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造物的时候会给予每个人同等的东西,但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借鉴,借人之精华,融己之智慧与美丽,以铸造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千古江山,百代风流,大江淘尽后浮在水面上的名姓与容颜,依旧生动,依旧璨若群星。坐在车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马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所在;韩愈不与世同流合污,一篇《师说》便让学习借鉴的美德流传千古;一道紫光摔开万道光芒,江面上露出的是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在高吟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正是这学习接纳,勇于借鉴的精神才得以让大唐闻名中外古今……当世人用赞誉和敬仰的光环将他们环绕时,古人们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在熠熠闪光。 凭栏回首,清政府闭关锁国,愚昧无知,拒人之精华于千里之外,终而落得“山河破碎风飘絮”,泱泱大清国在外国的“精华”中风雨飘摇。倚栏回溯,孙中山怀抱一腔救国之情,学习西方民主借鉴西方精华,虽最终失败,却使中国即将倒下的屋梁注入了不屈与刚强。面对孙中山的救国之路,谁能否认这借鉴的力量是伟大而响亮?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美丽,终于在二十世纪的一个春天绽放。走出国门,引进外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一首开放之诗,朗诵着民族振兴的渴望;一曲借鉴之歌,奏响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听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欢呼与喜悦;看吧,北京伸开双臂迎接奥运的光芒与欢乐;想吧,中法文化年让中华文化融入了新的精神与精华……中华之巨龙正腾空而起,这便是借鉴与自强结合的力量铸就的辉煌。 于是,打开未来的首页,我写下: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互放的光芒 云映日而成霞,日因云而多彩;岩挂泉而成瀑,泉因岩而恢弘;枯树篱笆缠绕紫藤牵牛而“花枝俏”,紫藤牵牛因枯树篱笆而挺拔……此皆为互放也。互放的光芒从远古穿越到现今,从自然界折射到人类社会,使历史照尘寰,世界放光彩! 拂去历史的尘埃,翻开发黄的纸张,可知“将相和”的美谈至今被人津津乐道;伯牙子期惺惺相惜千古流传;太宗以魏征为镜彪炳千古;马克思恩格斯执笔共著嘉誉不绝……正因为他们的互相扶持互放华采,我们才能看到诸侯烽起一个国家的强盛,才可能听到余音绕梁的《高山流水》;才有可能欣赏到贞观之治的悠悠唐韵,才可以读到为人类社会指明道路的名著……互放的光芒让历史变得灿烂多姿! 凌霄花能够在百花丛中一枝独秀,是因为攀援在虬枝树干上,而虬枝树干也因为凌霄花的蜿蜒盘旋而变得摇曳多彩;荒冢凄凉瑟瑟却因为青藤的攀爬而成为塞外美景;根瘤菌与大豆“相依为命”延续了各自的寿命,也增加了大豆的沧桑感。沃森和克里克,两次构建DNA模型却均遭失败,后来借用了科学家麦尔金斯的研究成果才最终成功,而麦尔金的研究成果也因此闻名遐迩。我们无法想像一朵孤单的红花在没有绿叶衬托下构成满园春色,而满园春色自然也不能少了红花;也无法想像爬山虎不爬墙会怎样惨死在行人的践踏下,而墙也会变得怎样空泛。互放的光芒让大自然焕发出七彩色,美丽了整个世界! 历史的车轮辗过昨日,来到今天,把互放的光芒也带到了现代社会。无疑,现代人讲究的是“双赢”局面,即使“梅需逊雪三分白”,也要“雪却输梅一段香”。中国以傲然雄姿加入WTO,与世界共同繁荣,共同创造经济GDP,这不也是互放的光芒吗?中国要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要进步少不中国,这样互利共生激起了最美丽的浪花,把中国经济推向前去。互放的光芒让社会更加繁荣昌盛,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宇宙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都是由互放的光芒交映而成。众星拱月的美景离不开互放的光芒;“众鸟高飞尽”必须配上“孤云独去闲”才有独坐敬亭的黯然;《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的凑合,《漱玉词》与《金石录》的映衬,才让世人体会到“彩虹不是一种颜色就可以构成的”。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应全面理解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并从材料的主旨出发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则材料,暗含一“借”字,而“借”字的含义相当丰富。根据话题材料,题目中的“借”的意思是:借助他人的优势,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别人,从而共同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从这一含义切入,无疑是最佳立意。明白了“借”的内涵后,为进一步打开思路,可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如与教材联系,可以联想到《劝学》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与课外阅读联系,可以联想到科学家牛顿的名言:“如果我比笛卡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与自然现象联系,可以联想到:月亮本来是不发光的,它借助太阳光才有了自己的阴晴圆缺。      另外,本话题是一个蕴涵哲理的故事,如若单从字面去诠释“借”的内涵,列举“借”的方式,罗列“借”的内容,则太肤浅。不妨采用“实则虚之”的写法。从虚处着笔,抛其“借”之形,写其“借”之神。借其方法,借其思想,借出智慧,借出精神。写这样的话题,切入的角度要小,内容挖掘要深,感情表达要真,要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挖掘其隐藏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平中见奇,平中见新,平中见深。关于体裁,本题要求只能写议论文。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陈情表》)

