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们的诚实容易丢失 阮直 作为人的美德,诚实在国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们的诚实容易丢失

阮直

作为人的美德,诚实在国人的心中是挂着金牌的冠军,可如今我们的诚实总是容易丢失。北岛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老夫我说,撒谎是成功者的入场券,诚实是倒霉者的判决书。

在被儒家文化滋养大的国人心中,我们从来都是一个诚实守信的民族。皇帝说,我一言九鼎;君子说,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老百姓说,我吐口唾沫也是钉。在这样的国度里本该是找一个不诚实的人都难的,可事实并不如此。掌控了实权的赵高当着皇上与满朝文武百官的面就“指鹿为马”,瞪着眼睛说瞎话,不诚实到了死不要脸的份儿上了,你又奈我何?儒家君子编造的“内圣外王”等美化皇权的谎言更是没几句真话,僧侣们“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信条,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于是老百姓也学会了当面喊万岁,背后骂皇帝。这哪还有个诚实的人呀,因为人们都知道虚伪没风险,诚实了有亏吃。

我们难道就不恶心自己不诚实的行为吗?不会的,我们为自己的不诚实找到了充足的理由。那就是要看对待谁,对待皇帝,臣子要诚实,不能不忠;对待父母,子女要诚实,不能不孝;对待朋友,要诚实,不能不信。可对待我们的敌人呢?就不存在诚实守信之说了。我们的“三十六计诱敌,七十二招制胜”就没一句是诚实的话,可却被奉为“国学经典”。

当上级来了检查团,作为被检查的下级就要一起“不诚实”,如果哪个员工对检查团诚实做人了,讲出真话,他就是“败类”,是要被扫地出门的。如果我们作为上级去检查下级时,下级单位某个人不撒谎,说真话,他就是诚实的。诚实不诚实的标准就是看“对方是谁”。今天你是我的同伙,我就诚实对你,明天你是我的竞争对手,我就得多个心眼,算计算计。我们总是在翻脸和不翻脸之间认定你是我的朋友还是我的“敌人”,所以也就在转瞬之间决定讲诚实还是不讲诚实。

西方的诚实观就不同了,西方的信仰要求诚实是不讲条件的绝对化,但不想说的就可以不说,对方也不能强迫(因为以强权威逼容易使人说假话),这才能确保绝对诚实在现实社会中能够实现。他们有一条著名的外交原则,叫“可以巧言掩饰,而不可故意欺骗”,就是说你可以被动扯淡,但不能故意撒谎。前者被视为“合理的无奈”,后者则被视为卑鄙,前者是捍卫隐私权的合法举动,后者则是违反信仰的恶劣行为。“捍卫隐私是为了绝对诚信”的现实能够实现,这是西方人的信仰与道德的实质。

我们不会用隐私权保护自己,一旦完全诚实起来,有时就是幼稚了。当自己面对世界时,先把所有人都看成不能诚实对待的人,你才算是一个成熟的人。对任何人、任何团伙、任何组织,我们不敢诚实,因为谁诚实谁就容易遭到误解引来横祸。彭德怀当年在庐山诚实地说真话,就遭到批判。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凡是诚实讲真话的都倒了大霉,诚实也就成了倒霉者的判决书了。

当下是没了政治斗争,但还有权力相争、利益之争、商业竞争,在这些相争之事面前,我们还缺少横杆面前人人平等的“阳光机制”,那么,诚实就不如谋略有力了。看来,要想让人们诚实,关键的是要先打造让诚实者不吃亏、不遭罪的机制,否则谁都会见风使舵。(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中引用北岛的诗句是为了形象地说明诚实吃亏、撒谎却能通行无阻的社会现实。  

B.文中说赵高、僧侣、百姓全不诚实,说明我们的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诚实的民族。 

C.我们的诚实容易丢失,是因为我们可以找到不诚实的理由,这理由就是诚实吃亏。 

D.作者引用“三十六计诱敌,七十二招制胜”,旨在说明国学经典亦有糟粕。 

E.在西方人眼中,“巧言掩饰”是捍卫隐私权的合法举动,而“故意欺骗”是违反信仰的恶劣行为。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虚伪没风险,诚实了就会有亏吃,所以中国从来就没有真正诚实的人。              

B.中国人明知说谎而为之,并不恶心自己不诚实的行为,原因是中国人缺少廉耻感。

C.学会保护隐私权是实现绝对诚实的关键,为了实现绝对诚实,就要不干涉别人的私生活。

D.当我们作为上级去检查下级时,有人对我们说了假话,那么对于我们来说,他就是不诚实的。

3.我国的诚实观和西方的诚实观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

4.某校创办全国示范性学校,上级派人来验收,座谈会上某同学没有按照学校的安排发言,而是如实回答了验收组的问话,结果影响了学校全国示范性学校的评定,年终该生因此而未能评上三好学生。请依据文意,分析怎样才能让诚实者不吃亏。(4分)

