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旁批”帮助我们仔细阅读起着很大的作用。“旁批”既包括对所批材料内容的提炼,又包...

“旁批”帮助我们仔细阅读起着很大的作用。“旁批”既包括对所批材料内容的提炼,又包括阅读者自身的真切感悟。下面是《于丹<论语>心得》中的一段文字,请为它写一段“旁批”。(不超过40字) (4分)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旁批:                                           

 

《论语》告诉我们的都是简单而朴素的道理,而这恰恰又是我们生活中最需要的。(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旁批,实际是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概括能力。概括要简明、准确。文段核心是“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简单的”,并用两个平常而不可或缺的自然规律作比喻。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试仿照下面的示例,在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个对象,根据备选人物的相关特点拟写一副对联。(4分)

示例:  (苏武)  汉臣持节牧北海;鸿雁捎书回故乡。

备选人物:李白  杜甫  李清照  文天祥  鲁迅  朱自清

选择的人物:(     )    拟出的对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因杜甫于花府听闻乐奏而作。

1.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纷纷”、“半入”被称为描写音乐的妙笔,请作简要说明。(4分)

3.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度浮桥至南台

陆  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②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1.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4分)

2.颈联和尾联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1.               ,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2.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3.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高余冠之岌岌兮,               。(屈原《离骚》)

5.                 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8.戎马关山北,                。(杜甫《登岳阳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陵论

白居易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李陵策名上将          策名:出仕,为人之臣

B.罪于躬,祸移于母      逭:免除

C.其本末,事不相侔      酌:斟酌、考虑

D.得其所,君子不其死    爱:怜爱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表现李陵“失君子之道”的一组是(3分)

①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 ②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 ③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④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 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 ⑥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认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

B.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讥”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

C.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宗族施以重罚。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

D.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守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且不朽;可惜李陵不死,结果自毁声名,移祸亲人。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3分)

(2)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3分)

(3)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