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三个学习绘画的人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三个学习绘画的人在学艺途中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以1000元标价出售,他们的第一位顾客均说了一句相同的话:“您的画怕是值不了那么多吧?”其中一个人听了后,对自己的画仔细掂量,最终以2000元售出,而他经过后来的刻苦努力,成为著名的画家。他就是丁托列托。另一个听后只是轻轻地将画撕毁,而从此改行,学习雕塑而成为一代宗师。他就是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第三个呢,认为自己的画或许真的不值那个价,便降低了要求,以500元出售。至今,他也只是一个三流的画家,以卖画糊口,过着流浪的生活。他一直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例文: 面对批评的艺术 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人,可以坦然地面对批评这种技术——不,是艺术,绝对让人瞪目结舌。 上司指责他,说他最近工作心不在焉,在同事面前给了他好一顿K,而他不仅不积怨,反而在工作上更加兢兢业业,不久被老总提拔为销售部经理,上司批评一位同事,没他什么事,他却从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朋友话中有话地表达了对他的不满,他幽默地结束了尴尬,同时也接受了善意的批评。 要说这种人可忒玄,什么事不好,偏偏喜欢接受批评?此言差矣,善于接受批评可是一个人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在生活中,不少人的批评兴许听起老不那么舒服,有的人一门心思记仇或是尴尬去了,而有的人却仔细去揣摩它对自己的进步能否起到作用。前着不仅没有从中受益,反而自添烦恼——得不偿失呀;而后者兴奋于自己得到了箴言,还让人感受到他的谦虚。古人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唐太宗不是接受了魏征的直谏,迎来了“贞观之治”吗?刘禅不是因为没听取诸葛丞相“开张圣听”的忠言,把那刘备的半壁江山拱手让人了吗?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正印证了那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呀! 有的时候为了自己能不断进步,就要善于从别人的教训中学会“自我批评”——这并不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却是一个人谦虚上进的品质的体现,同时也使自己受益匪浅,何乐而不为呢?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使如此吧。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面对批评的勇气,也需要善于察言观色的细致和深入的思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的人为了不得罪朋友,往往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间接地批评某人。这时候,也许你听不懂话中之话,阻碍了自己的进步,也可能留下一个谈论的笑柄;即使听懂了朋友的意思,却不知如何对待这样的批评,化解尴尬。听懂朋友的“含蓄批评”,以幽默的话语暗示朋友自己已经接受了批评,同时巧释尴尬,这可是接受批评的最高境界。这需要你能够察言观色、反应机敏和有一颗宽大谦虚的心。 其实学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批评并努力改正缺点,不仅是为自己走向成功奠定基石,也是学会如何处事,接受批评之道也是处世之道,做到接受批评,学会接受批评,必能使自己受益无穷,一步步走向金字塔的巅峰……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借故事叙述了面对别人的批评时所呈现出的几种心态。根据这几种心态可做以下思考:在不能面对句句刺心的批评时,常会有闪避、生怒、反击、沮丧,甚或发生冲突的行为。但是,批评,哪怕是恶意的,都要学会去面对,因为不面对,当下的弱者便是自己;面对的态度失当,当下的愚者便是自己。从以上思考围绕“面对批评”展开行文即可。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17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存文化是对的,哪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毁,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扬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三百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他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

1.文章第2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4分)

                                                                                                       

2.文章第4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3.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4.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

潜规则的文化心理根源

 “名实分离”的潜规则现象,在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国的传统社会,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名实分离”的社会。而这与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息息相关。在这些深层文化心理气质中,包括:执著于人世与现世、重视历史经验与人际情感、轻视彼岸世界、反感抽象思辨的实用理性;追求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自身价值、根据情境定位人生目标与行为策略的价值取向与行动倾向;追求内向超越而不是外向超越,通过改变自身而适应世界的行为倾向;在经与权、常与变中的执两用中、不拘不泥的中庸思维;以及视社会和人际等级为合理、并作为具有差序性的人格观内化于心。这些文化心理又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得到塑造且维系,形成了一种百姓日用而不知或者熟视无睹但又在事实上主导人们行为的习惯。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过分膨胀的行政权力,尤其是王权对文化心理的构建力量。

