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既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C.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时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扎拿出来。

D.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E.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4.对第二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吧评点道:“虽是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7分)

                                                                                            

 

1.BC 2.①概括介绍牢营的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3.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4.两种身份:教头身份和配军身份。四种性格和心理:谨慎小心、沉着冷静、隐忍顺从、顾及颜面。(7分,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选文第二段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林冲与差拨的对话,所以A项是正确的;选文通过第一段中“一般的罪人”与林冲的对话,以及差拨对林冲的辱骂,分别从侧面和正面揭示了管营、差拨对犯人的残忍欺压,并真实地展示了牢营的黑暗,所以D项是正确的;E项则可以通过第二段中林冲的原话得到证实;B项中“一般的罪人”并非都知道林冲被高太尉陷害,因此,该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C项中“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的原因不是林冲“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而是差拨要诈人钱财。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需要学生宏观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然后再分析第一段与文章其他部分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以及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就全文结构来看,第一段通过写“一般的罪人”与林冲的对话,侧面揭示了牢营的黑暗;而文章后面的部分,则从事实上深刻揭露了牢营的黑暗和看管牢营的各色人等的丑恶嘴脸。尤其是写林冲在给钱之前和给钱之后受到的截然不同的待遇,更是将牢营的黑暗和差拨的丑恶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从全文来看,第一段既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又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第一问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差拨的形象首先通过“一般的罪人”初步勾勒,继而通过大骂林冲、勒索敲诈等言行描写及前倨后恭的态度变化,塑造出了这一势利小人的形象。第二问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与第一问紧密联系。差拨先骂后夸,前后态度明显不同,一是因为林冲“使钱”的作用,二是有柴大官人的书礼这个“人情”。当时之世态人情,于差拨身上略见一斑。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尤其是第一问“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联系上下文即可发现,林冲”陪着笑脸”,隐忍顺从的一面固然符合他目前“配军”的身份,但应对差拨的辱骂和敲诈的整个过程却仍显得沉着冷静,又正好体现了林冲是禁军教头出身。这一角色可定位于其中一种身份,但必顺言之成理,并与第二问的“性格和心理”的分析相照应。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共10小题,每空0.5分)

1.云霄雨霁,彩彻区明。                                。(王勃《滕王阁序》)

2.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王勃《滕王阁序》)

4.            ,龙光射斗牛之墟;            ,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5.            ,觉宇宙之无穷;            ,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6.故曰: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7.大江东去,                                        。《念奴娇》

8.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霖铃》

9.                    ,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

10.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李密《陈情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九  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竹叶:竹叶青酒。

1.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9分)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壶觞以自酌      引:取过来,端起    B.三径荒,松菊犹存        就:已经

C.时矫首而遐观      矫首:抬起头        D.云无心以出              岫:泛指山峰

2.下列句子中“乃”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B.良乃入,具告沛公

C.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3.下列各项对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大约因为心情急切,诗人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快。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又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为了告诉每个人,明知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样“载欣载奔”,写得真实而动人。

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和菊还是原样。这里“松菊”既是天性爱好又是言志和寄托。

C.“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从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倒优势。

D.“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触景感怀,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5分)

                                                                                             

(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粉丝”自身心理因素的驱动。美国社会学家卡茨认为: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要。“微博粉丝”的出现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偶像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象。“粉丝”通过微博通信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情感的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认同。

劳伦斯·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出:“‘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快感及身份进行情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苦、悲观主义、挫败感、异化恐惧及厌倦。”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身我实现。

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但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的,我国几个门户网站微博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而一些具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传统的“粉丝”群体和社团要获得有关“粉丝”客体的信息,通常需由第三方提供,例如借助电视娱乐节目、广播和报纸的娱乐板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的明星的领导层提供的消息。微博的产生无疑舍弃了第三方这一环节,“粉丝”只需通过关注名人微博,就可以即时接收明星发布的所有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微博下进行“评论”,这就给“粉丝”创造出一种与名人直接互动交流的错觉。“粉丝”在这种错觉之下认为自己与名人多了一层社会关系,是熟悉的双方的彼此关注。

1.下列对“微博粉丝”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粉丝”精通现代媒体技术,热衷于使用微博、关注微博,以此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

B.“微博粉丝”希望通过使用微博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同时为大众建构生活的幻象。

C.“微博粉丝”通过关注明星偶像的微博,接收信息或发表评论,可以得到貌似直接交流的其实是建立在心理错觉之上的快感体验。

D.“微博粉丝”为应对自己遇到的痛、挫败、恐惧等,而把精力投入到微博上,为大众“粉丝”提供谈资。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微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求是“微博粉丝”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B.“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C.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对“粉丝”客体的态度,通常比专门追星和“微博粉丝”要冷静务实。

D.根据劳伦斯·克罗斯伯格的观点,“粉丝”对偶像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调控自我情感的作用。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微博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信息传播与接受方式,它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会产生一定影响。

B.与传统“粉丝”相比,“微博粉丝”为明星造势的手段和途径更为多样,他们的力量与作用也会日益受到明星的重视。

C.目前我国许多官方机构入驻著名门户网站,开通微博,表明官方已注意利用微博来扩大自身影响,促进社会信息及时发布。

D.“微博粉丝”到某明星的音乐新专辑发布会现场与明星面对面互动交流,有别于传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40分)

【材料1】1月7日,中国社科院发布最新年度社会心态蓝皮书,称中国社会信任度低于及格线。

【材料2】为什么阿里巴巴能够如此壮大(旗下的淘宝和天猫2012年交易额突破1万亿,可以与一个经济大省相提并论)?如果要用最简单的说法,那就是让素未谋面的交易双方通过制度设计克服了彼此的不信任:在没有支付宝之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