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坼裂(chè) 诰命(g...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裂(chè)  命(gào)  桎(kù)   羁(mí) 

B.欢(xuè)  挛(jīng) 苗(pǔ)   私(jí)

C.骨(fēi)  整(chì)  染(xuàn) 渭(jīng)

D.稼(sè)   钗(bò)   玉(diàn) 雪(xiàn)

 

D 【解析】 试题分析:A桎梏(gù) B痉挛(jìng)缉私(jī) C腓骨(féi)。本题主要对声调的考查。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音近字是高考字音题的常考内容,识记时可采用下面的几种方法:1、音义结合法。多音多义字的复习应该把读音与字义结合起来。2、联想法。对于具有相同声符的形近字可以运用“联想法”把它们组合起来记忆。3、推断法。所谓“推断”法,就是根据已知的词语读音来推断未知词语的读音,这种方法适用于很多并列结构的词语。4、记少不记多法。应遵循记少不记多的原则。一些字的读音记住少数,可以推断多数。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能写诗歌、戏剧)。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

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注);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韩非子•说林上二十二》)

(注)跣行:赤脚走路。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10分,每空1分)

1.         ,知来者之可追。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2.            ,烟光凝而暮山紫。            ,访风景于崇阿。(《滕王阁序》)

3.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陈情表》)

5.但以刘日薄西山,                      ,朝不虑夕。(《陈情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0分)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1.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3分)

                                                                                           

2.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3.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探究文末说“他很快乐”的缘由,并请举例说明。(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    )(2分)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5分)

                                                                                           

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5分)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的序号填入横线处,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通向西方的贸易通道,从西安出发,经新疆的南路和北路,到达中亚、西亚各国,再由这些国家转道至欧洲。   。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药之路。  

①“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又一重要通道  

②与茫茫沙海、驼铃叮当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样  

③其路线是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至波斯湾、红海

④史料记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在中国秦汉时期便已出现,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

⑤而欧洲商人则带来毛织品、玻璃器皿、象牙等异域珍品  

⑥中国商人将中国丝绸、陶瓷、香料、茶叶、漆器等物产运往欧洲

A.④①②⑥⑤③ B.①②④⑥⑤③ C.③⑥⑤④②①   D.②①④③⑥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