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简答(4分) 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次日,孙坚来辞袁绍曰:“...

 简答(4分) 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次日,孙坚来辞袁绍曰:“坚抱小疾,欲归长沙,特来别公。”绍曰:“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

袁绍为何说孙坚害传国玺病?此后孙袁双方围绕“传国玺”做了什么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5分)( 1)袁绍得知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 ①孙坚发誓他没有得到玉玺。②袁绍叫来从孙坚营中逃出的军士对质。③孙袁双方欲动手,被众诸侯劝住。(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复述时要注意语言简练概括,最好分条回答。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空题(4分)

(1)周瑜 用“    ”之计,诸葛亮将计就计,周瑜非但夺不得 荆州,反遭蜀军围杀,瑜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仰天长叹“              

(2)曹操为了离间           之间的关系,就采用贾诩的“        ”之计。即曹操亲笔作书一封,单与韩遂,中间朦胧字样,于要害处,自行涂抹改易,然后封送与韩遂,故意使马超知之。超必索书来看,必然猜疑,疑则必生乱。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4分)

A.公孙瓒战败后,先是关羽舞着青龙偃月刀上阵战吕布,接着是张飞也挺丈八蛇矛来夹攻,而后是刘备又掣双股剑来助战。

B.曹操征张绣时,因道上缺水,将士皆渴,曹操心生一计,谎称前面有梅林。军土闻之,口皆生津,由是不渴。

C.孔明随鲁肃来见周瑜,周瑜、孔明心中早有文章,却都故意以言刺激对方。鲁肃深知两人意图,却在一旁缄口观望。

D.荆襄马氏兄弟五人均有才名,最小的叫马谡,眉间有白毛的叫马良,乡间流传的谚语是:马氏五常,白毛最良。

E.黄忠因战马有失而跌倒,关羽不杀他,让他换马再战。黄忠换了战马前来再战,不忍伤关羽,仅射中关羽盔缨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渔家傲

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沙滩上。

【注释】①当:作为。②厮:相。与下句“相”字互文见义。

1.词中所写的采莲姑娘形象有什么特点?请概括。(2分)

                                                                                           

2.有人说“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沙滩上”中“惊起”一词有“转折之妙”,请结合上下句简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问题。(6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