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25分) 三贝先生家训 沈从文 年高有德的三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25分)

三贝先生家训  沈从文

年高有德的三贝先生不幸于今年正月初四日“遽返道山”了!这在C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当三声落气炮响过后不到五分钟,全县城人便都在纷纷议论他的“平生大节”了。大凡贤者身后,总有一部分不能了解他伟大人格的人,常常立于反对方面加以攻讦诋毁。三贝先生自然也不是例外。也许是他太好——不然,便是C县的舆论太不公允了:你无论走到什么地方,见了一个卖豆腐或卖落花生的小贩,问他“三贝先生如何?”他答复了你所问以外,必定还附带的加一句奚落三贝的话,如“那个啬刻鬼”或“那老怪物”一类言辞。

据说三贝是无疾而终的。还正是一般“积德厚福”人应有的事。不过,从田大伯妈处得来的消息,则又明明是因问他做校长的那个儿子索退抚育费不得而气死的。田大伯妈是与三贝有瓜葛的人。她女婿曾拜寄过三贝隔房堂弟做干崽,大概这话总不是全无把柄!

总之,三贝先生是今年正月初四日午时死去了。是“无疾而终”还是“气伤肚肠”而死的,我们不是应措意的事,很可以不必再过问。倘若是真有那种好揽闲事的人寻根究底,只指示讣文给看就得了;讣文明明载着“享年七十有八……无疾而终”。

三贝是有钱有势的人,丧事自然是非常之热闹。他第五儿子是现在县署第二科的科员,第六儿子——就是有气死老子嫌疑的那个——又是中学的校长,儿孙又多,因之出殡那一天竟有许多人执绋。有用松柏枝扎成的香亭,有用白布缠就的灵轿,有十来个敲法器的大师傅,有各种无字的脚牌,有朱红绫子的铭旌,有写上“典型犹存”或“里失贤者”的挽联和祭幛,有两堂锣鼓及一队细乐,有一队制服整齐的学生,而且,知事大人也屈尊到送丧。此外,典狱官张四老爷,地方财产保管处田老爷,宋连长,复查局刘局长,初从上海毕业转来的九二先生……都莫不大襟上佩了一朵白纸花,沉肃谨敬地在鼻涕眼泪一把抓的孝子前头走着。警察所长呢,另外又专派了四名着号衣年青的警兵,随同灵柩左右照料,免得那些打高脚牌、扛祭幛的小孩子,沿途吵嘴滋事。

“好热闹阔绰的丧事!”

当灵柩从道门口菜市过身时,许多妇人、老头子以及卖白菜的老孀,和担水卖的哑爷,都带了羡慕神气这样说。

三贝先生生活就是这样结束了,也可谓“生荣死哀”。

不过,人虽死去,但其“嘉言懿行”流传于C城老一辈人口中的却很多很多。大体都极有关于“世道人心”。因此谨就我所知者,摘录一二;至其“出处大节”,则已有C县宿儒方梧庐先生为之作传,兹均不述及。

节抄家训:

过大桥时,应将脚步加速——但亦不必如驰如奔免撞损徐元记之窑货担子——不然,设于此时桥忽圮下,岂不危极险极?桥久不修,年代渊远,适于此时圮下,实亦“事所必至理有固然”者也!

进城时,到城洞下亦应加快一脚,尤其是曾经失火之东门。并须用双手将脑壳掩护,如此,既可防意外之虞,即或万一猛不知道于彼时从上面掉落一砖头瓦片,亦可因手在上而不至伤脑。至于到城门洞卖羊肉、卖粉条、卖布那种要钱不要命之事情,千万莫去做。最好连买也莫买,即或东西再好,价钱再贱。

有客久坐未动时,应不俟呼唤时时将茶献客。冲茶之水不必顶沸——不沸之水则尤好。若然,客即不知趣硬赖到吃饭后方去,其食量因喝水过多亦必大减。

逢年过节用大荤祀祖——其实不用亦可,不见“采藻明其洁”之训乎?——实在万不得已,最好是用零买法为佳。譬如称肉一斤,则分为四处称,每处四两。如此办法,既可选择皮薄骨少心所欲得之肉,而斤两上亦占便宜不少。

厕房粪坑到夏天粪过稀不能售出时,可加以草灰斗许;但应切记将草灰之价同时算入。

…………

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余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此处但选其一小部分耳。其行为尤嵚嵜不同于流俗,容当汇次编出,以介绍于“未获亲炙”三贝先生诸读者前。

C县大概是湖南一县,究竟在湖南那一处,我也不大清白了。至其家训,除为代加标点外,初未敢易去一字。                                        一九二五年二月中旬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篇写三贝先生“遽返道山”,说“这在C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句中“惊人”和“重大”强调了三贝先生的死确实是C城的一大损失。

B.“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余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家训中所表现的虽然只是三贝先生一个人,但刻画的却是当时社会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类人物。

