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6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2.娴静时如...

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6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娴静时如娇花照水,                           。

3.                             ,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4.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                       ,如是而已。

6.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然陈涉                                           ,而迁徙之徒也

8.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为天下笑者,何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行动如弱柳扶风 3.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7.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8.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著名句的能力。此题均选自人教版必修三(四川高二上期教材)一、三单元,其中第二句选自名著《红楼梦》之《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外貌默写,虽然不是要求背诵的篇段,但是是名著的经典默写,应该熟读成诵。其余只要按要求背诵就应该写得起。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野 步                           野 步

周密(宋)                     赵翼(清)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2分)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日喻说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1],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2],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1]籥(yuè):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2]没人:能潜水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也    达:通达

C.转而相之,岂有乎               既: 尽,完了

D.士知求道而不学            务:致力、从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扣盘得其声               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以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道             青,取之

D.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3.下列各项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B.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C.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D.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4.本文主要要运用比喻论证方法阐述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本文是如何运用的?请作具体分析。(4分)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 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4分)

(2) 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3分)

(3)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徙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C.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D.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B.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

C.最后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

D.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