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就会抱怨小。而我拿到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请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作文,自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面朝阳光,春暖花开(范文1)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过,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橘子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的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庆幸它是大的。 是啊!上帝常常在不经意间开了你一个玩笑,也许,他累了,所以世界上多了那么多不完美和缺陷.他给了你大橘子,那却是酸的,他给了你甜橘子,那却是小的.于是,世界上有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快乐有人悲伤...... 但我始终认为,上帝是公平的,藏在阳光下,背靠阳光,你看到的将是一片阴影,面阳光,你看到的将是一片光明,不变的是阳光,而不是你的改变,却收获了不同人生。 曾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踌躇满志,也曾虽心抑志写《清平调》以取悦贵妃圣主,曾在堂堂王官之上让高力士拖靴磨墨,也曾在玄幻梦境之中,任思绪飞扬天姥,然而,“总为浮云能蔽日”黑暗的官场不容傲骨天成的他,他在酸楚中却仍活得很“甜”寄情千山万水之间,因为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纵使才华无处伸展,却仍书写了半个盛唐。 司马迁,他的人生是酸的,一句好的劝告却受到宫刑。但是他并没有让自己一直酸下去,仅凭着一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写着别人的事迹,他的事迹彪炳史册,名字流传千年。 我想,他们的生活在酸楚的社会中他们改变不了,但是,他们应该是甜的,他们改变了自己为了自己的活着而活着。李白也好司马迁也好,他们都靠着阳光,带给了历史上的光明。 是的,上帝是公平的,他在给人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所以天空一直是光明的,人生就是有酸野有甜。但是只要你从酸中体会出天的味道来,那么成功永远是属于你的,也许你感伤花在最美丽的时候凋谢,也许你曾遗憾自己空有美丽的躯壳而无才学,但是只要从今天开始,面朝阳光,你会收获甜甜的味道! 遗憾,也是一种美(范文2) 拿到大橘子的人嫌橘子酸,拿到甜橘子的人嫌橘子小。酸、小相对于大、甜的橘子来说确实是一种遗憾。“橘子理论”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人应该学会满足,同时其中也折射出了遗憾其实也是一种美。 人生犹如长河奔流,或湍急,或舒缓,时而风和日丽,时而雷电交加,总会激起无数的波纹。朋友的离别,家庭的不和,学习的困惑,工作的失误一级许许多多希望之灯的熄灭,我们都会有怅然若失的遗憾。但九十在这些事与愿违的遗憾里隐伏着许多生命的契机,诱发你的灵魂,启迪你的心智,激励你的追求。 诗人艾青曾经说过:“黑夜我给了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是啊!遗憾就恰似夜幕里蕴藏着光明,阵痛中将诞生新的生命。在遗憾里,我们不是可以尽情地去领略和体味人生之旅的曲径幽深和风云难测吗? 生活里没有遗憾,会变得单调乏味;人生没有遗憾后的觉醒,便没有希望,没有对未来鲜花般的憧憬,不是吗?登山而未见日出,你感到遗憾,但云雾缭绕,烟雨缠绵,山峦秀峰似娇羞的莲花时隐时现,你又会涌出一种别样的情绪,别样的感触,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诗的境界,你又会深思飞越,独领宇宙的空灵洒脱,不是吗? 我们遗憾维纳斯的断臂,但在这遗憾里,我们一任想象的彩蝶尽情地飞舞,而心灵深处则生长出无数美丽的遐思,我们遗憾鲜花的凋谢零落,但在这遗憾里,我们加倍地吮吸花的芬芳,更加珍视春天的温馨美丽;我们遗憾人生的短促和人世间的离愁思绪,但我们更加热爱生命,拥抱生活,呼唤爱情,珍重友谊,使人生丰富多彩,便更有千种风情…… 生活之树常绿,希望之灯不灭,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构成社会、人生、自然最壮美的华章,而遗憾是生活中的一副清醒剂,是希望的一块孕育地,是出征时的一种鞭策。 我们的社会之所以会进步,也正是因为有了遗憾;我们遗憾煤油灯气味太浓,于是有了电灯;我们遗憾自行车太慢,于是有了各种机动车;我们遗憾报纸传播的信息有限、太慢,于是有了网络;我们遗憾……正因为有了遗憾,才有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正因为有了遗憾才有了人生的不懈追求,翘首渴望;正因为有了遗憾,我们的民族才会自强不息,奋进不止;也正是因为有了遗憾,才有了转基因产品,说不定哪一天我们每个人看到的橘子都是又大又甜的呢! 