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仔细观察下面一幅题为“鲁迅大撤退”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1.请结合漫画...

仔细观察下面一幅题为“鲁迅大撤退”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满分5 manfen5.com

1.请结合漫画标题和画面内容,谈谈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事件?(2分)

2.对于“鲁迅大撤退”的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表述出来,注意观点要明确。(3分)

 

1.反映了在新一轮的教材改革与编写中,有很多鲁迅的文章被踢出教材这一事件。(2分) 2.示例一: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确实晦涩难懂,选人教材,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将鲁迅作品撤出中学教材未尝不可,等中学生阅历增加之后,再来一段鲁迅的作品,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他的文章背后的现实意义。示例二:不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有着很深刻的社会与人文教育意义,他的作品意义深刻,是国民教育的脊梁。鲁迅的文章能把中国几千年封建礼教这颗“毒瘤”对人的迫害一一展现出来,这在中国近代史文人当中无人可及。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第一问,要综合起来以下因素进行分析,一、标题:“鲁迅大撤退”;二、漫画内容:鲁迅背着自己的文章包裹从教材中走出去。这两种因素,结合着现实通过联想,可从教材改革中,鲁迅的文章被撤出这方面来组织答案。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可从赞同或者不赞同,任选一角度来阐述观点。要结合着鲁迅本人的伟大贡献及其文章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精神贡献方面以及鲁迅文章的特点来组织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三个词语(短语)概括出“雾”和“霾”的不同点。(6分)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是雾,霾是霾,雾和霾的区别很大。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降低,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 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它也能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降低,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混沌初开,人猿相别。                       。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语言的定型化产品。说到底,语文就是力量。

①可想而知,没有语文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②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说在口头上的叫“语”,写在书面上的叫“文”。

③人生在世,靠语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语文是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

④人类有了语言,就标志着人类摆脱了愚昧、野蛮,进入文明、开化的时代。

⑤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言的外延就有多大。

⑥交际交流,表达情意,人们利用语文这个工具“接受”或“表达”自己的精神思想,创造发明,形成认识论、世界观,铸造宏伟的文学殿堂,推进世界向前发展。

A.④②③⑤①⑥    B. ②④③⑤⑥①    C. ②④⑤③①⑥    D. ④②⑤③⑥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实验中学文学社自从发出建设校园文化的呼吁以后,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就在校园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了。

B.不能把中国文化简单理解为中国菜、太极拳、京剧等形式化、概念化的符号,而是要潜心挖掘我们的文化内涵,为“文化走出去”创造条件。

C.智能手机销量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于价格的总体下调,众多中等收入者加入更换手机的行列,而智能手机成为许多买家的首选。

D.孩子们对“动漫”的情有独钟推动着“动漫”产业朝着高质量、高速度、高盈利发展,嗅觉灵敏的商家对此更是推波助澜。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3分)

A.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同志因病逝世后,虽然北京下着鹅毛般的大雪,但到钱老家悼念的人却不绝如缕

B.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更应加大处罚力度。

C.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D. 国家工信部近日召集技术专家及校车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对我国校车新标准进行审定,相信不久我国校车新国标将呼之欲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吴恩裕:“歪打正着”的红学家

王坚

提起吴恩裕先生(1909-1979),很多人就会想到他的著名红学家身份。然而不为人知的是:这位“海归”政治学博士从事的老本行、最为心仪的研究对象,并非红学,而是钻研了多年的拥有骄人成绩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他后来一直想从红学中抽身回来,重新做他的老本行。“文革”后,他确实得到了机会,可惜的是,最后他却终究未能重新回到这片园地。别人称他为“红学家”,他只是多次自嘲:“这也算是‘歪打正着’吧!”

