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50字的议论文。 李嘉诚说:“鸡蛋,从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50字的议论文。

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例文: 战胜自己,闪耀最美的光彩 风雪挡不住春天的脚步,黑暗挡不住初晓的黎明。是坚冰,勇敢就能让它融化;是狂风,坚持就能让它平息。闪耀的自己就在不远处,前方风景正好。 李嘉诚说:“人生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相当于一种重生。”深刻的道理往往启迪人们的心灵,要想让自己闪耀最美的光彩,做自己的强者才是王道。 鹰之重生。展翅翱翔的雄鹰是伟大的,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殊不知,光鲜亮丽的背后有一段豪情的故事。它们在四十岁之后将会面临一个非常难的抉择,死亡与重生。死亡意味着将不能再与家人在一起,不能再看到这美丽的世界。重生意味着还有三十年的好光景。但这背后要经历轮回的痛苦。要拔掉身上的羽毛,拔去指甲与喙,不能翱翔与捕食,静静地等待它们重新长成的那一天。等到了那一天,它们才可以自由翱翔,回旋于天地之间,享受世界的美妙。它们战胜了现实,赢得了自己,它们让自己闪耀了最美的光彩。 花之声。一阵大雨过后,周围静悄悄的,推开门,走在被大雨洗礼过的院子里,一切都那么新,叶子上的雨珠在阳光下晶莹闪烁。小草努努身子,想要挺直身躯。在院子的角落,花瓣零零散散地落在地上,等待那份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命运。不远处,一朵不起眼的小花映入我的眼帘。我为之震撼,它正努力的想要挣开花苞。我屏息凝神,不免为它担心。在过了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它还有那份勇气与坚持吗?“啪”,花开了,开得那么完美,那么响亮,在阳光下那么耀眼,它成功了,它没有等待命运,它战胜了暴风雨,赢得了自己。发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呐喊。它,让自己闪耀了最美的光彩。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它们亦是如此,鹰之重生,它们获得了生命,没有屈服于现实,而是选择面对,它们知道延伸生命的长度是它们的使命。花之声,它让生命变得夺目,直面狂风暴雨,让未来变得夺目,它知道做自己的强者。 作为主宰万物的我们,让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更是义不容辞。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多多少少的坎坷绊绊,在它们面前,让回忆变得不堪一击,让光彩变得夺目是一种态度,让态度战胜自己,做自己的强者。 让自己闪耀最美的光彩!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立意的关键,当是抓句中的关键词——“从内”和“从外”,这也是立意的角度所在。“从内”,即从鸡蛋的角度;“从外”,即从人的角度。 从鸡蛋的角度来立意:①要从自身挖掘潜力,依靠自己争取成功,②要主动突破自身发展的障碍,不等不靠。 从人的角度来立意: ①适时施力,打破“鸡蛋”,促进生命的成长。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校利用宣传橱窗举办关于“蛟龙”呈的专题展览,展览包括四个板块。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为展览拟写总标题和各板块标题。要求:简明生动,每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4分)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除少数非核心零部件之外,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是“中国制造”,总装也由我国独立完成。“蛟龙”号技术上拥有三个优势,即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功能、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强大的续航供电功能;与国际上现有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相比,其综合性能稳居前列。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顺利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的深处,全世界为之瞩目。此次深海作业的成功,证明这条“中国龙”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域潜航的能力,标志着海底资源宝库向中国人敞开了大门。

总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块标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闲情,是____,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也是____,去水边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____。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____。 

①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          ②不见一个人,却有说不出的意境

③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          ④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

A.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②③④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谈中国文明,乃必得及于这文明的根源之一——汉字。在人类学家眼中,文字的发明是文明的一大跃进,文字的发明让知识可以大量累积,后世乃能够超越一代的生理局限,直接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之上。然而,知识积累固是文字发明对文明的最根本影响,但其作用尚不止于此,它一定程度上更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属性。

谈汉字,多数人首先连结的当然是书法。书法源自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不过,更根柢地,则源于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的可能,由之乃开展出丰富的线性世界,要说中国人的线性美学多缘于此也不为过。

其实谈文字,最自然会想到的是文学。文学并不只是对语言的艺术记录,语言之外,文字本身还影响了文学的形式与内涵,这在非直接由语言拼音而来的表意文字尤然,从中国诗词的对仗到文言文的精练就都与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的属性直接相关。

表意文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了一定距离,让文字能更长于凝练性的表达,这一方面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美感,另一方面则形塑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属性。

中华文化能绵亘数千年实因于传承者强固的历史认同,汉字在此则不仅让人可以接续前朝,连历史之原典亦可接受到传授,由此,所谓“上下五千年”才不至成为空话。而更甚者,就因语、文一定程度的分家,语言之分歧乃不直接导致族群的分歧,否则,以中国地缘之大、地理之复杂,若用拼音文字,怕不早已分成几十个国家!也因此,中国文明既能一统——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的环境,文化上“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并存”使中国虽历经挑战却依然茁壮,而它,则缘于书同文、语多样的历史发展。

汉字的种种与中华文化如此相关,也因此,对汉字的看法常常直接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力图使语、文合一,固是对语文过度分离导致文字僵化的反抗,却也因此未能看到语文分割对中华文化所起的根本影响,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而即便到中文电脑出现前,也还有许多人因电脑输入的困境大谈废除汉字,这种种都说明了:错,其实不在汉字,而在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在我们对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缺乏更深的了解。我们要能真正看到汉字与中国艺术、文化乃至生命的深刻关联。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最大的跃进,它对文明最根本的影响是知识积累,并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属性。

B.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有无限排列的可能,是书法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书法也离不开毛笔这一书写工具。

C.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等,是汉字的特殊属性,它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仗、文言文的精练等有直接的影响。

D.汉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距离,这塑造了中国文明既能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适应多元环境的特点。

2.请分点概括汉字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的作用。(3分)

                                                                                          

3.为什么说“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②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注释】①韫椟:收藏物件的柜子。

1.第①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愿望?请概括。(2分)

                                                                                          

2.第②则中的“我待贾者”反映了孔子的什么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简答(4分) 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次日,孙坚来辞袁绍曰:“坚抱小疾,欲归长沙,特来别公。”绍曰:“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

袁绍为何说孙坚害传国玺病?此后孙袁双方围绕“传国玺”做了什么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