遗憾,也是一种美! (范文3)  橘子说 路无所谓好坏,有人选择先苦后甜,有人选择先甜后苦,然而无论怎样选择,人都只有经历了苦和甜后,才变得成熟。 没有一成不变的厄运,也没有永不褪色的美梦,人需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 小而甜的橘子和大而酸的橘子,两者都有不完美之处,正如每一个优点中都隐藏着一个缺点,每一个缺点中又蕴含着一个优点。快乐与否在于看问题的着重角度,一旦明确自己最想要的本质,便毫不犹豫地去选择、享受,那就是幸福的人了。选择小而甜的橘子的人也许更重视的是味感,哪怕只是享受甜蜜的瞬间,选择大而酸的橘子的人更喜欢享受的是份量和过程或是着迷于皱眉征服酸橘子时的刺激。无论如何,果断选择了,无悔了,就是快乐的。可怕的是面对二者的诱惑,犹豫不决,拿起一个环顾再三后又放下,终于决定了,又开始抱怨橘子的种种不足,羡慕声不断,这样的人显然过得很痛苦。记得一句话:知足者常乐,所谓知足,又引伸出另一品质――乐观。这一至理名言放之四海而皆准。 人生的选择不胜枚举,我们分分秒秒地工作、生活、学习,或许一个经历,一次成功,一次失败都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我们的计划。我们的内心将面对多元化世界的种种冲击,经验告诉我们擦亮眼睛,学会选择,学会善待自己所选,认真发掘它的美好,而非羡慕、后悔和抱怨,那是悲观者的心态,正如看到一艘远行的船只,乐观的人将那风帆比作引往成功之旅的导航,而悲观者视之为卷入深幽大海的陷阱。什么样的心态决定是什么样的道路,也同样决定着成功的几率。 所幸我们能够选择,就如同一个主宰者,决定权在于我们自己。记得“活着就当是过节”!只有乐观了,才能永葆自信地去实现目标,才能更加坚定地完成心中的计划。 享受生活的赠予(范文4) 生活对于每个人的赠予从来就是不同的,但它绝对公平。就好比分橘子,给你大的却是酸的,给你小的却是甜的。可世上偏偏有这样一些人,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和手中得到的,他们往往拿了大的却抱怨它酸,拿了甜的又嫌它小。 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不管我们手中拿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橘子,我们都有理由去珍爱它,享受它。 如果我拿到大的,我会感谢生活让我比别人得到了更多;如果我拿到的是小的,则我会感谢生活尝到了如此美妙的滋味。 其实这个道理可以扩充到很多个方面。小到看待生活的态度,大到人生观,都可以由它得到一些启发。 就拿做勤工俭学来说吧!我有时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工作轻松了嫌工资低,拿的工资多了又嫌工作累。对于这样的人,听到这样的抱怨,我从来都是一笑了之,不置可否。是的,这样抱怨有什么意义呢? 人活在世,呼吸的是空气,享受的是美好。我们为什么要把目光牢牢地盯住哪些生活中的缺陷而看不到生活中的美好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改变一下思维和观察的角度,重新审视一下生活中的种种呢? 面对困难,我们应感到幸福。因为我们还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面对失望,我们应感到幸福,因为我们还有所追求…… 所以,面对生活的馈赠,不管我们得到的是什么,我们都应感到幸福,因为我们都是生活恩宠的孩子。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题,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是“整体感知”,就是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寓意。阅读本段材料,有两个方面的提示必须抓住:一是“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这句话,它是理解材料中心寓意的线索,橘子有大有小,有酸有甜,就是提示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求本法”,抓住材料的本质即材料的中心寓意,人生也有顺利有坎坷,有挫折有失败,有如意有不如意,有句常言不是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另一提示是“一些人” 会“抱怨酸”、“抱怨小”,“而我”“庆幸它是甜的”“感谢它是大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方面的提示一结合,中心寓意就出来了,人生状况不同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要想活得轻松快乐,只能选好自己的人生态度。这就是这则材料的中心寓意。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语言交际时应该认真倾听,机智应对。下面是某大学生求职时考官的话,请说出考官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应对。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言外之意                                                       (2分)