1933年,吴思裕从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1936年,他考取公费,留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吴恩裕的导师拉斯基教授,英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不但指导他完成论文,还关心他的生活、职业前途等。他在拉斯基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马克思的哲学、伦理和政治思想》,被拉斯基誉为“我迄今见到的最短的、最好的论文之一”。1939年,他取得博士学位,拉斯基愿意为他推荐出版博士论文,并介绍他去美国任职。然而,吴恩裕却决定回国。

回国后,他在重庆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校讲授西方政治思想史,编写讲义,并著有多部政治思想学著作。正当壮年的他意气风发,一边从事研究,一边又试图以其所学,为中国的民主宪政出力。他在当时著名的《观察》周刊、《世纪评论》《东方杂志》上发表政治学专论。  

1952年政治学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吴恩裕作为从业者之一,显然受影响。这是他离开政治思想“躲”进“红楼”的时代失背景。然而,除此之外,他作这样的选择,与他个人遭遇的不顺也不无关系。随着院系调整,他由北京大学调到北京政法学院,从事这门课的教学研究的条件大不如前。作为政治学巨擘拉斯基的弟子,他不免有一点点心高气傲,这对他当时的处境而言并不利。

他曾经被暗中栽上“对组织不满”“有反动言论、反动活动和反动著作”等莫须有的罪名。1958年,他个人被宣布为“个人名利思想的典型”“资产阶级白专道路的代表”,他的文章《论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也受到批判。他曾经有过机会去做他的老本行,除人民大学想调他外,北京大学三次通过组织手续,要调他去担任专职或兼职教授。但是,他所在的学校却拒绝批准。对此,吴恩裕只得徒唤奈何。

吴恩裕在《曹雪芹丛考·自序》中有过这样的交代:《红楼梦》一书,他年轻时就读过,但兴趣并不大;只是王国维、胡适对曹雪芹的考证,才引起过他的兴趣。随着时代的变化,自己三十多年从事的专业不能继续做了,心情的苦闷可知;恰好,那时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相继出版,它们引发了自己年轻时曾经有过的对曹雪芹的兴趣——于是,从1954年起,就下决心写出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曹雪芹传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吴恩裕在干校期间,尽管一只眼睛失去了光明,但仍以熠熠生辉的目光,不光在拨弄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残编断简时,常有惊人发现;更有意地注重实地考察,收集各种流落民间的蛛丝马迹,以期从中发现有关曹雪芹的各种陈年往事。后者,也正是吴恩裕治红学的独特之处。他珍视口头传说,北京西郊的香山,江南各地,都有他为实地考察和体验而留下的脚印。他跑野外、搜资料,勤奋读书,他考证出很多曹雪芹新的生平资料,其中不少有实物为证。他所用的方法和结论,或许到现在仍有人不断质疑,如周汝昌就这样说他:“恩裕兄为探研雪芹,一腔热诚,全力以赴,世无第二人。因心太切,意太痴,遂为妄人所乘,将伪造‘资料’向他‘炫示’,吊他的胃口。他太天真,识辨力又不足,一概深信不疑,又不喜听友人忠直之言,于是在学术上受到损伤。”他对于红学界的贡献与影响,却是公认的。

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同行徐大同说:“我去吴先生家拜访近十次,每次谈得最多的,都是西方政治思想史。在吴先生心目中,政治思想史的地位之高,不言而喻。他在做不了老本行的情况下,没有一味地悲哀叹气,而是另辟蹊径,进入一个对他来讲属于全新的研究领域,从头开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值得佩服的。他在困境中的坚持与开拓,体现出一个学者应有的本色。”  

(《名人传记》2012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吴恩裕是一个“特殊的红学家”,因为在1949年以前,吴恩裕本来是一个成名已久的政治学家,而且发表了很多著名的政治学专论。

B.从政治学家到红学家,吴恩裕的这种奇特经历,使读者感到了他的某种无奈,看到了他的苦闷,但同时也看到了一位学者的坚持与开拓。   

C.别人称他为“红学家”,他说“歪打正着”,含有自嘲,更主要的是含有比别人幸运的因素。

D.他研究红学的方法和结论,一直有人在质疑否定,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就认为他太天真,识辨力不足,又不听友人忠直之言,于是在学术上受到损伤。

E.文章结尾引用徐先生的话,表明吴恩裕对政治思想史老本行的热爱,又能在新领域成果突出,表现了一位学者孜孜以求、开拓进取的崇高品质。

2.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吴恩裕由政治学转向红学研究的原因。(6分)

3.吴恩裕在红学研究方面有哪些贡献和影响?请简要说明。(6分)

4.有人认为吴恩裕更适合研究哲学和政治学,有人认为他更适合研究红学。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