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然后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喜欢...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然后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请以“盼望”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收不到的通知书 “盼望着,盼望着,录取通知书的脚步近了……”。刚跨出考场,我的心便兴奋到了极点,便念起了歌一般的诗句。 “今年高考考得非常顺利,第一志愿肯定有望。”在坐校巴回家的路上,我心里乐滋滋的想着,脸上挂满了自信的笑容。校巴正开往我回家的路上,望着一望无垠的田野,那一刻,我只想跟爸妈说一声:“我成功了,我可以上大学了。” 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是漫长而遥远的,正如没有离别的痛苦哪有相聚的愉快,没有等待录取通知书那一颗焦急的心哪有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振奋人心的心呢?我正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因为,我刚刚托人帮我查过自己高考分数,最终确定自己的分数远远达到了所报第一志愿的录以分数线,那一刻,我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情不自禁的跳起来了。剩下的日子只需等待那张红红的,薄薄的录取通知书了。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我的心也一天比一天紧张起来,有时在地里干活的时候也会跑回家看看,看看自家门前那破旧的邮箱有没有那录取通知书;等得不耐烦,就拿出那张录取批次时间表,看看自己有没有记错录取时间,没错,是七月中旬,怎么现在已经八月中旬了,还没有收到呢?想到这,我的心便空空的,不敢再继续想下去。干农田的活也越来越没劲了。妈妈每当看见我那样,只是皱了皱眉,便默不出声,继续干活去了。 一天晚上,我呆在房间里,妈妈进来了,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东西。然后安静地坐在我旁边,说:“这是你的”。我一看,是录取通知书,怎么会在妈妈手上呢?但兴奋的心已经让我忘记身边所有的东西,手舞足蹈地跳起来,随着便是一阵阵欢呼。母亲只是笑了笑,然后走出了我的房间。当我准备拆开录取通知书,但发现已经被人拆开过,当我再看里面的内容,发现交学费付款那儿用红色的笔深深地画下了一条红线。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我知道为什么录取通知书迟迟没有到我的手里;我知道了那一条深深的红线是谁画上去的了,我知道了母亲为什么默不出声了……     第二天,我仍在田里干活,突然母亲轻轻地问了一句:“那录取通知书呢?”我淡淡地答道:“烧了。”母亲沉默,我也沉默了,只有那稻草随着风轻摇地摆动,我轻轻叹了一口气,继续低头干活。 【解析】 试题分析:话题作文几年前曾是高考的热门作文命题方式,它的特点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但本题在文体上有所限制,要求写一篇记叙文,这符合高一学生作文训练要求。 本题从诗歌的内容可以看出,两个海员,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出发”和“到达”分别是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也是他们人生的指南。 盼望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是人生征途不可或缺的动力。父母盼望孩子健康成长,成龙成凤,孩子盼望长大成人,报答深恩;老师盼望学生青出于蓝,成为栋梁;学生盼望老师生活幸福,桃李满园;青年盼望自己爱情甜美,家庭幸福;中年人盼望自己香车宝马,事业成功;老人盼望自己余霞满天,余热无限;在外打拼的人盼望能够常回家看看;在家翘首的父母盼望孩子顺顺利利,平平安安;鏖战题海的学子盼望早点放假,冲出黑暗......盼望贯穿了人生的始终,学生只要抓住其中一点,激情演绎就可以写出震撼心灵的文章。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有文气,就有灵魂;人有文气,就有气质。“文苑”文学社决定开展“文气从哪里来”的探究活动,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春节期间,湖南岳阳楼景区推出优惠活动,游客背诵出《岳阳楼记》,可以免费领取价值80元的景区门票。“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一时间书声与掌声此起彼伏,文学名篇与亭台楼宇交相辉映。在现场,大家边排队边捧着书本和手机突击背诵。截至大年初六,共6000人通过背诵登上了楼,好多家长特意带着孩子从外地赶来参加活动。通过背诵获得门票最年长者84岁,最年幼者才4岁。

【材料二】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被视为天上文曲星下凡,到他山东高密老家参观的已有上万人,莫言老家屋边的草、地里的菜,都给人揪去了,抠墙皮、挖砖块的也不少,据说是想沾沾莫言的“文气”。

1.《文苑》主编打算采用【材料一】发一则新闻,请你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言的父亲打电话说:真的受不了了,家里墙皮都快抠没了。请你替他们家拟写一条标语,有效引导游客行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气究竟从何而来呢?《文苑》主编希望你结合以上材料写一则短评。(100字左右)(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给出的格式,在空缺处补写诗歌的中间一节。(4分)

妹妹说

门前一口水塘

妹妹说——

那是一张绿色的唱片

                      

                      

                      

浮标上下跳跃

妹妹说——

那是一曲《欢乐的童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人启事

金文吉

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了。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

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

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每天晚上抱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离家后女孩的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赶回A市,她颤抖着按响了门铃,开门却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

寻母,速归。

1.第三段“没有温暖的家”是什么意思?请你根据这篇小说对“没有温暖”作出具体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母亲”的三次“寻人启事”看作一个变化过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儿”三次读“寻人启事”及给母亲打电话后的心态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  (   )(   )(4分)

A.女孩出走,一是想对妈妈的“苛求”给予无声的反驳,二是想证明自己有能力独立生存下去。

B.本文情节虽然平铺直叙,但表现的主题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语言虽朴素,但朴素中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但容量较大。

C.女孩身上体现着一代青少年的特点:他们往往不甘各种各样的束缚,敢于追求个性自由,敢想敢为,但往往容易冲动,缺乏理智的思考。

D.本文以“寻人启事”为明线,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暗线,在情节叙述中,适当点染环境和侧面描写,人物形象真实,艺术感染力强

E.作品中“寻人启事”措辞的不断变化,表现了母亲面对女儿离家不归的无奈与妥协,同时也折射出母亲要找回女儿的坚定信念。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衰,爱怜之                                       ②老臣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③丈夫亦爱怜其少乎?                             ④父母爱,则为之计深远

A.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相同。

B.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不同。

C.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不同。

D.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相同。

2.对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窃爱怜之    ②父母之爱子    ③持其踵为之泣    ④祭祀必祝之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也不同。     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也相同。

3.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左师公请求太后,让其少子补黑衣之数,其目的是以此为话题,委婉劝谏太后。

B.左师触龙私下里认为赵太后爱燕后不如爱长安君。

C.左师触龙认为,为子女作长远打算才是真正地爱护自己的子女。

D.燕后远嫁,赵后思念她,每次祭祀时,赵后必为她祈祷,保佑她不被送回来。左师认为这才是真正为子女作长远打算。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8 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晋,何厌之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每空1分,共8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雨巷》)

3.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4.怅寥廓,                    ,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6.学而不思则罔,                        。(《公冶长》)

7.学而不厌,                          。(《述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