应对                                                           (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0字以内) (6分)

21日,北京市公布多项中高考改革方案,其中“高考降低英语分值”备受关注,“高考英语改革”、“北京高考”、“高考改革”等关键词在网上涉及的内容已多达百万条。你是否支持高考英语降低分值?在新浪网关于高考英语分数的相关调查中,吸引了29334位网友投票参与,有约73%对高考英语降低分值表示“支持”,有约22%表示“不支持”,另有约5%表示“不好说”。

表示支持的网友说:“国家终于开始注重国学了。增加语文分数,客观上有助于突出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促使学生重视语文学习。”“以往我们把英语‘抬得’太高了,该退‘烧’了,应该让英语教育社会化。”“外国语言不应被列入中国的应试教育,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乐在其中的状态才是语言的魅力。降低英语分数是为了让其从单纯的考试工具回归对外交流工具。”“ 下调英语高考分数权重,淡化选拔功能,有助于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有趣的是,在英语和语文扯分数的时候,有网友提出“高考不要数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通讯,完成后面题。(15分)

广东垃圾村村民回收废品致富

南方农村报讯(记者黄栋林)在作家余华的小说《兄弟》里,主人公李光头在县政府面前静坐示威时,以捡路人的报纸、瓶罐换钱为生,他便顺势做起了废品生意,搭了茅棚、安了电话、装了电风扇,还嘲笑县长的工资不如自己雇的临时工。之后,李光头生意越做越大,最终成为大富豪。

在兴宁市水口镇,“现实版”李光头的故事早已在这里上演。发端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废品回收行业,已成为该镇两成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水口镇的废品回收业是由井下村村民先做起来的。在该村,超过六成人从事过废品回收行业,大部分人靠此发了家,少数村民身家已过千万。

起步 挑糖箩,创业品尝艰辛

井下村现有17个村民小组,500多户2600多人,人均不到三分田。改革开放初期,村里便开始有人靠收废品维系生活。

对于现任井下村支书兼村主任刘金祥来说,1985年第一次跟着大伯收废品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他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那时用扁担挑着两个“糖箩担”,一头是糖,一头是小百货,一边走一边敲打着手中的铁皮,发出“叮叮哆”的响声。小孩听到响声,便会拿着家里的牙膏皮、鸡毛、鸭毛等废品来换糖吃,口中还念着客家童谣:“叮叮哆,叮叮哆,苦瓜焖豆角!”一些老人家则会拿胶鞋底等值钱一点的废品换些针线、皮筋等小百货。

刘金祥说,第一天收废品就赚了四块钱,这让他很是惊喜。当时,一名乡村教师的月均工资尚不足二十元。

因其薄本厚利,越来越多的井下村民干起了收废品的行当,脚步也越走越远,近处到兴城、梅县,远则至惠州、东莞。

井下村民刘志标现在是东莞一家废品回收店的老板,回想起当年在外地做“换糖人”的日子,他感慨良多。“有一年大年三十我还在惠阳收‘三把毛’,看着别人家杀鸡宰鸭,心里很不是滋味。”刘志标所说的“三把毛”是指公鸡鸡冠顶上的毛,用于制作鸡毛掸子,过年时最容易收到。

创富 抢先机,获取行业高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井下村的废品回收业进入黄金时期。彼时,以深圳为代表的一批珠三角城市加速发展,住宅、厂房纷纷拔地而起,容纳着全国各地涌来的人潮,而日新月异的城市每天也在产生着数量惊人的废旧物品。此时,以井下村民为代表的兴宁水口人已经在深圳、东莞、惠州一带沿街收废品多年。在开发浪潮中,他们成功抢占了当地物资回收业的高地。

于是,当年的“换糖人”骑上了摩托车,开起了小店。刘志标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开店后利润变少,但废品数量增多了。”

刘志标们生意的好光景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那时每吨铁能赚600多元,每吨纸也能净赚400元,利润是现在的两三倍。”刘志标介绍说,铜线当时的利润率也高达40%左右。在东莞,一些废品收购者还会打通内部关节,将整个工厂的废品全包下来,这种“包厂”的方式利润则更加丰厚。

回馈 修村道,一出手便十万

凭借废品回收这一特色产业,井下村民的财富积累迅速增加。

“逢年过节,兴宁唯一会塞车的地方就是井下村村道。”1月13日,刘金祥颇为自豪地说,电信、移动等公司每次搞促销都不去圩镇,而是把摊位摆在井下村。几年前,有报道称井下村每户有两辆车——一辆轿车、一辆货车;而现在,一些不再做废品生意的人,则卖了货车将轿车升级。“奔驰、宝马、雷克萨斯等品牌的轿车在村里穿梭已不稀奇。”刘金祥说。

富裕起来的村民并没有忘记家乡的公益建设。刘金祥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村里的主干道十几年前就已经是六米宽的水泥路,全是村中老板捐资修建。

2005年,井下村把水泥路铺到了每户村民门口,甚至没人住的地方也通了水泥路。刘金祥笑着解释道,村民对祭祖很看重,村里干脆就把路铺到了许多祖坟前。“山上路宽一米半,山下宽两米半,自然村道宽四米。”刘金祥说,村里修路都是“先斩后奏”,即先修好路,再向村民公开账目,发动人们集资。“村民刘汉光一出手就是十万元”。刘金祥说。

转行 十年前,有人已谋新路

然而,伴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与竞争加剧,废品回收业的利润空间正逐渐被压缩。1月13日,在水口镇开废品回收店的一位薛姓老板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从去年7月开张至今,他只卖出了一批货。“不知能不能赚到1000块?现在搞废品回收很难赚钱了。”薛老板说。

