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七绝 •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七绝 •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注:李进即江青。本诗作于1961年9月9日,这天正是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34周年。毛泽东看到李进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片,由照片上那苍劲的松柏想到自己一生的斗争生涯以及目前正面临的重重困难,感触颇深,慨然命笔。

1.人们一直对“劲”字备加赞赏,请分析为什么。(4分)

2.诗的结尾句“无限风光在险峰”蕴含了丰富的哲理,请你谈谈你的理解。(4分)

 

1.“劲”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松树的外在形象,而且概括了松树的内在精神——不管环境多么恶劣,松树都顽强地把根扎进岩缝里,蓬蓬勃勃地生长的精神。也体现出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不畏强敌、敢于斗争,表现了崇高的气节和英雄气概。 2.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小路,勇于攀登,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看到人间美妙的风光。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如此。在历史的进程中,只有历经曲折坎坷,不懈努力,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字方面表达技巧的的理解能力。此题考查“劲”字的作用,诗中“劲”字修饰的是松,写出了松的外形之劲,也写出了松的精神之劲;同时劲松也有借景抒情的作用,书法了抒情主人公面对三年困难时期的恶劣环境,处变不惊、从容面对的英雄气概。所以,本题可以从两方面,三点来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哲理式含意的能力。该题题干要求分析最后一句的哲理,其实就是从诗句中概括出它的含意,只不过比一般含意分析更深一些,要用哲理性的句子进行概括,这实在增加了试题难度。我们赏析该诗,似乎应该把题照的主人江青摈除掉,结合多年政治背景(三年困难时期,同学们大多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江青又是回来反革命集团主犯,以此诗作为考题实在为难学生了),单看毛泽东面对困难犹如黄山松一样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展现出苍劲壮美的形象。哲理性概括就是句子要有辩证精神,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内翻译:(6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项王已约,乃引兵而东归。

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大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城父、舒、六等为地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乃引兵而东归                 【解析】
涣散,松弛

B.楚兵食尽                                  罢:通“疲”,疲惫

C.以舒屠六,九江兵                   举:“尽”的意思

D.歌数阕,美人之             和:应和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良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2分)

①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②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

③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④大司马周殷叛楚

⑤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⑥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项王与汉王订立和约后,就带上队伍回去了,但是汉王接受了张良等人的计谋,言而无信,又发动了战争,最终使项羽陷入绝境。

B.张良献计,如果合力击楚,打败楚军之后,从陈县往东至海滨一带地方给彭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方给韩信,终于使彭越、韩信出兵击楚。

C.霸王别姬时,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军情何等急迫!而司马迁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表现出项羽英雄末路、深情无奈的侠骨柔肠。

D.本文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3分)

⑵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3分)

 

查看答案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完成后面题目。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这个比喻主要表明(      )   (2分)

A.人类历史的前进步履艰难的     

B.人类进步是很缓慢的,其前进不一定经过流血斗争

C.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流血斗争有无数次,但历史前进还是缓慢的

D.人类要前进非靠流血斗争不可

2.这段话表达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   (2分)

A.支持徒手请愿                         B.反对请愿

C.“3·18”徒手请愿没有什么意义            D.不赞成用请愿的方式向反动派斗争

 

查看答案

下面加引号的一句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选出下联中最好的一句(      )   (2分)

 “月送花香浮小院”  

A.绿叶红花映山前        B.风摇竹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        D.风吹萤火到满园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再别康桥》的作者是“新月派”的代表徐志摩所写的,它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青睐。

B.在京的几十位东北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建言献策,纷纷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灵丹妙药。

C.雅典奥运会开幕式雅致而壮观,弥漫着浓郁的古希腊文化,受到全世界瞩目,对这次成功的举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D.越来越多的网络失踪案,甚至由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在当今信息传播极为发达的网络时代,父母传统的教育方式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