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五六岁的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妈妈有时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五六岁的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妈妈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妈妈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700字。

 

适于己方为最好 弱水三千, 只取那一瓢饮。纷繁尘世,事物实乃多也。为人处事,百千方式。而物不独取华表,事非随波而流。苍苍世间,唯有适于己,方为最好。 梅避繁春而居凌寒,终得傲雪高洁之美名;竹无花而挺立直上,成千古不(曲)屈佳话。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该有自己的选择,选择最适合于自己,最能让自己活出价值的,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记得有个爱反穿袜子的男孩,即使妈妈帮他把袜子穿好,他也会脱下反穿,妈妈责备时他回应:“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翻过来。”天真的回应表现了男孩对适于自己的方式的追求,是啊,舒服才重要,合适自己才是最好。 男孩的选择值得肯定,因为适于己的选择,于个人而言,是走向梦想彼岸的大道。国人引以为傲的刘翔,当初专攻的是跳远,但教练的慧眼识金,引他入了一百一十米栏,这个黄种人绝对弱势的项目,却成就了一段飞人佳话,原因很简单,它适合刘翔,而适合才是最好的。 再看至今仍有许多人为之叹息的弘一法师,才华横溢的他本可凭借超群的才华享人世富贵,但他最终放弃了红缘,在佛门净地享另一种人生。且不论俗家与佛门孰优孰劣,然法师觉得佛门清香更适于己,所以选择离开了红尘。而法师的圆满与千古佳传,不正是对适于己才是最好的最佳诠释么? 而另一位才子,南唐后主李煜,却因错生帝王之家,终落得才华难以尽展且国破家亡的悲惨境地,如今,后人只得吟念着那伤感的词句来惋惜这位没能过上适于己之生活的才子了。 适于己方为最好,于个人如此,于民族国家亦如此。近代欧美因资本主义而雄起,国人便学之,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却也未能让中国走上富强,直到马克思主义燎原古老华夏,中华民族才重新奋起。适于己才最好,适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才是我国最好的选择。 三年灾荒,十年文革,中国又来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一代伟人邓小平为中国点燃了前进的明灯,中国摒弃了苏联的模式,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改革开放之路,而三十年的腾飞证明改革开放是新时代中国最好的选择! 人于世间寻寻觅觅,终需各取所需,然留一份坚持与清醒,牢记万物之中适于己才是最好。并为寻觅适于己不懈奋斗,如是,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而此理,于个人,于社会,于国家,岂有异乎?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解读与立意参考角度如下: 1.儿子角度(关键词:自知、适合自己、坚持自己的做法、亲身体验) 关键语句“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解读此关键语句,可有以下立意: (1)为自己而活(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下);   (2)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 (3)勇于打破常规,选择适合自己的;        (4)只要适合自己,就应该被尊重; (5)坚持符合自己发展的做法;              (6)人生如人穿袜子,苦乐自知; (7)别人只是观众;                        (8)快乐的感受因人而异; (9)实践出真知,行不行要靠亲身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母亲角度 (关键词:别人的感受、合乎习惯常规、站在孩子的角度) 关键语句“有一次母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面对孩子的另类表现,家长怎样处理就是一门成长教育的高深学问。解读此关键语句,可有以下立意:(1)教育孩子时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因势利导; (2)要多考虑他人感受。 3.综合角度 人既要保有本真,尊重自我;又要努力适应社会规范。 写作要求中明确规定,可以从材料中自选角度立意,因而可从男孩的角度切入立意,也可从母亲的角度切入立意,也可综合男孩及母亲的观点立意。对人物观点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6小题)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 《寡人之于国也》 )

2.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 《蜀道难》 )

3.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         _ __                         _。( 《蜀道难》 )

4.昨夜西风凋碧树。_______          ___                  _。    ( 《蝶恋花》 )

5.留恋处,兰舟催发。                                          。  ( 《雨霖铃》 )

6.大弦嘈嘈如急雨,                                 ,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行》 )

7.曲终收拨当心划,               。东船西舫悄无言,               。( 《琵琶行》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5分)

清 溪①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清溪:河流名,在安徽境内。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诗的颈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清溪水色的?请简要分析。(3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指用兵。

B.陈力列                     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

C.不寡而患不均               患:担心

D.无乃尔是与                 过:过错,名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社稷之臣                 曰:“非我,兵也”。

B.固近于费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C.昔者先王为东蒙主           斧斤时入山林

D.吾恐季孙忧,不在颛臾       寡人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下列对《季氏将伐颛臾》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引用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论辩力与说服力。

B.本文也是一篇驳论文,先驳后立,破中有立。孔子与弟子三次对话,第一次批评学生没尽到职责,第二次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第三次提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C.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季氏伐颛臾,充分体现了“当仁不让”的精神;而“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精辟论断亦可见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与政治见地。

D.孔子对弟子一般直呼其名,名后加“也”,语调舒缓而亲切。而文中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出孔子责备的神态。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中,哪个字可以表明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孔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 (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渐行渐远的自行车

