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相州昼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悔之。若季子不礼其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年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注]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 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荣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大丞相魏国公:韩琦,北宋政治家、词人。②大纛: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③桓圭:古代公爵所拿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衮裳:古代皇上和三公所穿的礼服。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易:容易

B.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遗:留给

C.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矜:夸耀

D.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措:处置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魏国公韩琦有美德和治国之才的一组是

①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②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③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④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

⑤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⑥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

A.①④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赞颂当时大丞相魏国公韩琦的文章,作者对韩琦推崇备至,文中充满了溢美之辞。

 B.作者先说衣锦还乡是今昔相同的“人情之所荣”,接着用“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一句话将上文撇开,着力歌颂韩琦的“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的“丰功盛烈”。

 C.韩琦年轻时就登上相位,在读书人中有声望,虽然升居高位却不以此自找夸耀。

 D.文章最后赞美韩琦“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指出他的荣耀“乃邦家之光”。

4.把题中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5分)

②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2分)

 

1.A 2.B 3.C 4. ①只是(追求)恩德遍及百姓,并且功勋延及国家,使这些事情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乐章里,来光耀后世而流传无穷无尽。(5分) ②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是可以轻易的衡量吗?(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易”应为“轻视,瞧不起”的意思。“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句意是“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和欺侮他。”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解答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①不是说韩琦的,是说一般士人得志后的情形。⑥表明作者写记的缘由。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C项中“韩琦年轻时就登上相位”错误,原文是说“他年轻时就考取了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本题在解答是应重点关注“惟”、“被”、“而”“勒”、“播”、“以”、“耀”、“于此”、“之”、“为何如”、“而”、“易”等字。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的常情上说是值得荣耀的事,这点在现在和古代都是一致的。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和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轮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洋洋的表现,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是追求恩德遍及百姓,并且功勋及国家,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富贵。只是追求恩德遍及百姓,并且功勋延及国家,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卸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的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治理)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鼎 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央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近期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周末黄金时间播出。这一节目引发了公众对于汉语和汉字的广泛学习与思考。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应当承认,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 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五笔输入法”把每一个汉字拆成最多四个部分,倒是让人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但写起字来也难免有时会缺胳膊少腿,而太多习惯用“拼音输入法”的人则连汉字的具体构造都记不住。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由习惯成依赖,由依赖成退让,最后是能“敲字”的决不“写字”。及至万不得已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现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

一项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的一二十年间就陷入尴尬境地,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便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正如学者所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汉字书法不仅是人类所创造的最为抽象的艺术,而且是人类文明最为发达、最富有想象力,能够全面揭示自然本质的一门艺术,一种文化现象。”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作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曾几何时,能写一手好字是竞争的资本,是一件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而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不能在各种冲击面前丧失汉字文化的自尊、自重与自觉。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法国规定“法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俄罗斯甚至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在邻国日本,从小学到初中都有习字和书法课,文科大学里书法也是必修课。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

1.根据原文,下列有关“提笔忘字”的表述,不符合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人们习惯用键盘打字来代替一笔一画的书写,由此导致“提笔忘字”现象。

B.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从客观上说这是长期使用电脑打字造成的。

C.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已经成为国人一种普遍的现象,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就将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D.把“提笔忘字”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是不客观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我们在推脱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之所以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就是因为电脑等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

B.运用“五笔输入法”时把每一个汉字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打字时只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写字时就难免会缺胳膊少腿。

C.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

D.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

3.你怎样看待“提笔忘字”这种现象?请结合文本和实际,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开班会时,班主任正式向全班同学宣布:这次班会确定了两个主题:一是树立远大理想,找准奋斗目标;二是改变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B.小王的手机响了两下,是小陈发来的短信,邀他一起去逛街。他立即回复“现在没空,明天下午再说。”

C.小雨突发奇想地说:“今天阳光灿烂,我上你家看看好吗?”博文打趣地说:“去我家?去我家干嘛,扶贫吗,哈哈。”

D.她写博客是给自己解闷。“明天就能见到妈妈了,要是爸爸一起来多好啊!我……”她一阵心酸,写不下去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马基雅维利在16世纪初失去所有的政治地位后,将多年在共和政府中任职的感受化为文字,完成了惊世骇俗之作《君王论》,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学术性。

B.2013年重庆市检察院“涉案赃物拍卖会”上的第一件拍品,成功地以高于起拍价4倍的价格成交。

C.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课题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7%的人感觉房地产调控措施及各地配套细则影响婚姻,60.2%的人认为,为规避政策或某些利益而离婚是对婚姻的亵渎。

 D.许多人认为应该在高等教育、企业界创造几个皇马、曼联式的“王朝”,这等于把这些“王朝”摆在了不需要竞争的位子上,给了它们更大的犯错误、维持更长时间的无效率,使他们表现再差也不可能被淘汰。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几分钟后,唐大成手挽着麻绳,终于从势如累卵的木垛里钻出来。

B.我们的呼吸跟黄河的流动,祁连山的沉默,青天的明朗息息相关

C.由于时间有限,恕我不能举些例子来商讨,而只能泛泛而谈

D.这些怀着“工业救国”理想的地质学家们,被这里的含油远景所吸引,风餐露宿,在所不惜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节骨眼    彰善瘅恶    尽jǐn    古chà   排解纷nàn

B.协奏曲    龇牙咧嘴    桎gù     晓fú    书声琅lǎng

C.匿名信    扺掌而谈    叶jīng   攻jié   人才济

D.高频率    擢发难数    泥nìng   口jué   不容发jiān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