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选择 武献卫 海啸来的毫无征兆。 监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选择

武献卫

海啸来的毫无征兆。

监狱长海尔默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显得惊慌失措,他比谁都清楚马塔尔监狱总共关押了410名囚犯,其中还有85名死囚,而用不了多久整个监狱将葬身海底。海尔默用颤抖的手抓起电话,他想向上级请示一下,可是电话线路早已被海啸冲毁。此刻马塔尔监狱的狱警们已经把监狱长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死神的恐惧。

 “我们已经没有时间转移犯人,如果再拖延的话连我们自己都将丧生,在撤离前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海尔默举起监狱囚室的钥匙下达了最后的命令,“司各特一号囚室,纽曼二号囚室,鲁米斯三号囚室,打开囚室大门让犯人暂时逃生去吧……”海尔默话音刚落,狱警们四散逃离,司各特和纽曼飞奔向囚室去执行监狱长的命令,惟独鲁米斯这个头发花白的老狱警还呆呆地站在监狱长办公室里。监狱长有些愤怒了:“疯了吗,还不走!难道要等海水淹没了你的脑袋才清醒吗?”“可是,可是还有四号囚室的门……”鲁米斯哆嗦着呼喊,声音很快被巨大的海浪冲击声淹没。海尔默变得声嘶力竭:“四号囚室关押的都是死囚,对他们来说死是早晚的事情,难道你想把他们放出去杀人越货吗?”说完,海尔默激动地往门外跑。鲁米斯向前一步紧紧拽住他的衣服,狠狠地盯着他:“现在他们将必死无疑,难道死囚就不是生命吗?”海尔默完全被这位平曰里沉默文雅的老头的话震惊了,他无奈地指指自己的办公室:“如果你不怕接受被审判的命运,钥匙就在我抽屉里!”

马塔尔监狱到处是夺路狂奔的犯人,四号囚室的大门已经被海水淹没,愤怒的死囚的吼声让人毛骨悚然。鲁米斯深深吸了一口气潜入水底,“哐当”一声,囚室的大门终于打开了,死囚们带着生的渴望,呼啸着从老狱警身旁游过。

海啸过后,当初被放走的犯人回来自首了,他们被重新关押在一至三号囚室,可怕的是四号囚室却空空如也。搜捕死囚的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鲁米斯带上沉重的镣铐被关押进四号囚室。“没有一个死囚会回来,你就等着接受审判吧!”监狱长海尔默“哐当”一声锁上了囚室的大门。

鲁米斯私自放走 85 名死囚,将在监狱广场执行绞刑的消息,被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劫后余生的小城到处在谈论着鲁米斯的遭遇,人们纷纷为他抱不平,可是谁也阻拦不了死刑的到来。

行刑那天,监狱广场上阴霾密布,刑场下人头攒动,群情振奋。可怜的鲁米斯被套在绞刑架上,苍老的脸盘,花白的头发,显得那么凄楚。执行绞刑的时间到了,只要一声令下砍断绳索,鲁米斯就将结束他的生命。危急时刻,突然有人走向刑场,一个、两个、三个……“我们是来自首的死囚,请把鲁米斯放下来吧,放下这个高尚的人! ”          

刑场下的人们开始欢呼起来,海尔默登记死囚号码后,却发现少了两位犯人,如果85名死囚不能悉数自首,等待鲁米斯的将还是死亡,刑场上的死囚和刑场下的人们齐声高喊:“勇敢地站出来吧!为了洗清罪恶!” 可是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两位死囚依然没有出现。人们开始绝望,看来可怜的鲁米斯还是要为他的义举付出代价。

就在人群躁动不安,局面难以控制的时候,一辆警车呼啸而来。警长证实两名死囚已经在海啸中遇难,他们的尸体刚刚在一处僻静的海滩上找到。目光坚毅的鲁米斯终于被从绞刑架上放下来,人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83名死囚在牢警的押解下,义无反顾地走向四号囚室。

