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 泊白沙渡 真山民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

泊白沙渡

真山民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真山民,南宋遗民,亡国后,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山民,即山野之民.

1.本诗前六句“诗中有画”,结合诗句说说这些画面是如何展开的?(2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怀?(3分)

                                                                                           

 

1.诗人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察点的移动而展开画面(1分)。首联“日暮”“渡头”点明晚泊的时间、地点;颔联写渡头月清鸥栖的情景;颈联由外入内写灯影渔舟,枕边听涛(2分)。 2.主要运用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手法(1分)。表现诗人置身自然的怡然之情(1分),对家园故国的思念(1分)以及亡国的哀痛(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景色画面的展开往往由时间次序、空间次序角度考虑。时间上由“日暮”“邀月”“灯影”三个关键词表现,空间上由“渡头”“ 渚泊”“ 渔舟”“ 枕边”四个关键词表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本诗有大量的写景,必然考虑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之类的手法。前六句景色宁谧,美丽,可见诗人的“怡然之情”;七八句点明“离怀”,表现了离家旅途的思念家乡之情;结合注解,根据作者的身份,联系“杜鹃”这个传统意象,还有“亡国的哀痛”。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选择题各2分,加翻译共12分)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A.固而近于费         B.某所,而母立于兹

C.悚然而听之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2.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烟霏云         聚集      B.春生秋       果实

C.然黑者为星星  乌黑      D.人肌骨       刺

3.下列各项中有一项与与其它各项句式不相同的是 (    )

A.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B.求!无乃尔是过与?。

C.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下列选项对文段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文体上属文赋,既有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

B.文章既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又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C.文章对“烟霏云敛”“天高日晶”“丰草绿缛而争茂”等秋状的描绘,是为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作者采用了排比、对偶、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万物的摧残。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每句各2分)

(1)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2)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一方阳光    王鼎钧

⑴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

⑵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

⑶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⑷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

⑸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虱子,找白头发。

⑹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

⑺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

⑻分了家,有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没有复原,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⑼“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⑽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⑾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

⑿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

⒀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体睡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渐似下坠……想到这里,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

⒁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像是一个又陡又长的滑梯,没有尽头。我飞似地滑下去,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⒂在难测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地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⒃于是,她有了混和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⒄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⒅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

⒆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选自王鼎钧散文《风雨阴晴》,有删改)

1.文章首段写了四合房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2.从全文来看,首段文字有何作用?(2分)

                                                                                          

3.母亲对我讲了一个梦,这个梦包含了母亲对我的哪些情感?(3分)

                                                                                          

4.本文中母爱的表现有哪些?联系全文,分条简要概括。(4分)

                                                                                          

5.文章以“一方阳光”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答题。(5分)

11月2日,扬州大学附中学生徐砺寒在骑车上学途中不慎刮蹭到路边的一辆轿车,他在原地等了半小时没等到车主,就留下一张字条说明情况。此事被车主发到微博上后,引发社会热议。徐砺寒的行为获高度赞扬,他被赞为“负责任、守承诺的新一代”。

1.以徐砺寒的身份给车主拟一张字条,要求表达准确、得体。(不超过60字)(2分)

                                                                                          

2.就徐砺寒被高度赞扬这一现象,发表你的评论。(不超过80字)(3分)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填入恰当的横线,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2分)

独创“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如果与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作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          。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           ,所以追随者众多。                                        。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

①是杜甫,才是谭鑫培

②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③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融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

④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风气端翔,光英朗练

⑤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

⑥仅有悲凉,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对文学知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他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B.白居易,唐代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C.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陈子昂齐名,世称“初唐四杰”。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改革文风,扩大诗文题材,风格也清新刚健,开创唐诗新气象。

D.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唐宋派”代表人物,他写的反映家庭琐事或亲旧生死聚散的短文,朴素简洁、悱恻动人。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