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王安忆在复旦大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对即将毕业的研究生...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王安忆在复旦大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对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们说:“首先,我建议你们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这个世界上有用的事物已经太多了,所有的因果逻辑都是循着用途连接和推动,那些边缘的次要的性质从因果链上碎裂下来,被淘汰出局。生活和人生本是弥漫的氤氲般的形状,质地也具有弹性,如今越来越被过滤干净,因而变得光滑,坚硬,并且单一。”

读了王安忆的话,你有何感想?请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联系实际,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有用与无用 风萧萧处,多少莘莘学子星夜兼程赴考场;温柔乡里,多少贪官污吏机关算尽赴名利;平凡城市,多少工作家庭拼命工作求生存;一国一家,多少人物大笔一挥便是发展图强。 倘将上述均归为“有用”之行列,试问岂不是过于草率?“急之国”的人们,可以为的是名利,但大多只为了生存。 当然,这绝不曾与“无用”相违背,因为“无用”并非简单的时间挥霍,更多只是精神诉求、心态平和。可以想见,提“贫家子弟”的人只是在混淆概 然而放眼大千世界,“有用”、“无用”已成为一对互不共生的矛盾,原因很简单,“有用”看不清“无用”的价值,“无用”也不明白“有用”的意义。于是一边高举儒家大旗,一路高歌猛进;一边却心浸老庄思想,躺在室外桃源。不过倒也奇怪,儒家华丽外衣里包裹的只是名利,而非急躁,与速度毫无关系。子曰:“欲速则不达。”心急气躁如何能求得名利?倒是黄老学说彻底无为,无为成为避世,自然无法成为主流价值观。 只能说,提出“无用”之人同样在混淆概念,心急与名利并无必然联系,甚至恰好相反,心急做的只能是无用功。 追本溯源,英国工业革命兴起速度之风,进而世界风行,传至中国亦不能例外。回想马克思﹒韦伯对工业革命的结论:生命本是一张由意义构成的丰富之网,而当下人们早就把这张网给撕破了。 换而言之,“有用”被撕成了“无用”,“无用”进化成为“有用”,甚至成为财富、声誉、地位的代名词。由是,二则本末倒置、南辕北辙、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 试举一例,一件艺术品究竟有用没用?对艺术家而言,“有用”因为这是自己的生存之道。于是急于求成、粗制滥造、推向市场,遇到一个心求“无用”的买家为粉饰自己本无知的修养,成为“有用”的门脸道具,于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恶性循环,艺术家生产出越看似“有用”的“无用”产品,消费者越买进装饰“无用”的“有用”之作,可谓一拍即合。 坚持“无用”的艺术家就算作品真成了无用,大概也会用心将其成为“有用”。灵感孕育激情、汇聚洒脱,泼墨写意,正如品茗一般,三月不知肉味,倘若遇一知己子期,纵是一生潦倒也无复何求。 见高更情愿放弃城市生活与野人同吃同住,梭罗身由心往,居瓦尔登湖畔。 伴随实用主义的大厦将倾,恐怕人们才会明白“有用”引人前行,而“无用”才是生命的归宿啊。 【解析】 试题分析: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的事物,却不知人类的标准并不能放诸四海而皆准。天下没有绝对、孤立的标准。我们到底该怎样进行价值判断呢? 第一、不要太功利。人的某种欲望特别强烈时,常常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眼里再也看不到别的东西。从商的眼里只有金钱,而抛却了社会良知,于是就有了毒奶粉、地沟油;当官的眼里只有权力,而淡忘了自身的责任,于是就有了贪污受贿、玩忽职守……当我们眼里只有“功利”二字时,自私、冷漠、狭隘就会相伴而生。因此,凡事不能太功利。即使是学习,我们也要知道,在所谓的知识之外,亲情、友情、道德、责任等等同样非常重要。 第二、眼光要长远。“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也许有一天,主要的、核心的东西,会变成将要的、边缘的东西,反之亦然。如果只顾眼前,难免会对所谓“有用的”过度攫取。因此,价值判断还需要具备长远的眼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这段文字有多处语病,请找出其中3处,写出错误的句子的序号,并改正这些错误。(3分,1分/处)

这几年,泉州旅游事业发展很快,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许多外地的旅游者到泉州来就是要领会我们古老泉州的文明、风情的②,因为他们到泉州,除了浏览西湖、东湖还要钻一钻曲折幽深的小巷和青石板铺成的路④……而我们一些人总认为这些太,登不了大雅之堂⑤。其实,泉州的这些,在外地人眼里恰是难得一见的⑥。

