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16分)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

文言文阅读(16分)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yuxu抚慰)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徙:迁移

C.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2.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2分)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文帝认为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蒋济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能直言进谏,虽多次触怒人主,但始终都为人主所器重。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5分)

                                                                                                                  

(2)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5分)

                                                                                                       

 

1.A 2.D 3.D 4.(1)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重、蔽、至戒各1分)(2)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垂拱而治的时候(恢弘、绪、诚、治各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夺:耽误,“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夺”为“改变”。实词的理解一定要回到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来揣摩。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骨鲠”是刚直的意思①说明他有远见;⑥是对皇上的赞颂。类似题目一定要审清题干要求,另外要善于运用排除法。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不是文帝认为的,是明帝。“多次触怒人主”错,蒋济在任东中郎将时,触怒过文帝一次。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第一句注意“重、左右、蔽,戒”的解释,“重”解释为“大”,“左右”解释为“左右的人”,“蔽”解释为“蒙蔽”,“戒”解释为“警戒”;第二句注意“恢弘、绪、诚、治”的解释,“恢弘”解释为“发扬”,“绪”解释为“事业”,“诚”解释为“实在”,“治”解释为“治理”。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召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除了护军(蒋济),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6分,每小题2分)

古罗马与汉长安

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汉帝国崛起于亚洲东部,而古罗马也在欧洲逐渐走向繁荣。但是长安和罗马有着很不相同的城市发展脉络。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对比之下,罗马城是自然形成的都城,早在公元前753年就已建城,早已有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终于变成了古罗马之都,并在帝国之初达到全盛,其发展脉络刚好与长安相反。

因为城市发展脉络的不同,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也不同。长安文化在很短的时间里依靠强大的国家力量快速崛起,而罗马文化则是继承了希腊文化甚至埃及文化发展而来,发展过程有几百年之久。长安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这是由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决定的。但是长安文化又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其他思想流派只要和最高统治者意愿相合,就能得到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长安文化以周秦文化为基础,广泛吸取了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从而形成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它既代表了本国甚至本大洲文化的最高水平,又带动了周围广大区域内的文明进程,而且它还促成了世界最大的单一民族——汉族正式形成。

长安文化作为一种集大成的新兴文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愿意探求和吸纳其他文化来充实自己。张骞在西方人之前最早开通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人对自己以外世界的一次大探求。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长安文化的探求性。

长安文化作为一种集大成的新兴文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愿意探求和吸纳其他文化来充实自己。张骞在西方人之前最早开通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人对自己以外世界的一次大探求。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长安文化的探求性。

罗马文化中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奥古斯都称帝,但共和思想和法则依然深入人心,即使是逐渐兴起的基督教文化也没有改变罗马文化多元的特质。罗马帝国广阔疆域内,大大小小的诸多城市都被允许按照首都的模式去建设和发展,而在中国,地方城市的建设是不能同首都平起平坐的,同时罗马城中众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长安城中不可能有的。只是到公元392年,基督教才发展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成为至尊一元的宗教文化,但这时距罗马帝国的解体已只有几年时间了。

长安文化和罗马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宗教性。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是按照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理念,长安文化中的宗教元素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而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长安文化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这种人文精神的推动下诞生的《史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罗马文化继承了古希腊开明而松散的多神信仰,充满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蛰伏数百年后又成为文艺复兴能在意大利发端的历史渊源。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逐渐强大,罗马甚至成为基督教教廷所在地,这与宽容而多元的罗马文化背道而驰。

1.下列选项不属于长安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 (2分)

A.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这些宗教因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

B.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考虑的是安全,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

C.长安文化具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它广泛地吸取了长安以外的异地及少数民族文化乃至域外文化,具有一定的探求性。

D.长安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分)

A.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文化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而是呈现文化多元的特质。

B.长安文化崛起时间短、速度快、内容少、空间大,所以才广泛吸取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

C.汉帝国与古罗马都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兴起的,其文化有共同的特色,就是非宗教性并具有人文精神。

D.罗马文化继承了历史文化传统发展而来,而长安文化则没有,只是包容和吸纳其他思想流派及域外文化快速崛起。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罗马城的形成发展之所以漫长而缓慢,是因为罗马城的政治军事早于其经济文化的发展。

B.在欧洲,如果没有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为国教,没有至尊一元的宗教统治欧洲,没有中世纪宗教神学时代,让罗马的多元文化与人文精神一直发展下去,那么,就可能不会产生文艺复兴运动。

C.在汉帝国中,没有一个城市在规模上与汉长安城同样大或者超过汉长安城。

D.汉族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包容其他思想流派乃至域外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1)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泰戈尔)

(2)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路旁有妍花和丽蝶,累累的美果,但我们很少去停留观赏,或咀嚼它,只一心一意地渴望赶到我们幻想中更加美丽的豁然开朗的大道。然而在前进的程途中,却逐渐树影凄凉,花蝶匿迹,果实无存,最后终于发觉到达一个荒漠。(萨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默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

1.天长地久有时尽,                    。   (白居易《长恨歌》)

2.春风桃李花开夜,                    。   (白居易《长恨歌》)

3.                    ,两处茫茫皆不见。   (白居易《长恨歌》)

4.                    ,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5.出师未捷身先死,                    。   (杜甫《蜀相》)

6.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7.宫女如花满春殿,                    。   (李白《越中览古》)

8.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9.千岩万转路不定,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0.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1.吴楚东南坼,                    。      (杜甫《登岳阳楼》)

12.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13.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14.                    ,但愿长醉不愿醒。  (李白《将进酒》)

15.小楼昨夜又东风,                    。  (李煜《虞美人》)

16.                    ,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简要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5分)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的情感。(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采桑子(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词的上阕有“恨君不似江楼月”,而下阕又有“恨君却似江楼月”。这是否矛盾?(5分)

2.本词在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试加以分析。(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