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锦书谁寄 东西 ①人是怀旧...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锦书谁寄

东西

①人是怀旧的动物,什么消失了就怀念什么,什么消失得越快便怀念得越迅速,比如我就怀念过麦芽糖、弹弓、军衣、汽枪、鞭炮、压岁钱、爱情以及白日梦……不要伤感,因为这种怀念是明摆着的,只要生活在时间的链条里,谁都逃不过去。但有些怀念却在悄悄地孕育,即使对象还没有完全消失,却已经让我怀念了。

②书信,正是这么一种值得怀念的对象。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在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天,老师把一封信递给我。那是来自部队的信,上面赫然写着我的乳名。我哆嗦了半天,才把信封撕开,原来信是我从未见面的表哥寄来的。他当兵了,挎驳壳枪了,所以要把这个喜讯告诉我父母,而我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他只好让信在我这里拐一个弯。这封信被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揣在心窝子的旁边,不时地按一按,生怕它丢掉。它除了能给我走夜路壮胆之外,还使我对山外边有了大胆的想象,当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像表哥那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

③后来,我外出求学,书信成了我跟家里讨钱的惟一工具。我的信一去就是一两个月,犹如石沉大海,基本上得不到回音。于是我的思绪就跟着那封信一遍遍地走,想象它怎么到达县里、乡里、村里,再怎么到达我姐夫的手上,我姐夫又如何如何地读给我父母听……我知道不等信读完,父母的眉头早就紧锁了,他们不知道向哪里去找钱,猪还没有出栏,木耳还没长起来,鸡又发瘟了,粮食本来就不多……在我这头,信是希望,是期待,甚至是温暖;然而在我父母那一头,信也许就是钢刀,就是恐吓,就是一张张罚款单。好在我的父母都能咬紧牙齿,一次次完成我的罚款任务,才让我有了今天。所以,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

④写信最多的日子,是在初恋的岁月,我跟恋人分居两地,几乎每天一封。当看到好的小说我会在信里谈感想;当工作上稍有成绩,我会在信里大吹特吹……而她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通过信件向我呈现。这样的通信常常使我没有时间概念,几天前发生的事情往往要在我收到信件的时候才知道,也就是说她经历的我也会经历一遍,已经消失的事件因为书信便存活下来。这是文字的力量,书信的力量,它让我们分享喜悦,共渡难关。在当时,我几乎把文字当作最有力的工具,就像一个名人说的:书生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所以我选择写作,以为拥有了文字就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

⑤但是错了,当我像暴发户那样拥有一部砖头似的手机时,才知道一个声音的时代已经来临。你只要在手机上按下一串数字,就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呼吸,方便了,近了,世界变成村庄了。我们在“喂、啊”声中,把一切摆平,搞定,书信的仪式、期盼的心情、遥远的想象、纸上的墨香统统地被声音覆盖,说话更直接,心灵更草率,仿佛吃快餐,只为填饱肚子。再也不会有人像李白那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连回味的时间都不曾空出。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于是,我对书信除了抱歉就是怀念。

⑥几年前,我因为向作家叶兆言(叶圣陶之孙)约照片,收到过他的两封来信。那信是用一种特制的书画纸写成,竖式,每页八行。明明他年长于我,却在抬头处称为我兄;明明我是小辈,他却在落款处称自己为弟。这是多么谦逊的表达!暂且不说称谓,单凭那纸、那字你就感受到了一种尊重,书香之气扑面而来。也许这就是信的最后贵族,留住它便是对书信的最高尊敬。

1.怎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的含意?(2分)

2.根据文章②③④段内容,概括书信对作者的意义。(6分)

3.本文以“锦书谁寄”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4.文章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5.在文章第⑤段,作者写到“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这一现象的看法。(6分)

 