(1)序号    ,订正:                                                                       

(2)序号    ,订正:                                                                        

(3)序号    ,订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4分)

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作为中华文化根须之一的闽南方言,开始面临传承断裂,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懂文白读音该如何使用,有些孩子甚至不会说闽南话了,传承保护pò zài méi jié (              )。10月19日下午,泉州方言专家、华侨大学文学院王建设教授王建设为到场的每位市民分发了他精心准备的讲解材料。在近两个小时的交流里,他páng zhēng bó yǐn (              ),从《诗经》、《世说新语》、唐诗等古籍中找出泉州话里保留的大量古音、古语的证据,深入浅出地分析泉州方言与晋唐古语的深厚渊缘,有力论证了泉州方言顽强的传承性。他的现场问答,尤其是用唐音和泉音朗诵的李白的《送友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2分,1分/空)

pò zài méi jié (                  ),páng zhēng bó yǐn (                    )

(1)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更正。(2分,1分/空)

错别字:         ,更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汤学春

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

师父送至山门。

风雨凄迷,山色空濛。

山风拂动师傅银髯,撩起师父衣带。徒儿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

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

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

师父一怔。

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

是师徒情份实在难分难舍么?

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却又一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怎能丢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

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上跪下了。

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

却是扶不起。

师父愕然。

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傅好容易冷静下来,说:“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于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徒儿拜磕在地,说:“师傅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

师父说:“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谢师父。”徒儿起来,拱手。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

“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

师父长叹,说:“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

“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

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

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

师父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

徒儿想,他的刀法已经炉火纯青,这一点他自己心里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

“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

师傅把撑着的伞收拢,一边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

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你未必一刀能断得了它。”

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匕。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匕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

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

1.综观小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篇小说讲了师父辛苦地栽培了徒弟最后又亲手毁灭徒弟的这样一个悲剧故事,告诉我们武德比武艺重要的道理。

B.小说主要通过对师父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的描写来表现师父的人物形象。

C、徒弟待师父有如亲父,最后却逼师父跳崖,师父待徒弟如子,最后却亲手杀了徒弟,小说通过对师徒的描写,意在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虚伪的,是不可信任的。

D.“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师父说这句时,其实已经打定主意要杀掉徒弟,引出下面的情节,同时说明徒弟不懂武德的重要性,可谓一语双关。

E.师父在不动声色杀了徒弟之后却扑下山崖,是因为自己亲手杀了最心爱的徒弟而受到良心的责备,他以自己的死来忏悔。

2.小说中有两处写到了“山雨”,这两处的环境描写起到什么作用?(4分)

                                                                                            

3.试探究小说以“伞”为标题的好处。(6分)

                                                                                             

 

查看答案

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去。”

正胡思之间,忽听山后有人作歌曰: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宝玉听了,是女子的声音。歌声未息,早见那边走出一个人来,蹁跹袅娜,端的与人不同。……宝玉见是一个仙姑,喜的忙来作揖,笑问道:“神仙姐姐,不知从那里来?如今要往那里去?我也不知这是何处,望乞携带携带。”

(选自《红楼梦》第五回)

(1)“神仙姐姐”是谁?贾宝玉因何梦遇神仙姐姐?她带宝玉赏玩了什么?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周瑞家的听说,会齐了那几个媳妇,先到迎春房里,回迎春道:“太太们说了,司棋大了,近日他娘求了太太,太太已赏了他,叫他自己配人。今日叫他出去,另挑好的与姑娘使。”说着,便命司棋打点走路。迎春听了,含泪似有不舍之意,因前夜里,别的丫鬟悄悄的说了原故,虽数年之情难舍,但事关风化,亦无可如何了。……迎春含泪道:“我知道你干了什么大不是,我还十分说情留下你,岂不连我也完了?你瞧入画,也是几年的人,怎么说去就去了?自然不止你两个,想来这园里几个大的,都要去呢。依我说,将来终有一散,不如你各人去罢。”

(选自《红楼梦》第七十七回)

(2)司棋、入画为何被赶出大观园?

                                                                                             

 

查看答案

填空题(5分)

(1)贾探春倡议起诗社,      (填人名)自荐担任社长。恰逢贾芸送宝玉两盆      ,众人为之作诗。

(2)中秋赏月,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黛玉以“           ”续湘云的“寒塘渡鹤影”,深得妙玉赞赏。

(3)林黛玉病重,焚烧了            ,在贾宝玉、薛宝钗成亲当晚,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而逝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