善良的鲁米斯给了死囚一次选择,他坚信信任是相互的,选择就此逃逸的人,打开的是地狱之门,选择回来也许就是打开了天堂之门……                                  

(选自《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写主人公鲁米斯在海啸将夺去监狱 85名死囚生命的时刻,选择放走死囚犯,用生命作赌注的冒险行为。

B.小说以毫无征兆的海啸来临后,鲁米斯的放囚行为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后果展开故事情节,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C.行刑前监狱广场的环境描写和鲁米斯被套在绞刑架上的外貌描写,刻画了主人公临死前的紧张和绝望心理。

D.小说运用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E.死囚犯在鲁米斯将被绞死的关键时刻一个个走向刑场,出来自首,证明了主人公 “信任是相互的”这一信念的正确性。

2.小说以“选择”为题目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3.“目光坚毅的鲁米斯终于被从绞刑架上放下来,人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鲁米斯差点被绞死,他为什么还“目光坚毅”?人群里为什么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6分)

答:                                                                                       

 

1.AC 2.①“选择”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故事由鲁米斯选择放死囚而起,由死囚选择回来自首而终。②通过不同人物的选择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揭示小说主题。 (一点2分,共4分) 3.第一问:①他坚信在海啸危及生命的关键时刻放走死刑犯的做法是对的,即使被绞死也不后悔;②他坚信“信任是相互的”,不论什么人,当你把真正的信任给了他,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你。(答一点2分,答两点3分)第二问:①为一个善良而高尚的人终于被救而高兴;②为主人公人性的义举和不悔的表现而喝彩;③为“85”个死囚回报“信任”的“义举”而感动。(一点1分,共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不是冒险,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他坚定的认为,死囚犯也是生命,他们在未被执行死刑前也有逃生的权利;C项“紧张和绝望心理”错。环境描写是衬托气氛,外貌描写是写外人的心理感受,反衬他品德的高尚。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理解题目的作用,就要考虑到结构上有无线索作用,内容上考虑对人物形象、情节、主题所起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抓住文中“劫后余生的小城到处都在谈论着鲁米斯的遭遇,人们纷纷为他抱不平”“看来可怜的鲁米斯还是要为他的义举付出代价”“ 善良的鲁米斯给了死囚一次选择,他坚信信任是相互的,选择就此逃逸的人,打开的是地狱之门,选择回来也许就是打开了天堂之门”这些句子加以体会就能品味出句子的含意。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拥有长期为国效力立功的大臣,才能称得上是“故国”,所以国君选拔任用人才很重要。

B.齐宣王认为,齐国没有“亲臣”是因为他昔日没能分辨出“不才”之人,所以向孟子询问“识其不才”的方法。

C.孟子告诉齐宣王,在人才的任用上,应该以贤能与否为标准,即使超越“尊尊亲亲”的伦常,也不必有所顾忌。

D.孟子认为,国君只有运用恰当的方法,正确地选拔贤才和罢黜“不才”之人,才能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

2.“故曰:国人杀之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选段中的话是刘姥姥几进荣国府时说的?是谁安排她这样说,为什么?刘姥姥对这样的安排作何反应?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贾珍便忙向袖中取了宁国符对牌出来,命宝玉送与凤姐,又说:妹妹爱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拿这个取去,也不必问我。……”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她先摆出存在问题,分析弊端造成的原因,总结五条: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事无专职,临时推诿;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纵,不服管束。然后不辞辛苦,以身作则,严格制度,奖勤罚懒,不讲情面,威重令行,立见成效。

B.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C.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

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的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

D.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

宝钗过生日请戏班唱戏,十分热闹。其中一个小戏子长相似黛玉,众人明白,却只有心直口快的湘云说了出来。这不禁使黛玉自尊心大受伤害。宝玉对湘云使了一个眼色,更令黛玉和湘云气愤。

E.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二更多天方才睡了。一宿无话。

黛玉晚上亲来怡红院看望宝玉,由于袭人正闹脾气,且又没有听清黛玉的声音,烦躁得很,没有开门。她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自己更觉无趣,直到半夜才睡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贵溪在信州城南其水西流七百里入江

