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4分,每小题2分)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4分,每小题2分)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之。      谋:为……谋划。

B.请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                  趋:小步快走

D.王乃剑士七日                  校:  使……较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日夜相击前                   将有事西畴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不厌      都督阎公雅望

C.今夫子必儒服见王           时矫首遐观

D.太子乃使人千金奉庄子         臣供养无主

3.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2分)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各3分,共6分)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1.A 2.C 3.D 4.B 5.(1)(3分)听说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2)(3分)现在您如果穿读书人的衣服来见大王,事情一定不会成功。 【解析】 1. 试题分析:谋:图谋。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A对应的原文“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翻译“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从来就不曾得到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各国诸侯都(    )赵国”解释为“为……谋划”,显然不符合战国的历史事实,应为“图谋攻打”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C都是连词,表修饰。A.介词,前一个“在”,后一个 “到”。B.前一个代词,代“自夜相击”的情况;后一个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前一个“以”,介词,用;后一个当因为讲。文言虚词的题目心中一定要明确词性的区分不同的用法。“之” 要区分是代词、助词、还是动词,代词要区分是人称代词还是指示代词,助词要区分是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结构助词还要区分是“的”,还是“主谓取独”,是“宾语前置”,还是“定语后置”;“以”要区分是作介词、连词、还是动词,介词、连词还要区分各种作用和意义;“于”要介词的不同解释;“而”要明确作连词的不同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①“庄子当能”是别人的看法,不是直接,②句说的是庄子不接受贿赂,和“言行机智”,⑥所说的陈述对象是“大王”,人物不对,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A项只是庄子的说法,不一定是事实;C项正确的说法应是“庄子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项对本文主旨理解有误。主旨应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1)闻——听说,所……者……的原因,绝——终止。(2)必——如果,儒服——穿读书人的衣服(名词动用),必——一定,逆——不会成功。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剑士三千多人纷纷挤进门希望成为他的门客,在他面前,日夜搏击,每年死伤的多达100多人,赵文王仍然喜好这件事不厌倦。像这样三年,国家日益衰弱,各诸侯都图谋他的国家,太子悝很是担心他,招募左右的人说:“哪个人能说服王制止那些剑士,赏赐他千金。”左右的人说:“庄子应当行。”  太子就派人用千金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庄子和使者一同前往,见到太子说:“听说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士的喜好,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却违备了大王的意图,向下不敢面对太子,那么自身也受刑而死,我还能安心接受金子吗?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向下敢面对太子,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对。我们大王见到的,只有剑士了。”庄子说:“对,我擅长舞剑。”太子说:“现在您如果穿读书人的衣服来见大王,事一定不会成功。”庄子说:“请允许我准备剑士的服装。”准备剑士服装三天,才拜见太子。太子才和他去拜见赵文王。 庄子进殿门不小步快走,看见文王也不下拜。文王说:“你想拿什么教育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所以拿剑来见大王。”王说:“你的剑为什么能进官殿?”庄子说:“我的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也不留下行迹。”王非常高兴,说:“天下无敌了。”庄子说:“舞剑的人,故意把破绽露出来,用小利引诱对手,然后击发,反而能占得先机。希望能够试一试。”王说:“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等安排好斗剑的场面再来请您。” 王就让剑士较量7天,死伤的有六十多人,剩下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到殿下,就召庄子。王说:“今天试着让那些剑士比剑。”庄子说:“我已经看很久了。”王说:“您抵御的武器,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拿的这把就可以。然而我有三支剑,只等王用,请先说后试。” 王说:“希望听您说三剑。”庄子说:“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说:“天子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的剑,用燕溪石城,齐岱做锋口,包容四方,囊括四季,按五行控制,凭奖惩决断,向上能砍断天上的浮云,向下能穿越大地。这把剑一使用,制服诸侯,天下都臣服了。”文王茫然像失去自我一样,说:“诸侯的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的剑,把了解勇士和清廉的人作为锋口,向上顺应自然规律,向下顺应四时规律,切中百姓利益来使四乡百姓安定。这剑一用,四境之内,没有不诚心服从听从您的命令的”。王说:“平民的剑怎么样?”庄子说:“平民的剑,像蓬乱着头发突出鬓角垂下的帽子,互相怒目而视却都说不出话,在前面互相搏击,向上斩颈项,向下杀肺肝,和斗鸡没什么区别,一早晨命就没了,没有办法用在国事上。现在大王有天子之位却喜好平民的剑,我私下认为大王看不起自己。” 王就牵他走上宫殿,割肉的人送上食物,王围绕他看三次。庄子说:“大王安心坐下稳定心气,剑的事情已经陈述完了。”于是文王三个月不离开宫殿,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教授做过一项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了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后来,教授语重心长地对新生们说道:“不是说凡事一定要站在最前面,永远第一,而是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在漫长的一生中,你们一定要勇争第一,积极坐在前排呀!”

请根据你对上述故事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旁批”帮助我们仔细阅读起着很大的作用。“旁批”既包括对所批材料内容的提炼,又包括阅读者自身的真切感悟。下面是《于丹<论语>心得》中的一段文字,请为它写一段“旁批”。(不超过40字) (4分)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旁批:                                           

 

查看答案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试仿照下面的示例,在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个对象,根据备选人物的相关特点拟写一副对联。(4分)

示例:  (苏武)  汉臣持节牧北海;鸿雁捎书回故乡。

备选人物:李白  杜甫  李清照  文天祥  鲁迅  朱自清

选择的人物:(     )    拟出的对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因杜甫于花府听闻乐奏而作。

1.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纷纷”、“半入”被称为描写音乐的妙笔,请作简要说明。(4分)

3.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度浮桥至南台

陆  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②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1.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4分)

2.颈联和尾联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