的人。恰逢乡间有徭役事发生,顾隐君因为这件事而创作了《鸿雁》诗,此诗流传到苏州。顾君过去生活在海边,做官后的说话和穿著,仍然像过去的海边人,没有丝毫城市人奢侈习气,到了富贵发达时,他更加谨慎节俭。到余姚去接受朝廷奉养(或:到余姚就任县令),他只让力夫跟随自己,独自一人在晚上到官衙里去,县里人都不知道。敬领官服后,他闭门不结交州郡官员。郡太守举行乡饮宴会时,亲自上门迎接延请他,可他最终没有前去。每天早晨,他焚香朝着京城方向跪拜,每吃一顿饭喝一次酒,一定先把手放到额头上表示感谢,说:“没有天子的恩情,我不能够过这样日子。”家居时经常读书,遇见自己满意的内容,每次他都挑选出来对人说个不停,他常说:“我不相信现在的人不能像古人那样活着。”所以他一生不曾爱惜钱财,不曾怀疑过人。 弟弟早早地去世。他生前着意要顾隐君的儿子过继做后人,可顾隐君坚决地把机会谦让给哥哥的儿子。即使是未做官漂泊谋生的时候,他也一心一意地把帮助别人作为重要的事。遇到有人乞求借钱,他马上分钱给与,就是知道那人一定会背弃信义,自己已经答应了,也一定不会改变承诺。有人曾冤枉说顾隐君骗人钱,顾隐君说:“我不知道什么钱,可这钱被骗的事确实因我担保而起。”他最终无辜地替骗钱人偿还了钱而自己却不向外人说明。州大夫要为余姚县孝义的人建牌坊(或:木柱),就派人送拨款给顾隐君,送钱的人撒谎说:“这是我赎罪的钱,可我实际没有那罪啊。”顾隐君听了表现出同情的样子,马上把钱还给那人。大凡乡里有某住宅某墓地因互相邻近需要搬迁却无钱,有某桥梁某道路因无钱而未修整,有某人死了因无钱而未入殓安葬,只要有人前来告诉顾隐君,顾隐君就一定能够满足他的愿望。至于自己的日常奉养,也就是布衣菜饭而已。沿海一带老百姓多有欠税的,于是顾隐君就开辟役田来救济那些乡里的欠税人。他曾说:“海边是我的故乡,我不能有一天丢掉自己根本。”所以他自号海隐居士。他最后因在海边得病而回乡,然后去世。 当初,顾隐君年龄未满六十,教导儿子说:“古人安葬是为了掩盖死者形体,安葬一定要遵循简朴原则,看着美有什么用处?我死后安葬不必被禁忌约束,棺材一定要用普通的油杉木材,有一点不是像我说的这样,这就是违抗我的遗命。”于是就求兄长写下遗命,把它刻在墓旁的石碑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

②千城一面已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我们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已成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城市是因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

③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中国人正在寻找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挑战。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④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市文化就缺乏生命力。

⑤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终形成,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形成城市精神,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市文化。近年来,社会力量在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的过程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新命题。

⑥所谓城市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但归根结底,它体现的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如此,城市才可宜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才可和谐,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才可扎根,经济发展才可能借此获得自己的文化面孔。

(选自杨平《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有删改)

1.下列各项表述,不属于“关注城市文化”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千城一面的现象让人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

B.与工业化市场化相伴而生的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等现象已成城镇化的副产品。

C.中国虽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未随之确立。

D.应对工业化全球化双重挑战将为未来城镇化带来巨大想象空间和更多可能性。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先提出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何作用等问题,接着话题一转地指出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从而引出下文对城市文化的议论。

B.第②段承接上文论证更要关注城市文化重要作用的观点,第③段则重点从中国工业化和新工业文明袭来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关注城市文化的现实意义。

C.第④段在上文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涵养城市文化的问题,指出政府、市场应与社会多元主体协同作用,第⑤段则进一步强调政府和市场是关键。

D.第⑥段指出城市文化的根本体现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只有如此城市才可适合人居和经济发展,此段论述继续阐明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必要性。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的新型城镇化目前还没有发挥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作用。

B.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还不很熟悉与新型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

C.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文化的建设只是关系着社会构造完整和城市文化多样性。

D.社会力量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新命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是一首很有意蕴的诗。不同的人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不同的感受。请根据你读这首诗的体会,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波特尔与劳勒激励模式(如下图)。(60字左右)(6分)

满分5 manfen5.com

答:    

 

查看答案

请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把他的名字写在横线上,参照上联拟写下联。(5分)

鲁迅     毛泽东     沈从文    贝多芬    达尔文    马克思

对象:杜甫     上联:万方多难化作笔底波澜,成就诗史诗圣

对象:         下联:                                   

对联: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上下文,从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择相应语句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4分)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见下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此画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作品用笔    ,不同一般的界画,别成家数。构图采用散点透视法,画面    ,严密紧凑,一气呵成。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    ,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的表现。作者观察生活细致入微,刻画的每一位人物各显身份,各具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    。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满分5 manfen5.com

A.诗情画意    B.兼工带写,设色淡雅    C.一笔不苟    D.长而不冗,繁而不乱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