作为改革开放后较早一批废品回收从业者,井下村民对行业利润的下降感受更为深刻。早在2000年前后,井下村最富有的几家废品回收大户便纷纷转变经营方式,有的往废品回收的下游产业发展,开办了熔铁厂、五金厂,有的开了电子厂、工艺厂,还有人搞起了房地产。

而对于刘志标这种经济实力尚不雄厚的废品收购者来说,转行并不容易。虽然几年来废品回收利润锐减让他对发展前景深感忧虑,但“收废品没多少技术含量,对其它行业几乎没什么了解”的短板,让刘志标不知转到什么行业才好。

1.本文的作者是如何突出这篇通讯的真实性的?(4分)

2.本文用了多个小标题,请分析这些小标题在文中的作用。(5分)

3.这篇通讯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美术”就是表现美的艺术,“术”指的是技巧,技巧是为表现“美”而服务的,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浓、淡、干、湿,用色的奇、实、华丽,等等,构成了美的因素。

中国画强调主观的肯定,要求主观地对物象进行删减和提炼,所以中国画并不提倡简单的对象写生,忠实地记录对象,严格地按照科学的透视法作画,只在一定的时间从一定的视点来描绘对象;而是强调从主观感受出发。中国画家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逻辑以及对自然的丰富的感受取舍对象,可以打破特定时空的限制,根据自己对对象的理解,根据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来组织画面,甚至可以把不同的视点、不同的空间所观察到的事物组合在一个画面中。一幅成功的中国画作品,总是以深厚的笔墨功底、完美的构图、磅礴的气势、形神兼备的物象造型,使人产生共鸣,得到美的享受。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总能给人一种充满生机的和谐之美。

如宋代的王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千山万壑、重峦叠嶂、江湖水泽、烟波浩渺,其间布置之丰富和气势之雄伟令人惊叹。又如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卷》,风动飘逸,给人一种强烈的形式美。画家用繁密的线条,表现了八十七个神态各异、各具个性的艺术形象,人物造型丰实、饱满,形式上具有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整体美感。对于每一个人物、每一根线条,画家都刻意地使之统一于整体之中,人物众多,但不琐碎,丰富而富于变化的线条很好地显现出黑、白、灰不同色度的对比,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关系。人物、道具的用线变化多样,使作品充满节奏,富有韵律,从而达到了和谐统一,取得了气象万千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一幅成功的中国画作品,总是一个整体,是形式内容高度完美、和谐统一的体现。

一切美的事物都是和谐统一的,艺术作品的美总比现实生活的美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它的特点就在于艺术形象是丰富的生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在绘画上,不仅要求事物在比例方面和谐一致,而且要求在色彩、形式、整体效果方面配合得恰到好处。构图上要求相互关照,笔墨上要求刚柔相济,色彩上要求丰富协调。这一切,都是为了体现作品的和谐之美。如果把大自然中的事物割裂开来孤立地画,或是杂乱无章地处理在一起,不统筹兼顾,只能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可能使人领略到充满整体美、和谐美的艺术内涵。

任何艺术都不可能靠单调取胜,绘画艺术如此,其他艺术亦如此: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矛盾和情节的跌宕起伏,构成整部小说的和谐美;交响乐中时而热烈时而抒情的旋律,营造出曲调的和谐美;戏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构成了情节的和谐美。一切艺术,总是以自己特有的形式,通过各自的艺术创造,使多种因素和谐统一,从而营造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和谐美是中国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高度完美的体现,是每一位中国画学者需要探讨的课题。对于画家来说,只有要求自己与自然、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才能创作出充满和谐之美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画佳作。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美术要借助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浓、淡、干、湿,用色的奇、实、华丽等技巧来表现美。

B.画家只要根据自己对对象的理解来组织画面,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是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佳作。

C.作者认为,一切美的事物都是和谐统一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作品的美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D.中国画不要求作品具有客观真实性,而是强调表现主观感,强调从主观感受出发。

E.不仅仅是中国画,所有的艺术作品均需讲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均需追求和谐之美。

2.下列不符合中国画“强调从主观感受出发”这一点的一项是(3分)

A.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千山万壑、江湖水泽、烟波浩渺,其间布置之丰富和气势之雄伟令人惊叹。

B.吴道子创作的《八十七神仙图卷》,给人一种形式美,画家刻意将每一个人物、每一根线条统一于整体之中。

C.黑龙江籍青年画家崔德林所绘的“东北虎”,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曾将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吓得摔倒在地。

D.齐白石所画的虾腹部小腿少到只有6只,眼睛由原来的两点变成两横,头胸的淡墨上加了一笔浓墨更显出白虾躯干的透明。

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如何在绘画上表现作品的和谐美?(4分)

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中国画的特点。(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臣密言: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

3.有志与力,                               ,亦不能至也。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此予之所得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