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㈡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其人也远矣          出:超出一般人       

B.而学于师            耻:以……为羞耻

C.小学而大遗            小学:学制的初级阶段   

D.今其智反不能及      乃:竟、竟然 

2.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 其惑也,终不解矣       ②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有悔   

③圣人所以为圣            ④而人所罕至焉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指出对㈡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阐述了要到险远之处,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坚定的志向、足够的力量和一不定期外物相助。

B.作者的心得是:尽了自己的志向而没有到达,可以不后悔。

C.作者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的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提示了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分)

⑵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分)

⑶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4分)

 

1.C 2.D 3.D 4.⑴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 ⑵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 ⑶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解析】 1. 试题分析:C项“小学”应解释为“小的方面要学习”。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①句的“为”解释为“成为”;②句的“为”解释为“是”;③句的“之”和④句的“之”相同,均解释为“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D项属于“无中生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时,要弄清句子的句式、语气等,把握句子大意;在“逐字对译”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留”、“换”、“补”、“删”、“调”五种基本方法,克服文言句子翻译中的“通病”;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借助语法分析的方法解决难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写句子(6分)

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

人生如                                               

人生如                                                

人生如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提取下面—段话的主要信息,并用关键词表示出来。其中已提供了三个关键词,请补写出另外三个关键词(每个词语都不超过5个字)。(4分)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            ,必然性,               

(2)人学的史学观:               ,               ,生命的热血。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

B.回到故乡,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小时候住过的山区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袅袅的炊烟,那熟悉的乡音。

C.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不容易翻译得好,它要求翻译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胜任。

D.我读过一个父亲因孩子无端发脾气,伤了孩子的心,而事后深表懊悔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在人生的众多选择中,难免遇到失败,但我们要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不要怨天尤人

C.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就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自己。

D.重庆市云阳县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做好三峡库区农民外迁工作,安土重迁,使移民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家。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勾消   蒙蔽    入不敷出   沧海一栗

B.愁怅   嬉游    望洋兴叹   怨天忧人

C.斑斓   遗撼    莫名其妙   再接再厉

D.沉湎   寥廓    幸灾乐祸   至高无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