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阤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其遗址甚狭,不足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栾城集》)

注:①陂阤(pō tuó):险阻的山,阤,同“陀”。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幅巾:裹着头巾

B.俯视大江,仰瞻陵阜               陵阜:高山

C.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睥睨:轻视,瞧不起

D.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褰裳:提着衣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相携徜徉上                 ②襟三江带五湖

B.①其遗址甚狭,不足席众客     ②但刘日薄西山

C.①一旦大风雷雨,拔去一       ②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①有废亭                     ②置杯则胶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C.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被贬至黄州谪居期间,苏辙曾去看望他,这也可见兄弟间的友爱。两人同游武昌西山,苏辙写下了这篇游记。

B.文章首段主要叙写苏轼谪居齐安期间,喜游武昌西山,放情山水以自适。这一段已暗含下文的“适意为悦”的意思。

C.文章第二段主要写苏轼命令当地人士营建武昌九曲亭的情形。着意写苏轼在亭子修建过程中和建成之后的苦与乐。

D.文章最后一段以抒情的方式,称赞苏轼以开阔的胸襟应对仕途的坎坷,同时也表达自己对兄长的安慰劝勉之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3分)

                                                                         

(2)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4分)

                                                                         

(3)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分)

                                                                         _

 

1.B 2.D 3.C 4.C 5.(1)苏轼贬谪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居住。 (2)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树,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斧子砍伐。 (3)这应该就是苏轼能够在这儿获得快乐的原因吧。 【解析】 1. 试题分析:睥睨:斜着眼睛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 D项,均为兼词,“于此”。 A项,前者为连词,表修饰,“地”;后者为连词,表并列,“并且”。 B前者为连词,表目的,“用来”;后者为连词,表原因,“因为”。 C项,前者为代词,“其中的”;后者为连词,“其……其……”表选择,“是……还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根据句意和标志词来判断,译文:当自己快意之时,(会觉得)任何事物都无法来代替;而等到自己厌倦之时,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苏轼是与当地人士一起重修亭子,而非“命令”;文章并不着意写修建之“苦”,更无建成后之“苦”,而是着意写苏轼渴望有这样一个亭子,以及亭子建成后带来的愉快。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 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庐于江上:状语后置。庐:居住。(2)百围千尺:百围之大、千尺之高。加:加于其上,意译为“砍”。以斤斧:用斧子。(3)所以:……的原因。于是:在这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盼着吃上馒头,曾是北方农人撑持灵魂的精神支柱。在五谷中,唯有小麦历经了去岁和来年的秋、冬、春、夏四季。小麦经过______,______,方可完成它的生命旅程。它的生命元素里浸透过______,______。昔年,小麦向被北方农人视为高贵的象征。

①春水的浇灌,夏风的熏陶   ②秋雨的滋润,冬雪的覆盖

③月的明丽,星的璀璨,日的辉煌   ④霜的清冽,露的晶莹

A.②①④③     B.①②④③     C.④③①②     D.③④②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基层抵抗能力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胡蜂防治和患者救治的严重短板,在目前尚未有效根除胡蜂隐患的情况下,基层的防治救护能力亟待加强。

B.《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

C.扶起摔倒的老人反被讹诈,一个历来以“助人为乐”为传统美德的民族遭遇了严峻的道德考验。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呢?

D.面对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变化,面对改革深水区、矛盾凸显期一系列时代课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唤起改革的勇气、弘扬创新的精神。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惹人怜爱的鲜花绿草;无论是讳莫如深的星空,还是微不足道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妙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了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A.相形见绌    B.讳莫如深    C.微不足道    D.精妙绝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遐想      懿范      惆怅      入场券       委曲求全

B.告罄      岑寂      尺牍      掉书袋       唉声叹气

C.布署      拔擢      疏朗      杀手锏       默守成规

D.孤鹜      荟萃      悸动      绊脚石       命途多舛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佑(bǐ)    弱(léi)      打(lèi)     情不自(jìn)  

B.剥(xuē)   订(xiào)     快(jìn)     静若子(chù)    

C.会(yù)    热(mēn)      恶(zēng)    既往不(jiù)

D.叱(zhà)   好(pì)       奇(bā)      庸置疑(w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