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

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

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

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注释】芰:菱角。飐:因风而颤动、飘扬。

1.此小令的前五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2.请赏析此小令在写景上的表现手法。(3分)

                                                                                             

 

1.此小令描写了烟水、晴岚、人家、画檐、芰荷、沙鸥、香风、珠帘这些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意象(答对四种意象就给2分)。表达了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态和对江南美景的赞叹之情(答对一种感情即可给1分)。 2.此小令在写景的表现手法上灵活多变,①远近结合,开笔瞭望大江远山,逐渐由远入近写到两岸人家,池塘芰荷,沙洲水禽;(手法1分,分析1分)②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在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手法1分,分析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典型意象的把握,抓住每一句中的名词加以概括即可;第二问考查理解诗歌情感,解答时可抓住最后一句“爱杀江南”来理解。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题干要求明确是写景上的表现手法,因此答题时就可想到动静结合,远近、色彩、上下等写景角度,然后根据诗句内容对号入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15分)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 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                阙:损伤

B.岂将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                强:强迫

C.为一切之计而已                             偷:苟且

D.然后以禁,则                                       齐:一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3分)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C.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D.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译文: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译文: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译文:                                                                                       

 

查看答案

补充名句:

1.                    ,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2.                     ,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

3.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陈情表》)

4.山原旷其盈视,                      。(《滕王阁序》)

5.酌贪泉而觉爽,                      。(《滕王阁序》)

6.                      ,访风景于崇阿。(《滕王阁序》)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邓超的个人风格在其成名作《少年天子》中就已初步奠定。这位顺治皇帝,既有胸怀大志、锐意进取的品格,又存在着浮躁易怒、任性放纵的顽症。邓超在塑造角色时将这种分寸感拿捏得入木三分。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形神并茂地演绎了顺治在尊严受到挑战和侵害之后,从据理力争到遁入佛门的蜕变。从原先的激进到后来无可奈何的退守,24岁的邓超从容地驾驭了这一角色的转变轨迹,不得不令人叹服。

A.奠定            B.入木三分          C.形神并茂          D.蜕变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极娱游于暇日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之二虫又何知

④乐夫天命复奚疑   ⑤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⑥幸承恩于伟饯

⑦今臣亡国贱俘     ⑧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A.①⑧/②⑦/③④/⑤⑥               B.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C.①⑥/②③/④⑧/⑤⑦               D.①⑧/②⑤/③⑥/④⑦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悟以往不谏    臣进退,实为狼狈

B.极娱游暇日

州司临门,急星火

C.既窈窕寻壑

区区不能废远

D.门虽设常关

奚惆怅独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