 具有普遍主义的规则很难行得通,因为对差等的默认与赞同已经成为一种心理需求,我们从根本就未想过要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而认为是规则适应人而不是人适应规则。在这样一种文化心理氛围中,很难产生现代法治所必需的“程序正义”的思想,对于杀人犯、贪污犯的态度“必欲杀之而后快”,而不必经过正当的程序审判,审判这种形式化的东西,并不触及我们认为的“正义的本质”。在义利之辩和公私之争中,义与公取得了道德上的绝对优先地位而不容置疑,义利之辩更成为君子小人乃至人禽的分野标志。在这种强大的文化力的制约下,社会生活中无可避免的利益之争只能转而以各种婉转扭曲的姿态迎合既定的文化价值品味。于是,阴奉阳违成为一种必须的存在策略,左右逢源成为人所追求的目标,拿捏分寸、练达人情更成为做人的必修课,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终其一生,无所逃遁。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少在观念上法律取代了行政权力和意识形态在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中的核心地位。但由于传统的巨大惯性,人们的具体行动往往依然遵照既有的模式,以一种完全被动的方式适应新的框架和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现代性的“入侵”,导致了“潜规则”的普遍“现身”和“显形”,“潜规则”不过是古已有之的陈规陋习在现代社会的“灵魂附体”、演变成“于今为烈”的表象。在这种表象之后,实质上意味着现代性规则对现代生活的全面渗透,以及传统文化心理在面对全新社会规则时的“内分泌失调”。

(《南开学报》2009年第4期节选)

1.对“程序正义”与“正义的本质”的性质差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是“普遍主义的规则”与“社会道德认同”之间的差异。

B.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对犯罪者“必欲杀之而后快” 不同文化心理。

C.是“人适应规则”与“规则适应人”的分别。

D.是“现代法治的程序审判”与“义利之辩成为人品的分野”的评判方式的不同。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造成了过分膨胀的行政权力,尤其是王权力量,进而构建了“名实分离”的传统社会。

B.“潜规则”就是一种百姓日用而不知或者熟视无睹但又在事实上主导人们行为的、不具备正当性的惯习。

C.无可避免的利益之争只能以各种婉转扭曲的姿态迎合既定的文化价值品味,正是“程序正义”所起的作用。

D.“潜规则”的普遍“现身”和“显形”,意味现代性对传统文化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潜规则”。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作为惯习的“潜规则”产生的文化心理可知,“潜规则”下的行为利益并不局限于经济利益。

B.当今社会,人们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潜规则”的出现也随之愈演愈烈。

C.当人们实实在在地享受着法制社会进步的果实时,也不时窥视着社会规则的“灵活性”,以期能左右逢源。

D.现实生活中,坚守规则的人往往不受欢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被用来为“潜规则”下的权变作解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

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①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③一个道:“林冲今番直 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 又④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⑤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⑥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⑦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⑧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⑨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1.横线上说的“这条计”是指什么计?它“好”在什么地方?(3分)

                                                                                                                

2.文 中画波浪线的“这件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文中画线①至⑨上的九处“一个”,分别指哪几个人?请分类归纳后,说说是凭什么判断出来的。从中可看出,《水浒》在写人方面有什么特点?(4分)

                                                                                                          

4.这段文字主要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从内容上看,这段描写对林冲性格发展起到什么作用?(4分)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后面题目。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1.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慈父见背                         曹刿请见

B.日薄西山                         不薄今人爱古人

C.寻蒙国恩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然秦以区区之地

2.下列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刘夙婴疾病                    拔剑撞破之

B.臣险衅,夙遭闵凶              猥微贱,当侍东宫

C.臣不胜犬马怖惧情   臣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州司临门,急星火              零丁孤苦,至成立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

B.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

C.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

D.文段主要用了四字句,还有不少对偶句,琅琅上口,亲切自然。

4.翻译句子。(4分)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3分)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3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呦呦鹿鸣,________________。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

3.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4.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5.__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6.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