C.“遽返道山”、“积德厚福”、“典型犹存”、“里失贤者”、“嘉言懿行”“生荣死哀”这些赞美词语,用在三贝先生身上多少有些词不达意的意味。

D.小说结尾说“C县大概是湖南一县,究竟在湖南那一处,我也不大清白了”,这里的“我也不大清白了”,实际上是在暗示读者这只是一个假托的故事。

E.小说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三贝先生这一形象,侧面描写表现出三贝先生死后的种种反映,正面描写是通过家训表现其性格特征。

2.小说的前一部分写三贝先生死后热闹阔绰的丧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三贝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及其作用的认识。(8分)

 

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和E不得分。 2.①引发阅读兴趣,是什么样的人物死后在C城能够引起这样的轰动。②在人物塑造上起到了欲抑先扬的作用。③通过写知事大人等C城知名人物参加丧礼,可以看出三贝先生是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使人物更具有社会意义。同时也表现了社会的众生相,展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评判标准,深化了主旨。(一点2分) 3.①谨小慎微,迂腐呆板,这从他在家训中写的过大桥怕桥毁塌殃及自己、进城怕城门洞落下砖头瓦片砸着自己可以看出;②吝啬贪小,处处工于算计,这从他家训中写的以茶待客、买肉和卖粪如何占便宜可以看出;③缺少父子亲情,这从传说的他的死因可以看出。 4.①这种充满调侃、寓庄于谐风格的语言使故事更具讽刺意味;②用“典型犹存”、“里失贤者”、“嘉言懿行”、“生荣死哀”这些明褒暗贬的词语写三贝先生,在人物塑造上极具讽刺效果;③本文借死者讽刺时人,批判倾向鲜明,使用讽刺辛辣风格的语言更能够直接引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 1. 试题分析:A、分析错误,对于三贝先生的死不能从正面理解为“是C城的一大损失”。C、分析不完全恰当,“词不达意”,应为褒词贬用。E、对描写手法的分析错误。小说中前后两部分采用的都是侧面描写的手法。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 “年高有德的三贝先生不幸于今年正月初四日‘遽返道山’了!这在C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此句明显有吸引读者,引人注意的作用。另外开头写了好多当地的名人来为其送葬,可见其身份之显赫,与后文三贝先生的“家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有欲抑先扬之作用。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文对三贝先生的描写都是采用的侧面描写的手法,所以要找到旁人对三贝先生的评价的语句,如“问他‘三贝先生如何?’他答复了你所问以外,必定还附带的加一句奚落三贝的话,如‘那个啬刻鬼’或‘那老怪物’一类言辞”。还可以从其家训中分析出其性格。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认识,结合作品,灵活把握。本文的语言风格不难概括,从荒诞的情节、诙谐的语言可得出语言风格为诙谐、幽默。这种风格的语言往往有讽刺的作用。除此以外还可以从小说的语言在为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主旨等方面挖掘。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背负青天,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3.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杜牧《阿房宫赋》)

4.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6.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刘珙字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言者逐之。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再缴则累张公。”珙曰:“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珙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疆吏以告,珙曰:“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揭榜谕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无几。珙乃遣兵,戒曰:“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盗意益缓,于是一战败之,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余隶军籍。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千斛。禁止上流税米遏籴,得商人米三百万斛。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起是年九月,尽明年四月,阖境无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草遗奏言:“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拭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既又手书诀拭与朱熹,其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薨,年五十七,谥忠肃。

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逾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喜受尽言,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节选自《宋史·刘珙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言者逐之               风:通“讽”,暗示。     

B.存中命乃               寝:停止。

C.疾,草遗奏言           革:痊愈。  

D.令属州县数千人食       具:准备。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珙为人刚正的一组是(    )(3分)

①召礼官会问,珙不至               ②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③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           ④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⑤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             ⑥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珙治盗不失仁爱。湖北茶盗入境,他没有急攻就令其大部自行散去;对没有散去的茶盗,他虽派兵进攻仍给其留有后路,将其击溃后,也只诛杀首恶。

 B.刘珙关心民生疾苦。建康发生水旱灾害,他上奏朝廷免除百姓夏秋两季的钱粮赋税,又多方征集粮食,确保粮价平稳,使全境百姓没有因灾流离失所的。

C.刘珙忧劳国事。因病请求退休后后,他仍向朝廷推荐任用忠诚纯良、才学深厚的人士;在写给张拭与朱熹的诀别信中,他深深遗憾他们未能为国报仇雪恨。

D.刘珙为人孝顺明礼。继母卓氏去世,刘珙时年五十多岁,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无论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2)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 “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B.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D.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 要求作文。(来自《作文与考试》2013年第4期)

三毛说: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要求:对三毛的这句话,你有怎样的感受?你曾经有怎样的经历、见闻与之相似?你又有何见解和主张?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