【宋】晁补之

玉山东去不通州,万壑千岩隘上游。

应会逐臣西望意,故教溪水只西流。

【注】贵溪是信江的一段,它由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城南向西流约七百里入赣江。诗人写这首诗时,已被贬为监信州酒税。

1.前两句写了信江的什么特点,有何作用?(3分)

                                                                                            

2.后两句诗人是如何借水来表意传情的?请作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

毛 子 传

【清】施闰章

毛甡,萧山人也,初名奇龄,字大可,一字齐于,曰“吾淳于髡也”。少与兄万并知名,人呼“小毛子”。

负才任达,善诗歌乐府填词。与人坦然无所忤。贤者多爱其才,昵就之,而亦以才见忌。一时诗人尝就甡问高下,甡略示次第,或闻而恶之,往往思中伤。甡又困诸生。家贫遭乱,佯狂,髡发缁衣走山泽中。闲效元人作小词杂曲以自娱,仇者摘其语以为谤诽,谋讦而杀之。已而按验无实,得不。甡自以为无罪,虽数滨死无所害,益复不检备。仇者愤不得泄,乃胠其箧,发所著书焚之,又欲借他人事之死。里中善甡者咸谓当出亡,相哭而别。于是之齐、之楚、之郑、卫、梁、宋间。尝登嵩山,越数峰,远望凄怆不能上,曰:“吾力衰矣。伤哉!贫且多难,吾安归乎?” 

甡所为诗,率托之美人香草,以写其骚激之意,缠绵绮丽。小词杂曲,亦复纵横跌宕,按节而歌,使人凄悦。游靖江,当垆冯氏者悦其词, 欲私就之。甡谢曰:“彼美不知我,直以我为狂夫也。”径去。过海陵,抵淮上,山阳令朱禹锡故甡,为召诸名士词人毕集为欢。而吏部张新标父子嗜诗,有名园,中秋夜会客数十人,伎乐合作,甡倚醉扣盘,赋《明河篇》,凡六百余言。及旦,则淮上诸家传写殆遍。宣城施闰章还自京师,见之,目为才子。自是客淮数月,留连朋好不能去。甡虽处困穷,所至尝乞食;至不当其意,虽招不赴也。

甡自少受知华亭陈子龙,评其文曰“才子之文”,然跌荡文酒,颇不自惜。平生长于《诗》,取毛、郑诸家,折衷其说,著《毛诗省篇》。今旧集多毁,存诗词若干卷,友人蔡大经为刻行于世。论者谓以沈宋之法, 行温李之词,时罕及者。甡年四十余尚无子,自言当以客游老云。

(摘自《施愚山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已而按验无实,得不    坐:犯法获罪

B.又欲借他人事之死      构:挑拨离间

C.山阳令朱禹锡故甡      善:友好,亲善

D.平生长于《诗》        治:从事研究

2.以下句子中,表明毛甡文才高超的一组是(    )(3分)

①与人坦然无所忤

②闲效元人作小词杂曲以自娱

③小词杂曲,亦复纵横跌宕

④及旦,则淮上诸家传写殆遍

⑤自是客淮数月,留连朋好不能去

⑥论者谓以沈宋之法, 行温李之词,时罕及者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毛甡因品评诗人的优劣而结怨于人,最后竟遭陷害,这表现了他“与人坦然无所忤”的性格特点,也暴露出陷害者的卑鄙、阴险。

B.山阳令朱禹锡和吏部张新标父子都曾于中秋之夜召集众多名士与毛甡欢聚宴饮,可见他们对毛甡的才华赏识有加。

C.毛甡从小就和兄长齐名,且受到陈子龙的知遇,他擅长经学词章,才华横溢,但大半生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

D.毛甡纵情于作文、饮酒,虽然到了四处乞食的地步,但“至不当其意,虽招不赴也”,表现他的才子气质和风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贤者多爱其才,昵就之,而亦以才见忌。(3分)

译文:                                                                                     

(2)宣城施闰章还自京师,见之,目为才子。(3分)

译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