1.有些信件给父母带去了经济和心理的压力,父母给予的温暖和支持值得作者感怀。 2.小学时,表哥的书信激发了我对未来和外界的想象,给予我勇气;求学期间,书信成为我向父母求救的工具,也融入到作者的记忆和生命里;恋爱期间,书信维系了我和恋人的关系,同时让我明白书信和文字的力量。(每点2分) 3.化用诗句“云中谁寄锦书来”,显得典雅;暗示当下书信作为交流媒介的衰退;表达作者对书信的怀念;引出文章主题。(每点1分) 4.通过叶兆言的书信,表现其谦逊和书香气;表达作者对他的尊敬;和前文所写手机流行、书信不再的现象形成对比;收束全文,深化主旨,突出对书信的怀念。(每点1分) 5.态度情感:作者对当下人们对书信的背叛持否定态度,对书信逐渐消失存有遗憾,表达了对书信的怀念。(3分)看法:正反皆可。示例一:交流工具的更替是时代发展得必然,作者大可不必感慨,需用更达观的态度来对待。示例二:书信体现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的情趣,现代生活往往使情感、趣味缺失,不妨保留一些古典情怀。(3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思考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出发。本题解答时应从内容上考虑。结合本句所在语段第3段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我写信要钱给父母带来压力;二是父母给我钱带来温暖。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应注意题干要求根据第2、3、4段慨括段意思可得出答案。第2段中“它除了能给我走夜路壮胆之外,还使我对山外边有了大胆的想象”;第3段中“后来,我外出求学,书信成了我跟家里讨钱的惟一工具”;第4段中“它让我们分享喜悦,共渡难关”;这些语句可以得出书信对作者的意义。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试题分析:文章标题在文章中一般起以下作用: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5、一语双关。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兴趣。本题解答时可从这些方面出发思考,不难得出作者化用诗句,让文章显得典雅,引出话题,流露感情的作用。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试题分析: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或开门见山,点题明目;或宕笔引题,铺垫后文;或总括全文,点题明旨;或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结尾是一篇文章的总收束,好的结尾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含蓄隽永,耐人回味。无论开头还是结尾,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析其作用。开头语段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结尾语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应关注“结合全文”、“结合实际经历”两个关键词。结合全文一定要引用文中与作者态度情感有关系的语句,再分析其具体内容;结合实际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言之有理皆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映阶碧草自春色,                              。(杜甫《蜀相》)

2.                             ?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5.昆山玉碎凤凰叫,                              。(李贺《李凭箜篌引》)

6.岭树重遮千里目,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颔联与颈联在写景角度及意境氛围两方面有何差异?请简要赏析。(3分)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作答。(3分)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6处)(3分)

《易》曰:“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诚哉斯言,不可以不深察也。伏惟陛下欲善之志不减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若以当今之无事行畴昔之恭俭则尽善尽美矣。(选自《贞观政要》)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取材于 杨士奇《游东山记》)

注:①丘:坟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两人坐           延:邀请

B.道士不能         胜:取胜

C.而吹之             窍:钻孔

D.而乐无乎此       加:超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内有茅屋十数家,遂造    置杯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B.草木葩烂然                臣进退,实为狼狈

C.皆欲取难于言              觉今是昨非

D.乐无已乎                  则负大舟也无力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B.隐溪乐观旷达,怡情山水,喜欢结交朋友,虽然年事已高,对生死却很淡然。

C.原本立恭提议该为这次出游写篇游记,可是因为一些原因,作者一直未能写作这篇游记,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及课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3分)

②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2分)

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言意关系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注重言外之意,这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学观念是相通的,都要求虚中见实。《列子〃汤问》载:韩娥鬻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那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琵琶曲暂停时的情景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是深得中国艺术妙趣的。古代的绘画要求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趣,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启发观者自己去想象、补充,正如包世臣《安吴论书〃述书上》引邓石如的话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在戏曲舞台上,不设道具或仅设极少的一点道具,也主要是靠演员的动作暗示种种生活场景,给现众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都是以有尽寓无尽。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不可能没有局限性,不一定能够完全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在一首诗里,言总是有尽的,写得再长也有终结。但是这有尽的言所包涵的意味,它们所给予读者的启发却应当是无尽的。任何一首诗都有它的主题,可是不同时代的读者,或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联系各自的生活经验,对它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中国古代的诗论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这种启发性,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余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一个懂得艺术的鉴赏者,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李白听蜀僧弹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了刘少府画的山水障,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抽出读者不尽的思绪和想象。

含蓄不等于隐晦,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尽,并不是有话不说,而是引而不发。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人浮想联翩、思想感情的飞跃接近极顶时,自然达到的艺术境界。最后的一跃已经开始,无限的风光即将展现。诗歌语言保持在最饱满、最富有启发性的状态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最广阔的想象余地。

强调含蓄并不排斥痛快。直抒胸臆,淋漓痛快也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全看诗人的造诣如何。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越饱满,越富有启发性,就越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感受。

B.语言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表达人们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言有尽”。

C.古代绘画具有不尽的意趣,因此它具有“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特点。

D.诗歌中的含蓄不等于隐晦,含蓄是有话不说,隐晦是引而不发。

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诗切忌太直太露,读诗避免太滞太凿,因此,要真正实现诗歌的艺术鉴赏,作者与读者必须相互激发,诗歌鉴赏才能完成。

B.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它们的艺术表现形态虽不同,但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追求却一致。

C.李白听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画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由此可见,读诗不仅要从吟诵的诗句看到图画,还要从画在纸上的图像中听到声音。

D.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尽,是诗人及一切艺术创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鉴赏者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

3.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怎样体现“言意关系”的?请以选修教材中所学诗句为例,运用“言意关系”进行鉴赏。(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