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文抄袭事件在学术圈外的领域也频...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文抄袭事件在学术圈外的领域也频频发生,这就不能不引发我们的反思:不管哪行哪业,动辄将论文作为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的标准,是否完全合适?

B.成立于1994年的中国联通拥有世界第二大CDMA用户群和世界第三大移动通信用户群,在国内电信市场上已经与老大哥——中国移动鼎足而立

C.王蒙的作品《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读着读着,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D.他犯了经济上的错误,玷污了人民公仆的形象。但他能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上交了所有问题款项,应该罪不容诛

 

A 【解析】 试题分析:A动辄:动不动就。此处使用正确。B鼎足而立:比喻三方分立对峙。对象错。C拍案而起:形容十分愤怒。望文生义。D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语境错误。“正确使用词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六近义词辨析。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词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词语,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河岸上是曲曲折折的长廊,廊边有木椅,坚实而温和,那木头的容颜在岁月的抚摸下日渐光滑,清晰的文理,显露出岁月的沧桑。

B.抗战期间,梅兰芳身居沦陷区,却不畏淫威,蓄须明智,罢歌罢舞,即便生活逐日困窘,也不改初衷,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骨气。

C.辽阔苍茫的戈壁荒漠,森严幽深的皇城内院,人声鼎沸的京城市井,灵秀旖旎的青山碧水,这一切使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浓郁的诗意美。

D.鲁迅总是独具匠心地抓住一切机会,运用他特有的幽默才能,出奇不意地使词语闪烁出动人的艺术的光芒。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窃/缈          染/保持默               实/一糊涂

B.驰/严          雕/有成效               胼/民民膏

C.勉迫          未/称心愿               数/甲归田

D.打/落          亲/反躬自              刊/一年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陈情表》)

2.                      ,愿乞终养。                                (《陈情表》)

3.夕阳古道无人语,                            。                    (《长亭送别》)

4.《诗》三百篇,                                 。                 (《报任安书》)

5.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报任安书》)

6.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                ?      (《渔父》)

7.                   ,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记念刘和珍君》)

8.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     (《记念刘和珍君》)

9.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每小题2分)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净,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召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延烧                  比:并排,挨着

B.伏制之罪                矫:纠正

C.持节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发:打开

D.以数谏                  切:急切,切迫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黯父任          ②至丹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①以切谏          ②群臣或

C.①公卿皆黯惧      ②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D.①令从谀承意      ②死不屈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

B.弘大体,不拘文法

C.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

D.天子方召文学儒者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皇上派汲黯去视察东越之间的争斗,汲黯只到达吴郡就回来了,因为他认为不必为这样琐屑的事而遣派使臣。

B.汲黯学习黄老学说,又因多病,所以处理地方政务主张无为,人们因此对他大加称赞。

C.太后的弟弟武安侯为丞相,很多高官都来拜见,只有汲黯见他从不曾行拜礼,只是拱拱手。

D.汲黯因为总是直言进谏,不能久留宫内。他对皇帝的批评毫不留情,汉武帝对此十分恼怒,但他始终以朝廷为重。

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甚矣,汲黯之戆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