 

1.AE 2.D 3.对国人来讲,讲不讲诚实要因人而定,依关系而定,常常在瞬间决定讲不讲诚实;而西方人的信仰要求诚实是不讲条件的绝对化。(每方面2分) 4.①改变“讲不讲诚实要因人而定、谋略高于诚实”的思想观念,建立绝对的诚实观;②学会用隐私权保护自己;③建立横杆面前人人平等的“阳光机制”。(答对1点1分;2点2分;3点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再做判断。B项,文中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诚实丢失的社会现状,而不是说明“我们的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诚实的民族”。C项,“我们的诚实容易丢失”的原因不止这一点。D项,引用的目的不是说明国学经典有糟粕,而是说明我们讲不讲诚实因人而定。所以选AE。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再做判断。A项,“中国从来就没有真正诚实的人”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不是事实。B项,“中国人并不恶心自己不诚实的行为”是因为为自己的不诚实找到了充足的理由,而不是缺少廉耻感。C项“为了实现绝对诚实,就要不干涉别人的私生活”于文无据。所以选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首先要从文章中找到与“我国的诚实观和西方的诚实观”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内容的论述进行比较概括,如文章第三、四、五段是对这一问题的论述语段,可根据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本题问的是什么。本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针对诚实容易丢失的社会现状提出建设性意见。考生以此为出发点,结合文中内容作答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2.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7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3分)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具体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

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十六年,秦败韩脩鱼,虏得韩将宧、申差浊泽。韩氏急,公仲谓韩王曰:“与国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张仪为和于秦,赂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将西于秦。楚王闻大恐,召陈轸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祷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已也。纵韩不能听我,韩必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不大也。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不穀国虽小,已悉发之矣。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谷将以楚殉韩。”韩王闻之大说,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虚名,而轻绝强秦之敌,王必为天下大笑。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已有伐形,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韩王不听,遂绝秦。秦大怒,益甲伐韩。大战,楚救不至韩。十九年,大破我岸门。太子仓质于秦以和。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是岁,宣惠王卒,太子仓立,是为襄王。(《史记·韩世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西于秦     购:通“媾”,讲和 

B.韩必王也     德:感激

C.乃四境之内   警:警告      

D.楚不大也     病:担忧.担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楚王闻大恐            秦欲伐楚久矣

B.韩王不听,遂绝秦      虏得韩将宧.申差浊泽

C.警四境之内            止公仲之行

D.王不如张仪为和于秦    秦大怒

3.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陈轸军事谋虑的一组是(    )

①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 

②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③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 

④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

⑤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谷将以楚殉韩。

⑥太子仓质于秦以和。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惠王十六年,秦军打败韩军。公仲向韩王进谏,建议韩王以一城为代价向秦国求和,和秦军共同南下攻打楚国。

B.面对秦国的威胁,陈轸为楚王提供了联合韩国共同抵抗秦国的军事策略,最终使楚国逃过一劫,没有被秦国攻打。

C.当韩国放弃联秦攻楚的计划后,秦国非常愤怒,增加兵力攻打韩国,楚国没有派出救兵,韩国在岸门被秦国打败。

D.由于韩王没有采纳相国公仲的意见,导致韩军战败,使太子仓成为秦国的人质,等宣惠王去世后,太子仓掌握大权,继位称王。

5.断句和翻译(共10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选自《报任安书》)。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共7分)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分)

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分)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哲学的追问是指向神秘的,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人生,哲学都欲追根究底,这就是所谓终极关怀。在这一点上,     。然而,哲学却不肯满足于不容置疑的信仰,要求面对问题做出理由充足的回答。在这一点上,    。灵魂的提问,而让头脑来解答,这是哲学本身所包含的矛盾和困难。     。正是这一点结合了两种对立因素的品格使之成为比科学和宗教更加伟大的东西。

①哲学与宗教相似         ②哲学与科学相似

③哲学和科学一样         ④哲学和宗教一样

⑤哲学面对科学,敢思宗教之不思,又立足宗教,敢疑科学之不疑

⑥哲学面对宗教,敢思科学之不思,又立足科学,敢疑宗教之不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健康的主流文化能不能真正占领手机文化市场,能不能真正对公众产生影响,关键在于具有文化创新的思维,紧密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展开文化创新。

B.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应届大学生应树立科学发展的就业新观念,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破除陈腐落后的就业思维模式。

C.据媒体报道,为了维持房价数据的“稳定”,部分一线城市对高价房暂停发放预售许可证,使高价房无法入市销售,低价房源则加大入市,从而拉低了新房的平均成交价格。

D.目前,市场上有转基因食品如调和油、油菜籽油及大豆油等均已作了标志,今后,农业部门将借鉴国外标志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转基因产品标志管理制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