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小说,完成后面题目。(18分) 老黄牛 伍维平 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

阅读小说,完成后面题目。(18分)

老黄牛

伍维平

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亩地,老黄牛的一条腿断了。

折腿的事就发生在昨天。①昨天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这是个今年开春以来少有的好日子,农夫们不用互相招呼就纷纷踏上仍有些峭寒的田垄,一年的农事在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中开始了。老黄牛是一头经验丰富的耕牛,忠心耿耿,勤奋劳作。他像往年一样卖力耕田,但他在时光的打磨中已经很衰老了,拉着一驾犁好像拉着一座大山在走,异常沉重。主人斥责他,他羞愧难当,叹了一口气,一咬牙一使劲,他听到了发自身体内部的一声响,一条腿断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生命戛然而止的声音。

暮霭落尽,黑夜升满。老黄牛独自蜷伏在牛栏里,想着自己的心事。他抬起疲惫的头颅,凝视着星空下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他把自己的爱与恨、乐与苦、血与汗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日月作证,鲜嫩的青草作证,金黄的果实作证,还有孩子作证。那是主人家的孩子,胖嘟嘟红扑扑的样子,一个很阳光的男孩。那天中午,小男孩跑到牛栏前,向老黄牛宣读了他的一篇获奖作文:“……我家的这头老黄牛,又高又大,浑身的皮毛是灰褐色的。嘴巴像个簸箕口,眼睛圆鼓鼓的很有神,一对牛角像拉满的弓箭,威武有力。它干起活儿来劲头大,也舍得卖力气。有一天中午,天气热极了,太阳像个火球似的挂在头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以为老黄牛一定不干活儿了,就跑到田间去看,它仍然还在拉犁耕田。它身上粘着一块块干泥巴,喘着粗气,双腿踏进没膝深的烂泥中,一步一步拉着犁,没有一点要停下来的样子。”老黄牛记得,那天小男孩给了它一把嫩青草和一个敬礼。

昨天下午,村里的兽医被请来。兽医一边查伤情一边摇头,只是对伤口作了简单的象征性包扎。兽医当着老黄牛的面对主人说,一头废牛,这种牛还能拉犁,真是怪事。主人呐口不言,现在你只有一件事要做,宰掉它,然后卖钱。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但老黄牛知道,那里面暗藏着可怕的杀戮凶光。③夜已三更,天空的星星被风吹得了无踪影,整个村子沉浸在死一般的寂静和黑暗中。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磨刀的声音和屠夫特有的浑浊笑声敲碎了夜的寂寥。老黄牛知道大限将至。闭了眼任所有的泪水流尽。老黄牛最后大吼一声,用自己的方式结果了自己。 

听到一声闷响,主人急忙领着提了刀的屠夫赶到牛栏。他们看到的只是扭断了脖子扑倒在地的老黄牛和一面粘满了老黄牛鲜血的土墙。屠夫气愤地骂道,畜生,我这把刀白磨了。主人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从构思看,小说采取了倒叙的方式。第一段就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设置了必要的悬念以吸引读者,也附带交待了老黄牛“以往”的辛劳。

B.小男孩宣读获奖作文一节属于插叙,不仅从侧面照应了老黄牛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也与下文主人的态度形成了对比。

C.“老黄牛”有着善解人意、无私奉献和自尊刚强的品质,更有着对主人无私的忠诚。正是这样的忠诚使它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

D.用“兽医”、“屠夫”和“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和行为,来表明人类是个冷漠、自私、忘恩负义甚至残忍的群体,正是作者的创作动因。

E.小说叙事平淡而沉静,但读者分明能感受到一丝沉痛,灵魂会随着老黄牛的—头撞死而颤栗,更会因主人庆幸少花钱的高兴嘴脸而悲哀。

2.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小说结尾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在上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作简要说明(6分)4.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局过于消极,并设计了另—种结局——老黄牛在小男孩的保护下得以在主人家尽享天年。你更认可哪一种?请从立意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4分)

 

1.C D(选对一项2分) 2.①描绘(勾勒)出春天风和日丽的景象,推动了后面农夫们春耕和老黄牛腿断等情节的发展。②表现(勾勒)出了黑夜的寂静和沉重,渲染了孤独和凄凉的气氛,为后面老黄牛的眷念和回忆作了铺垫。③表现出深夜里整个村子的黑暗和阴森,不仅渲染了不安和恐怖的气氛,还推动了后面主人和屠夫合谋杀牛、老黄牛自尽等情节的发展。 3.①“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和“主人斥责他”体现了自私的主人对卖力耕田的老黄牛毫不怜惜的冷漠;②“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表现出主人在兽医的建议下盘算杀牛卖钱的残忍心理;③“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从侧面表现出主人雇用屠夫要实施杀牛卖钱的冷酷。(必须是表现“主人对老黄牛无情”的伏笔,答对一点2分) 4.从立意看,另一种结局能够表现出小男孩的纯真和善良,有利于表现作者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期盼和追求。但这样完美的结局不利于表现立意的批判性,并会削弱小说的感染力。(要从立意角度说,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理解能力。选项分析概括的内容包括构思、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人物形象等,考点比较全面,要结合赏析小说的相关知识辨别选项的正误。 C项“正是这样的忠诚使它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的说法错误,忠诚与自尽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为文中说 “忠心耿耿,勤奋劳作” 老黄牛对“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D项“人类是……群体”的说法过于绝对,文中主人家的孩子对老黄牛还是充满喜爱和敬佩的,“创作动因”的说法也于文无据。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属于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环境描写的作用就是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本题也不例外。但本题涉及三处景物描写,分别处于老黄牛断腿前、断腿后和自杀前,解答时,联系情节按照上述作用简要分析就可以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题干要求对找出结尾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在上文中的几处伏笔,并简要说明(作用)。首先要弄清楚结尾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是什么,结尾处看到老黄牛自杀了,“主人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表明主人的冷酷无情,因此,就必须在前文围绕冷酷无情去筛选小说对主人的描写。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构思立意的理解能力。小说结句也是一种艺术,更蕴含着作品的主题,常常饱含了作者的匠心,本文结局就通过主人对“忠心耿耿,勤奋劳作”一辈子的老黄牛的杀戮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冷漠、自私、忘恩负义甚至残忍的阴暗面的批判。另—种结局则是从表现出小男孩的纯真和善良,呼唤人性的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角度涉及的。此题可从两个角度任选一种作答,言之成理即可,但从顺理成章的角度,老师赞同作者的结尾方式,它更具批判性。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6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娴静时如娇花照水,                           。

3.                             ,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4.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                       ,如是而已。

6.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然陈涉                                           ,而迁徙之徒也

8.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为天下笑者,何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野 步                           野 步

周密(宋)                     赵翼(清)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2分)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日喻说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1],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2],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1]籥(yuè):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2]没人:能潜水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也    达:通达

C.转而相之,岂有乎               既: 尽,完了

D.士知求道而不学            务:致力、从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扣盘得其声               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以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道             青,取之

D.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3.下列各项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B.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C.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D.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4.本文主要要运用比喻论证方法阐述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本文是如何运用的?请作具体分析。(4分)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 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4分)

(2) 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3分)

(3)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徙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C.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D.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