2.                      ,愿乞终养。                                (《陈情表》)

3.夕阳古道无人语,                            。                    (《长亭送别》)

4.《诗》三百篇,                                 。                 (《报任安书》)

5.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报任安书》)

6.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                ?      (《渔父》)

7.                   ,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记念刘和珍君》)

8.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     (《记念刘和珍君》)

9.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每小题2分)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净,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召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延烧                  比:并排,挨着

B.伏制之罪                矫:纠正

C.持节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发:打开

D.以数谏                  切:急切,切迫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黯父任          ②至丹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①以切谏          ②群臣或

C.①公卿皆黯惧      ②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D.①令从谀承意      ②死不屈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

B.弘大体,不拘文法

C.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

D.天子方召文学儒者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皇上派汲黯去视察东越之间的争斗,汲黯只到达吴郡就回来了,因为他认为不必为这样琐屑的事而遣派使臣。

B.汲黯学习黄老学说,又因多病,所以处理地方政务主张无为,人们因此对他大加称赞。

C.太后的弟弟武安侯为丞相,很多高官都来拜见,只有汲黯见他从不曾行拜礼,只是拱拱手。

D.汲黯因为总是直言进谏,不能久留宫内。他对皇帝的批评毫不留情,汉武帝对此十分恼怒,但他始终以朝廷为重。

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甚矣,汲黯之戆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故夫知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 知一官          (2) 犹有所者也         (3) 而御六气之         

2.与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彼且恶乎待哉

A.之二虫又何知                      B.而莫之夭阏者

C.去以六月息者也                    D.奚以知其然也

3.文中为什么要提到宋荣子、列子?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为了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之可笑。

B.为了说明宋荣子、列子才智见识和修养都很高,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

C.为了说明宋荣子修养虽高,仍有未树,列御寇虽能免行,仍须御风,他们均有所待。

D.为了说明顺应天道驾驭六气的重要性。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2分)

瘦金体

雪小禅

①瘦与金,仿佛贫穷与富贵,凑在一起,居然有一种别致的味道和气息。

②是一个皇帝创造的一种书法体。

③但凡这种皇上,一定做不好皇上。果然,创造瘦金体的宋徽宗对书法和绘画的偏爱,让他沦为金兵俘虏。但正是心中这些对于书画的热爱,才使他在沦为俘虏时不至于落难到不堪的地步——人的爱好,在生死关头总会拯救他。因为漫长的时光是无法打发的,这些爱好,可以与时间为敌。

④喜欢瘦金体,是因为喜欢它的个色

⑤就因这叫法,分外有几分落寞的荒意。

⑥像秋天长水。是寂寂的天空,有几声远走高飞的大雁,其实是含着人世间最饱满的情意的。远的东西总是充满了想象,而这瘦里,就有了山的寒水的瘦。这金里,又有了人世间最真实的沉重和亮色。

⑦第一次读到这三个字,就被吸引了。三个字里,跌宕出一种极为细腻的光滑与个色感。只这两个字联系起来,衍生出多么孤零的一种情怀啊。

⑧再看字。真是瘦。绝非牡丹的肥腻,而是一枝清梅的瘦。枯而不甘。我喜欢那支棱出来的样子,一撇一捺都彰显出不同凡响的意味。看着一点也不洋气,甚至有些乡土,可是,一腔子里的血全是清傲的。

