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6小题)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 。( 《寡人之于国也》 )
2.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 《蜀道难》 )
3.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 _ __, _。( 《蜀道难》 )
4.昨夜西风凋碧树。_______ ___, _。 ( 《蝶恋花》 )
5.留恋处,兰舟催发。 , 。 ( 《雨霖铃》 )
6.大弦嘈嘈如急雨, 。 ,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行》 )
7.曲终收拨当心划, 。东船西舫悄无言, 。( 《琵琶行》 )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5分)
清 溪①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清溪:河流名,在安徽境内。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诗的颈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清溪水色的?请简要分析。(3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指用兵。
B.陈力就列 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
C.不患寡而患不均 患:担心
D.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名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社稷之臣也 曰:“非我也,兵也”。
B.固而近于费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斧斤以时入山林
D.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下列对《季氏将伐颛臾》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引用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论辩力与说服力。
B.本文也是一篇驳论文,先驳后立,破中有立。孔子与弟子三次对话,第一次批评学生没尽到职责,第二次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第三次提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C.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季氏伐颛臾,充分体现了“当仁不让”的精神;而“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精辟论断亦可见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与政治见地。
D.孔子对弟子一般直呼其名,名后加“也”,语调舒缓而亲切。而文中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出孔子责备的神态。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中,哪个字可以表明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孔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渐行渐远的自行车
杨树荫
(1)清晨,太阳正在升起。
(2)整洁的街道,幽雅宁静。粗壮的梧桐树,枝叶茂密,偶尔一阵凉风,让人神清气爽。
(3)里弄,小巷,胡同口,一辆一辆的自行车,响着清脆的铃声,鱼贯而出,在宽阔的大街上,汇聚成浩荡的车流,来来往往,时有分流,又不断地合流。
(4)城市苏醒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5)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各处都能见到的城市图景。只是这幅图景,已恍惚成了遥远的过去。如今的街道,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6)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上海产的“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天津产的“飞鸽”牌自行车,轻盈简洁,是浩浩荡荡的自行车王国里的主力军,中国人踏着自行车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7)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在中国竟有着长久不变的形态。首先是价格不变,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凭票供应,到八九十年代的随处可买、随时能买,自行车的价格始终在100多元一辆,普通的工薪阶层买得起;其次,外形也不变,它的构造始终是一个车身、两只轮子,“操纵在两足之间”,只要凭着自己的力气,便能轮转车行。
(8)自行车以自己的朴素、朴实,遍布城乡,中国人离不开自行车,自行车也一无所求地任人使用。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
(9)自行车不疾不徐,正是其奥妙所在。疾者,即与凶险同行,一旦失控,便会头破血流;徐者,即无法行进,也会车弯人倒。不疾不徐,循势而进,这是自行车的前进方式,其实也是做人的前进方式。世间之事,快不得,慢不得,不疾不徐之为上。
(10)自行车唯力而行,这又是其魅力所在。自行车的速度是人踩踏出来的,脚踏轮转,一分脚劲方有一分速度。人踏着车,争到了速度,却也造就了人的体能与毅力。物质社会,既要借助物质,又要唯力而行,尽力而为,此是人在物质世界的存亡之道。
(11)自行车谦卑处世,这更是它的品德所在。它不横冲直撞,不强凶霸道;无论大路、小路、田间的路,只要有路,它都能依路而行;它卑微而立,在大千世界,只需微薄的一席之地;它供人役使,却无所索求;它给人方便,却不污染人间;它简洁朴实,没有贫富的差距,让骑车人心态平和。
(12)自行车是人们漫长岁月的坚守者,艰难行程的助推器,它陪伴中国人缓慢却不停顿地从贫困通往富裕,直到汽车进入普通人家。而今,自行车竟然淡出了中国人的视野,渐渐地远去。
(13)中国人已经不会安于自行车的速度,也不看重自行车的价值。汽车成为社会的新贵、新宠,铺天盖地,不可一世,并且很快取得了自行车从未享有过的地位:一条一条道路由它驰骋,一片一片空间由它占有。飞驶而来、绝尘而去的汽车,根本不会把自行车放在眼里。
(14)高速的公路,疾驰的汽车,凡是路,都被汽车所占。汽车又堵住了路,路堵、车堵、人心也堵。一心求快的中国人又不安于汽车的速度,磁悬浮速度、高铁速度,接连问世,震撼人心。中国人只想快,甚至想飞腾起来,总想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15)自行车,已然是交通工具中的弱者,它不断地被边缘、被贬值。一个视速度为强势的时代,自行车的命运可想而知。
(16)在技术进步的时代,我们不必为传统器具的衰落而悲哀,万物优胜劣汰,自有其客观的规律。与汽车相比,自行车的速度自然落后了许多。然而人世间,并非越快越好,倘若物质飞速地发展,而人的灵魂跟不上,岂不险乎?倘若人的灵魂、人的生命就得慢慢地行进,如此的快速,岂不悲乎?
(17)其实,世上并非都在追求速度,丹麦、挪威诸国,人均收入和现代化水平都居世界之前,可谓十足的富裕国家,却照例是自行车不少于汽车,也不弱于汽车。宽广的大街上,有专设的通道让自行车自由而行,还有专门的交通法规保护自行车。人们依旧喜爱自行车,依旧每天踏着自行车上下班,包括部长、市长和白领阶层。自行车不仅让他们骑出了一个洁净的天地,也骑出了一个体魄强健的民族。
(18)然而,我们已经上了快速的轨道,人们崇尚快,追求快,一切都想快,再也慢不下
来了。
(19)渐渐远去的自行车,留下的只是遥远的记忆。
(《浙江日报》 2011年12月9日,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1)—(4)段对旧日清晨城市图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文章第8段写到“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请联系全文概括“自行车文化”的主要内涵。(4分)
3.赏析文章第13段画线的句子。(4分)
4.“渐行渐远的自行车”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4分)
(4分)
2012年9月,浙大紫金港校区挂出的两条迎新横幅一时间蹿红网络:
做一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国,不倾城,以优雅姿势去摸爬滚打;
做一个丰盈的男子,不虚化,不浮躁,以先锋之姿去奋斗拼搏。
请对比常见的迎新横幅,从不同角度分析浙大迎新横幅受追捧的原因。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3分)
将“龙骨”译为“dragon bone”——事实上,“龙骨”只是一种入药的化石,并非龙的骨头;将“齿痕舌”译为“teeth-printed tongue”——其实“齿痕舌”只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并非“牙齿咬过的舌头”;将“失笑散”译为“powder for lost smiles”——其实“失笑散”只是因为这味药效果太好了,医生用了以后总是情不自禁地笑……
国际著名中医翻译学者、来自英国的魏廼杰博士认为,中国的中医药成果要在国际医药与人文领域发挥持续影响力,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让世界能够看懂听懂中医药”。中华中医药学会翻译分会秘书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主任丁年青教授对这一看法十分认同,他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参与中医药术语翻译辞典和外文版中医经典著作的编写,而且国外学者翻译的书籍占据了主要市场。“中医药科技与文化的进一步推广,急需培养具有较高专业外语水平的国际中医药人才,这攸关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