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渐行渐远的自行车 杨树荫 (1)清晨,太阳正在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渐行渐远的自行车

杨树荫

(1)清晨,太阳正在升起。

(2)整洁的街道,幽雅宁静。粗壮的梧桐树,枝叶茂密,偶尔一阵凉风,让人神清气爽。

(3)里弄,小巷,胡同口,一辆一辆的自行车,响着清脆的铃声,鱼贯而出,在宽阔的大街上,汇聚成浩荡的车流,来来往往,时有分流,又不断地合流。

(4)城市苏醒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5)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各处都能见到的城市图景。只是这幅图景,已恍惚成了遥远的过去。如今的街道,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6)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上海产的“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天津产的“飞鸽”牌自行车,轻盈简洁,是浩浩荡荡的自行车王国里的主力军,中国人踏着自行车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7)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在中国竟有着长久不变的形态。首先是价格不变,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凭票供应,到八九十年代的随处可买、随时能买,自行车的价格始终在100多元一辆,普通的工薪阶层买得起;其次,外形也不变,它的构造始终是一个车身、两只轮子,“操纵在两足之间”,只要凭着自己的力气,便能轮转车行。

(8)自行车以自己的朴素、朴实,遍布城乡,中国人离不开自行车,自行车也一无所求地任人使用。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

(9)自行车不疾不徐,正是其奥妙所在。疾者,即与凶险同行,一旦失控,便会头破血流;徐者,即无法行进,也会车弯人倒。不疾不徐,循势而进,这是自行车的前进方式,其实也是做人的前进方式。世间之事,快不得,慢不得,不疾不徐之为上。

(10)自行车唯力而行,这又是其魅力所在。自行车的速度是人踩踏出来的,脚踏轮转,一分脚劲方有一分速度。人踏着车,争到了速度,却也造就了人的体能与毅力。物质社会,既要借助物质,又要唯力而行,尽力而为,此是人在物质世界的存亡之道。

(11)自行车谦卑处世,这更是它的品德所在。它不横冲直撞,不强凶霸道;无论大路、小路、田间的路,只要有路,它都能依路而行;它卑微而立,在大千世界,只需微薄的一席之地;它供人役使,却无所索求;它给人方便,却不污染人间;它简洁朴实,没有贫富的差距,让骑车人心态平和。

(12)自行车是人们漫长岁月的坚守者,艰难行程的助推器,它陪伴中国人缓慢却不停顿地从贫困通往富裕,直到汽车进入普通人家。而今,自行车竟然淡出了中国人的视野,渐渐地远去。

(13)中国人已经不会安于自行车的速度,也不看重自行车的价值。汽车成为社会的新贵、新宠,铺天盖地,不可一世,并且很快取得了自行车从未享有过的地位:一条一条道路由它驰骋,一片一片空间由它占有。飞驶而来、绝尘而去的汽车,根本不会把自行车放在眼里。

(14)高速的公路,疾驰的汽车,凡是路,都被汽车所占。汽车又堵住了路,路堵、车堵、人心也堵。一心求快的中国人又不安于汽车的速度,磁悬浮速度、高铁速度,接连问世,震撼人心。中国人只想快,甚至想飞腾起来,总想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15)自行车,已然是交通工具中的弱者,它不断地被边缘、被贬值。一个视速度为强势的时代,自行车的命运可想而知。

(16)在技术进步的时代,我们不必为传统器具的衰落而悲哀,万物优胜劣汰,自有其客观的规律。与汽车相比,自行车的速度自然落后了许多。然而人世间,并非越快越好,倘若物质飞速地发展,而人的灵魂跟不上,岂不险乎?倘若人的灵魂、人的生命就得慢慢地行进,如此的快速,岂不悲乎?

(17)其实,世上并非都在追求速度,丹麦、挪威诸国,人均收入和现代化水平都居世界之前,可谓十足的富裕国家,却照例是自行车不少于汽车,也不弱于汽车。宽广的大街上,有专设的通道让自行车自由而行,还有专门的交通法规保护自行车。人们依旧喜爱自行车,依旧每天踏着自行车上下班,包括部长、市长和白领阶层。自行车不仅让他们骑出了一个洁净的天地,也骑出了一个体魄强健的民族。

(18)然而,我们已经上了快速的轨道,人们崇尚快,追求快,一切都想快,再也慢不下

来了。

(19)渐渐远去的自行车,留下的只是遥远的记忆。

(《浙江日报》 2011年12月9日,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1)—(4)段对旧日清晨城市图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文章第8段写到“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请联系全文概括“自行车文化”的主要内涵。(4分)

3.赏析文章第13段画线的句子。(4分) 

4.“渐行渐远的自行车”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4分)

 