杨树荫

(1)清晨,太阳正在升起。

(2)整洁的街道,幽雅宁静。粗壮的梧桐树,枝叶茂密,偶尔一阵凉风,让人神清气爽。

(3)里弄,小巷,胡同口,一辆一辆的自行车,响着清脆的铃声,鱼贯而出,在宽阔的大街上,汇聚成浩荡的车流,来来往往,时有分流,又不断地合流。

(4)城市苏醒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5)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各处都能见到的城市图景。只是这幅图景,已恍惚成了遥远的过去。如今的街道,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6)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上海产的“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天津产的“飞鸽”牌自行车,轻盈简洁,是浩浩荡荡的自行车王国里的主力军,中国人踏着自行车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7)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在中国竟有着长久不变的形态。首先是价格不变,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凭票供应,到八九十年代的随处可买、随时能买,自行车的价格始终在100多元一辆,普通的工薪阶层买得起;其次,外形也不变,它的构造始终是一个车身、两只轮子,“操纵在两足之间”,只要凭着自己的力气,便能轮转车行。

(8)自行车以自己的朴素、朴实,遍布城乡,中国人离不开自行车,自行车也一无所求地任人使用。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

(9)自行车不疾不徐,正是其奥妙所在。疾者,即与凶险同行,一旦失控,便会头破血流;徐者,即无法行进,也会车弯人倒。不疾不徐,循势而进,这是自行车的前进方式,其实也是做人的前进方式。世间之事,快不得,慢不得,不疾不徐之为上。

(10)自行车唯力而行,这又是其魅力所在。自行车的速度是人踩踏出来的,脚踏轮转,一分脚劲方有一分速度。人踏着车,争到了速度,却也造就了人的体能与毅力。物质社会,既要借助物质,又要唯力而行,尽力而为,此是人在物质世界的存亡之道。

(11)自行车谦卑处世,这更是它的品德所在。它不横冲直撞,不强凶霸道;无论大路、小路、田间的路,只要有路,它都能依路而行;它卑微而立,在大千世界,只需微薄的一席之地;它供人役使,却无所索求;它给人方便,却不污染人间;它简洁朴实,没有贫富的差距,让骑车人心态平和。

(12)自行车是人们漫长岁月的坚守者,艰难行程的助推器,它陪伴中国人缓慢却不停顿地从贫困通往富裕,直到汽车进入普通人家。而今,自行车竟然淡出了中国人的视野,渐渐地远去。

(13)中国人已经不会安于自行车的速度,也不看重自行车的价值。汽车成为社会的新贵、新宠,铺天盖地,不可一世,并且很快取得了自行车从未享有过的地位:一条一条道路由它驰骋,一片一片空间由它占有。飞驶而来、绝尘而去的汽车,根本不会把自行车放在眼里。

(14)高速的公路,疾驰的汽车,凡是路,都被汽车所占。汽车又堵住了路,路堵、车堵、人心也堵。一心求快的中国人又不安于汽车的速度,磁悬浮速度、高铁速度,接连问世,震撼人心。中国人只想快,甚至想飞腾起来,总想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15)自行车,已然是交通工具中的弱者,它不断地被边缘、被贬值。一个视速度为强势的时代,自行车的命运可想而知。

(16)在技术进步的时代,我们不必为传统器具的衰落而悲哀,万物优胜劣汰,自有其客观的规律。与汽车相比,自行车的速度自然落后了许多。然而人世间,并非越快越好,倘若物质飞速地发展,而人的灵魂跟不上,岂不险乎?倘若人的灵魂、人的生命就得慢慢地行进,如此的快速,岂不悲乎?

(17)其实,世上并非都在追求速度,丹麦、挪威诸国,人均收入和现代化水平都居世界之前,可谓十足的富裕国家,却照例是自行车不少于汽车,也不弱于汽车。宽广的大街上,有专设的通道让自行车自由而行,还有专门的交通法规保护自行车。人们依旧喜爱自行车,依旧每天踏着自行车上下班,包括部长、市长和白领阶层。自行车不仅让他们骑出了一个洁净的天地,也骑出了一个体魄强健的民族。

(18)然而,我们已经上了快速的轨道,人们崇尚快,追求快,一切都想快,再也慢不下

来了。

(19)渐渐远去的自行车,留下的只是遥远的记忆。

(《浙江日报》 2011年12月9日,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1)—(4)段对旧日清晨城市图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文章第8段写到“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请联系全文概括“自行车文化”的主要内涵。(4分)

3.赏析文章第13段画线的句子。(4分) 

4.“渐行渐远的自行车”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

(4分)

2012年9月,浙大紫金港校区挂出的两条迎新横幅一时间蹿红网络:

做一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国,不倾城,以优雅姿势去摸爬滚打;

做一个丰盈的男子,不虚化,不浮躁,以先锋之姿去奋斗拼搏。

请对比常见的迎新横幅,从不同角度分析浙大迎新横幅受追捧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