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关于课文中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

下列关于课文中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翻译:希望陛下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准许我实现这个微小的心愿,或许祖母刘氏可以侥幸地平安寿终。

B.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翻译: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C.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翻译:如今任安您却教诲我推荐贤士,恐怕和我内心的想法相违背吧?

D.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全世上的人都混浊,只有我清白,众人都喝醉了,只有我很清醒,这样就流放了我。

 

D 【解析】 试题分析:是以见放:因此被流放。这是考核课本中实词的题目,高考文言翻译的大量要点都出自课本中的重点词,对课本中的重点词语一定要加强记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仆不相师      望:怨恨、抱怨

B.谨一绝          赓:续作、酬和

C.狱抵罪          系:拘押、囚禁

D.私心有所不尽    恨:痛恨、怨恨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一组是(  )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表明,人人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                    ,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放弃的事物。

①一旦别人代替自己做出选择                  ② 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 

③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                           ④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

⑤而不愿意做被人控制的傀儡                  ⑥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

A.①⑥②③④⑤  B.⑥④②③⑤①  C.④①②③⑤⑥   D.⑤①⑥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年来,我国以新的姿态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调整,迈出了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而又负责任的参与者的重要一步。

B.经过专家组分析论证,排除了不可抗力和人为破坏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认定“12•23”特大井喷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C.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对人体可接受的辐射剂量限值有明确规定,对于普通公民,要求一年内不超过5毫西弗左右。

D.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有实际的功效,但它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不可小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深夜的南沙群岛万籁俱寂,只有我坚强的海防战士睁着警惕的眼睛守卫着中国的海疆。

B.学习外省的先进经验,就应该立足我省省情、特点。结合实际,有所取舍,切忌采用画地为牢那种生硬模仿的方法。

C.两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相知相交几十年,高山流水,情深谊厚,成为当代文学艺术界广为传颂的佳话。

D.日美一个在台前强势高唱夺岛论调,另一个在幕后几乎是沉默不语,暗中借助一连串动作来推波助澜,简直就是一出双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23分)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梅贻琦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1931年底,他受命于危难之时。在就职演说中,他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任用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人称他是“寡言君子”。如遇工作问题,他总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如果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还是怎么怎么办好,或者说:“我们再考虑考虑”,从无疾言厉色。

另一方面,他与秘书有约定,凡是求情信件,不必呈阅,不必答复,“专档收藏了事”。抗战前的清华总务长,是梅贻琦的好友,也是位有声望而干练的“回国学人”。一次,那位总务长要求梅贻琦聘他为教授,以“重”视听。梅认为行政人员与教授司职不同,不可混为一谈。结果那位总务长拂袖而去。梅贻琦终不为友情所动,显示他固执的一面。

西南联大办了一所附中,由于教学质量高,昆明市民都想把自己的子弟送到这所学校读书。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女儿龙国壁报考了这所学校,但没有考上。联大创立时,龙云给予很多支持,这次他的女儿没被录取,十分生气,认为梅贻琦太不给面子,就派他的秘书长到梅贻琦处疏通。但秘书长踌躇不动,龙云生气地问他:“你还站着干什么?”秘书长说:“我打听过了,梅校长的女儿也未被录取。”龙云这才作罢。

在治校方面,梅贻琦倡导“吾从众”的民主作风。大家都说他是个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他博采众议,无为而治。但又择善固执。针对教育部所提倡的“只重专才,不重通才”的教育方针,他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大学不应该也不可能负担起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才”的任务,这种任务应该由其他教育机构来承担,而大学应该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着眼于为学生们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能力的培养,其办学方针是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但他仍坚持唯实,不唯上。

1940年,西南联大的清华师生为他举行公祝会,感谢他为清华服务25周年。面对朋友、同仁道贺,他在答辞中说:“无论哪个人总有一些长处,但也必有他的短处,只是诸位不肯说这个人的短处罢了。或许诸位因为爱清华的缘故,爱屋及乌,所以对于我这个人不免有情不自禁的称扬的话语。”

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同仁、朋友。闻一多被害,令他悲愤欲绝。梅贻琦为防止类似惨案发生,旋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跟当局交涉追查凶手,揭露特务的罪行。吴晗教授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梅贻琦一面拒绝,一面悄悄地通知吴晗离去。

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完全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忱。学生进城游行后,梅贻琦派卡车把同学接回。对当局逮捕、开除学生,他总想方设法予以保护。有学生被逮捕,他总费尽周折去保释。学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学潮时,又怕影响梅校长的地位,总要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对梅贻琦与警察局周旋呵护学生的行迹,学生们模仿梅校长的口吻,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传闻可能有什么,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在1941年曾说:“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是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梅贻琦以他的智慧、务实精神和果断的态度,在那非常的岁月,保存了清华的元气,驾驶着“清华”这条船驶向了坦途。

梅贻琦曾亲自为清华校刊题写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他以毕生的实践,躬行了清华的校训,弘扬了清华精神。

(张昌华《曾经风雅》,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是梅贻琦发自内心的真诚告白,浓缩了他对清华这个学校,对清华同仁、朋友、学生的挚爱。

B.破格任用华罗庚和想尽办法保护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及吴晗教授,是梅贻琦爱惜人才的不同表现。

C.在西南联大的清华师生为梅贻琦举行的公祝会上,他认为朋友、同仁的道贺并没有真正反映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D.梅贻琦无论是在治校风格还是为人处世上,都在认真地用毕生的实践,躬行他为清华校刊题写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E.本文通过梅贻琦为清华服务的种种小事,写出了旧时代一个教育家与黑暗势力抗争所表现出的忍辱负重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2.梅贻琦被称作“清华的名片”,其原因是什么?(6分)

3.从本文看,“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4.你对梅贻琦提出的大学的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的观点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简答。(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