⑨那份浓烈,那份傲岸,分外扎眼。

⑩也像宋徽宗这个人。偏偏不喜欢做皇帝,偏偏把心染在了琴棋书画里。

⑪另一个皇帝李煜,南唐后主。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诗词,一切如命,当然也会一江春水向东流。

⑫总觉得喜欢上文字或者绘画书法的男子或女子会徒增一种莫名的伤感。于他的审美上或许是一种趣味的提升,于人生而言,并无多少益处。因为那样会使心灵过早地进入陡峭地带,过上一种看似平静实则颠簸的生活。虽然人生会因此厚了,肯定了,更值得揉搓和拿捏了。可是,它们带来的荒凉和皱折也一样多。——这些人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对时间的交待和对生活惘然的品味。

⑬就像瘦金体,看似锋芒毕露,实则是人生的无奈全在里面。

⑭能在哪里张狂呢?除了在文字中。在日子中,不得不收敛,不得从春到秋,从夏到冬。日复一日重复和交待的,其实是差不多的内容。

⑮那仿佛是经历过时光淬砺的女子,逆境让她一夜之间成长。被时光或打击过的石头、铁或人,往往更加光彩夺目。很多时候,顺境让人慢慢就沉下去了,而逆境,一经时间打磨,却可以散发出更加绮丽之光。即使是变得凛然了,突兀了,但那味道却是格外不同了。

⑯人们很难记得历史上那么多皇帝。但却容易记得宋徽宗。金戈铁马是留给岁月尘烟的,一个书法体的诞生却是永远永远地留下来了。尽管想起时恍如隔世,可是,如果看起来、写起来,却仿佛昨天。

⑰看过一个朋友临摹的瘦金体,分外古意。

⑱却觉得并不远,仿佛可亲可近的人。贴在脸上,有温热感,放在怀里,是那亲爱的人。远远地看她写,那中式的长衫,那手中的毛笔,仿佛都带着一种阔绿千红的诱惑。在少年,我是如何抵触着中国文化,那么现在,我就有多么热爱着它——你曾经反感的,或者隔阂的,在多年之后,也许会成为最亲近的。这恰恰是岁月所赐。心老了以后,往往会喜欢一些沉静下来的东西,比如书法、绘画,比如戏曲。

⑲因为不再有生活的节奏和韵律了,也渐渐失去争先恐后去要什么的意味。人生到后来,是做减法了。一步步减去那丰硕的气息,像瘦金体,只留下些风骨和枝桠就够了,那风骨,却更吸引人。因为隔着八百多年的烟尘与风雨,我仍然能感觉瘦金体的凛凛风骨。

⑳那是一个男人的心声。

21他更愿意臣服于书画之间的时间。那是属于他个人的时间。没有年代,没有界限……他似乎早就料定了。其实,他一定会比别的皇帝更多的出现在后代的书中或者文人们的嘴中。因为文化,从来是穿破了时间这层膜,而且,年代越久,味道会越醇厚,越有气象。什么东西一旦有了气象,便离成大器很近了。

22因了宋徽宗,我偏爱着寥薄清瘦的瘦金体。又因为瘦金体,我更高看这潦倒的皇上。有的时候,恰恰因为不堪和潦倒,才创造出一个个文字或书画里的奇迹。那些画牡丹的人,永远不会体味画竹或画梅的心境。潦倒,往往赐予人更高的灵魂品味和耀眼的光彩夺目,比如凡高,比如宋微宗。

23破掉了富贵之气的瘦金体,就这样支支愣愣地入了我的眼——异数,从来就有着别样的动人大美。无论是书画、文字,还是人。

1.作者以“个色”一词来形容“瘦金体”,它的含义,可以用文中             等词语来解释。(2分)

2.作者认为喜欢上文字或者绘画书法,除了提升审美趣味外,对人生“并无多少益处”,她为什么这么说?请用自己的话表述。(3分)

3.文章写宋徽宗和他所创的“瘦金体”,却写到了李煜和临摹瘦金体的朋友,写此二人之事的目的分别是什么?(3分)

4.分析末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8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文段中①②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2.结合文段,说说对文段中划线语句含意的理解。(3分)

3.对“我说不出话”的主要原因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痛失优秀青年而伤心得说不出话来。

B.因为痛苦、愤怒到了极点而说不出话来。

C.跟段祺瑞反动政府无理可说。

D.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此时并不想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