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参天的大树在烈日下显得一片葱绿。绿叶微微自得地点着...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参天的大树在烈日下显得一片葱绿。绿叶微微自得地点着头说:“我茂密的叶片遮住了阳光,才给大地留下了清润的花朵”。枝杈摇晃着身子警告说:“如果你不俯在我的身躯上,烈日也会把你晒焦”。粗壮的树干翘首看着他们,低下头,一往情深地说:“我生命之泉是我没有见过面的朋友—根须”。

全面理解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心存感激(例文) 当一片片绿叶因自己给树下小花遮晒避雨而自诩时,你可曾想过你所依附的树枝?当一根根树枝自我夸奖为片片绿叶提供养料的时候,你可否记起过支撑着你的树干?而树干的下面还有根须……成就与功绩的背后有多少默默无闻的奉献,而我们却又发出过多少次由衷地感激? 懂得感激,学会感激。这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啊! 梁晓声写过一篇叫《感激》的文章。他回忆了从小到大成长历程中对他帮助极大,但他当时没来得及感激的几个人。他清晰的记忆,真挚的感激,让我感触良久。也许心存感激就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感恩有许多种,有默默祝愿不愿说出口的、有“轻描淡写”说一句谢谢的、也有“当涌泉相报”的。其实要做到这些都不难。当有人为你端茶倒水,为你挡住即将关闭的电梯门时,我们都应该微笑着由衷说声谢谢。这实在没什么不好意思,反而体现出一个人素养很高。 曾经听说欧洲人的口头禅之一是“Thank you”,去之后发现果真不假。感激别人心中舒畅,受到感激心中温暖。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大家共建一个和谐社会,何乐而不为呢? 不懂得感激的人是高傲自大,自私无知,注定要失败的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恃功高盖世,殊不知在统一六国的战场上有多少英勇之士为他洒尽鲜血,有多少文人智士为他出谋划策……而他抛开这一切,反而剥削百姓,滥杀忠臣,弄得人心惶惶,怨气连天。最终他所幻想的万代帝国仅传二代便猝然粉碎了。 相反,汉武帝年轻时大动干戈,虽打退匈奴数百余里,但耗尽了国家的人力财力。在他晚年时竟不忘写一封自责书公示天下来反省过去,并感谢天下百姓,是汉朝能够稳固存活了数百年。 也需要你认为应该感激的人实在太多,怎么感激得过来?这话诚然不假。但感激并不是要面对面地鞠躬说谢谢。只要心中有一份感激,时刻惦记着,并把这份感激化作帮助别人的动力。在奥斯卡或诺贝尔等重要奖项颁奖典礼上,获奖人说的第一句话总是连续不断的“Thank you……”他究竟在感激谁?感谢了多少人?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喝水不忘挖井人”只要我们时刻都秉持着这个思想,生活中不知有多少阴云会因此散去,有多少彩虹将为你搭好过河的桥。 也许有一天,你也会像一位哲学家一样,在弥留之际,望着即将失去的天空由衷说声“谢谢……” 【解析】 试题分析:全面理解而材料,审清写作要求。从绿叶、枝杈的角度可以写谦逊;从树干的角度可以写懂得感恩;从根须的角度可以写默默奉献。 可参考以下观点: 1.人不能忘本,要学会感恩。 2.生命之泉是那些对自己进行帮助扶持的人。 3.谦虚是美德。 4.我们应该脚踏实地,专注于手中的工作,追求成功。 5.生命之泉,支持我们在坎坷的人生路上不断前进——爱,才是生命之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将下面的材料整合成一个单句,为“人道主义”下定义。(5分)

①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②当时的思想家为摆脱经院哲学的束缚提出了这么一种思想体系。

③它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

④它是当时反封建和反宗教的武器。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如果不是把学问当作自己的热爱与追求,而只是当作追逐个人名利的敲门砖,治学怎么可能做到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呢?

②治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为人之道。

③不良的学风固然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但也与学者个人的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有关。

④这就要求学者善于与别人合作,而是否善于与人合作又是和学者本人的眼光、胸襟,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紧紧连在一起的。

⑤现在,我们痛感缺乏创新性研究成果,这与当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学风有很大关系。

⑥另外,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不同学者、不同学科间的大协作研究,例如整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由多个国家数以千计的学者共同努力完成的。

A.②①③④⑤⑥   B.⑤③①②④⑥   C.②⑤③①⑥④   D.⑤②①③⑥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烟瘾的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B.近日,来自海外的“辛词”专家学者参加了在带湖山庄举办的辛弃疾诗词研讨会,大家侃侃而谈,洋溢着浓郁的学术气息。

C.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逐渐有了本质性的进展,发现自然系统之间的各个元素并非独立,而是彼此环环相扣,人类仅是该复杂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D.日前,被誉为政坛“黑马”的某官员因贪污国家下拨的抗旱救灾专款和希望工程捐款220余万元,经中纪委查处而“落马”。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青藏高原的一些地区,高寒草原、高寒草甸以及高山冰缘植被广泛发育,夏天,如花似锦,可谓“花花世界”;冬天,也依然有不少红花绿草,满眼生机。

B.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C.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国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D.别人都说刘庆春如何如何了得,依我看,他只是因为有幸忝列门墙于名师而获得了更多的机遇和关注罢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善亦有道

刘  源

光绪某年,黄河发火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陕西关中东南有一长丰镇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长丰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吝啬异常,真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大伙儿私下里称长丰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们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达好仁家忽然传出消息:达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长丰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达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达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长丰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达老爷子吝啬持家,达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莱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达家放出话来:“领粥时,必须说‘达老爷真慷慨,达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达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达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里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那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达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达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达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汪汪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能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让长丰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达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达老爷子做了件蠢事。达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达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达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达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向达老爷子讨说法,达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达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长丰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长丰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达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人们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一年达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欺,所以我恨透了讨饭。”达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长丰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达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达家孩子不孝,但达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达家还在,子孙兴盛,还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宿命,相继败亡。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怡当的两项是(4分)(     )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达老爷子将开粥棚。但是达老爷子规定,饥民领粥时必须先干活再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饥民和家人的不满。

B.达老爷子施舍遭骂,他也意识到自己做得过分了,于是不得不改规矩,变磕头为干活,并遣走佣工。

C.水灾过后,达老爷名声臭不可闻,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D.达家为老爷子的丧事办得非常寒酸,让镇子上的百姓们议论纷纷,这反倒让达家在几十年后子孙兴盛。

E.这篇小说的内容涉及“勤俭持家”“行善亦有道”的主题,有很强的现实警示作用。语言质朴通俗,读来令人沉思良久,受益颇多。

2.请结合文本分析达老爷子的性格特点。(6分)          

3.小说中的“小儿子”出现了两次,请简要分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