1.营造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清晨从容有序(或宁静祥和)的美好氛围(1分);表达了作 者对宁静生活的怀念(1分);引出了下文对自行车的相关回忆(1分)。 2.(1)不疾不徐、循势而进的前进方式;(2)唯力而行、尽力而为的生存之道;(3)谦卑处世的品德;(4)执着坚守的信念(每点1分) 3.运用拟人手法,“铺天盖地”、“不可一世”、“驰骋”、“占有”等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汽车数量之多和汽车行驶在路上张扬、豪迈的情形(2分);“飞驶而来”“绝尘而去”等词写出了汽车行驶速度之快,与前面写自行车的相关内容形成鲜明对比,也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2分)。 4.示例一:自行车的发展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自行车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被淘汰是自然规律;(2分) 示例二:汽车的发展并非越快越好,高速发展给城市带来诸多问题,比如交通混乱、环境恶化等,影响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精神态度、灵魂归依等等(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1)—(4)属于开头部分的场景描写,这类描写一般的作用为①给全篇奠定感情基调或叙述基调,②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④引出下文。本题即可从这几方面入手,并结合本文前四段的具体内容进行思考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第8段 “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一句领起了下文,解答时我们就要向下文找答案。第9“自行车不疾不徐,正是其奥妙所在”,第10段“自行车唯力而行,这又是其魅力所在”,第11段“自行车谦卑处世,这更是它的品德所在”,第12段“自行车是人们漫长岁月的坚守者”,找到这些信息,也就可以归纳出所要的答案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一般可以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来鉴赏,汽车成为社会的“新贵”“不可一世”“取得了自行车从未享有过的地位”“不会把自行车放在眼里”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结构上也为下文做了铺垫;内容上看,写出了汽车的数量之多,速度之快,气势之大。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篇文章属于怀旧散文,这类散文所写之物往往是寄托了人们某种深厚情感的事物,对于这类事物的逝去,我们的感情往往是矛盾的,因此在答题时可以肯定自行车逝去的必然,也可以谈谈自行车留下的必要,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论述,但一定要言之成理。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4分)

2012年9月,浙大紫金港校区挂出的两条迎新横幅一时间蹿红网络:

做一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国,不倾城,以优雅姿势去摸爬滚打;

做一个丰盈的男子,不虚化,不浮躁,以先锋之姿去奋斗拼搏。

请对比常见的迎新横幅,从不同角度分析浙大迎新横幅受追捧的原因。

 

查看答案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3分)

将“龙骨”译为“dragon bone”——事实上,“龙骨”只是一种入药的化石,并非龙的骨头;将“齿痕舌”译为“teeth-printed tongue”——其实“齿痕舌”只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并非“牙齿咬过的舌头”;将“失笑散”译为“powder for lost smiles”——其实“失笑散”只是因为这味药效果太好了,医生用了以后总是情不自禁地笑……

国际著名中医翻译学者、来自英国的魏廼杰博士认为,中国的中医药成果要在国际医药与人文领域发挥持续影响力,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让世界能够看懂听懂中医药”。中华中医药学会翻译分会秘书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主任丁年青教授对这一看法十分认同,他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参与中医药术语翻译辞典和外文版中医经典著作的编写,而且国外学者翻译的书籍占据了主要市场。“中医药科技与文化的进一步推广,急需培养具有较高专业外语水平的国际中医药人才,这攸关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

 

 

 

 

 

 

 

 

 

 

 

 

 

 

 

 

 

 

 

 

 

 

 

 

 

 

 

 

 

 

 

查看答案

对下列作品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代表作品《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抒情诗。“行”又叫“歌行”,是格律诗的一种体裁。

B.李白的《蜀道难》诗歌境界博大浩淼、瑰丽奇特,诗中感慨丰富,既有对山川险阻之叹,也有对人生充满险阻、功业坎坷难成之慨。

C.词至李煜,境界始阔,开始摆脱“风花雪月”的狭小局面,《虞美人》一词因抒发了李煜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痛而显得情感深沉。

D.李清照的《声声慢》,沉哀入骨,尤其开篇的叠词曲折而有层次地抒写了内心的凄楚,由疑而信,由浅入深,细腻生动。

 

查看答案

对下列语句的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两个“对于”说明了马克思逝世后受损失的对象,“不可估量”和“空白”突出了他的逝世对人类的损失之大。)

B.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此时的周朴园,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他怀念死去的,而无法接受活着的侍萍。而侍萍一方面有对往事的怨恨,另一方面却情不自禁地被周朴园三十年的纪念所打动,三十年后的侍萍仍与三十年前一样单纯而轻信。)

C.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动人了。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爱斯梅拉达给仇人喂水,民众为之欢呼,意味着善与爱可以唤醒人性中的良知,民众从观看行刑时的冷漠、咒骂到此时的欢呼,正说明了这一点。)

D.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一句用了“点染”手法,“点”为点出情感的内涵,“念去去”点明离别之情,“染”是用景物来渲染所点明的情感,“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就是以景物进行渲染。)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针对当前医疗卫生市场混乱,药价偏高,国家相关部门下发文件,要求清理整顿药品市场,降低药品价格。

B.“微”已经成为这个时代醒目的文化标签,微博、微电影、微小说等形式不断涌现,我们也毫无疑问地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C.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瘾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D.六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华赞”诗词征集活动,将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征集原创性的诗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