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9分)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9分)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1.D 2.D 3.A 【解析】 1.试题分析: A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    B 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D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    D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3.借书满架,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归有光《项脊轩志》)

4.                  ,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5.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6.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7.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8.安能以身之察察,                      ?(《渔父》)

9.沧浪之水浊兮,                     。(《渔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瑟: 琴瑟。

1.“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4分)

答:                                                                       

                                                                       

2.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4分)

答: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文后各题。(19分)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③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④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武王是西伯昌的儿子。

②太公:即姜太公姜尚。

③严渊:名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享年40岁。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

④傥:假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夷、叔齐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周      宗:尊奉

C.天之报善人                施:措施

D.然后出言                  时:看准时机

2.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  )(3分)

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便征讨纣王,又认为周伐纣是不仁之举,后来便“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0分)

(1)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2分)

                                                                 

(2)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3分)

                                                                

(3)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2分)

                                                                

(4)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每题2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灭       摩:通“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焉      称:被称道

C.仲尼而作《春秋》      厄:困穷

D.则仆偿前辱之         责:责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盖文王拘演《周易》              摇尾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B.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俗人言也      阙然久不报,幸勿过! 

C.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可濯吾缨

D.至激义理者则不然               圣人不凝滞

3.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

A.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常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岳麓书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各处悬挂的历代楹联,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①院落格局中轴对称、层层递进   ②给人一种庄严、幽远的厚重感 

③它集教学、藏书、祭祀于一体   ④主体建筑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

⑤门、堂、斋、轩、楼,每一处建筑都很古朴⑥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专祠等排列于两旁

A.②③④⑥⑤①    B.②⑥④①⑤③C.③①④⑥⑤②     D.③②⑥④①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